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61  2021-03-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1]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同步练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2021•湖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①___________,但多少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②___________,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年了。
B.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C.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3.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比喻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4.(2020•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期中)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房屋当然是建筑,但纪念柱、方尖碑、巨石圈栏等等,也都是建筑。通常,建筑具有①______。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②______,如一般的居住建筑、生产建筑、医疗建筑等;③_______,如典礼性、宗教性、纪念性建筑;有的则两者相伯仲,既有实用性,又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如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建筑。
5.(2020•福建漳州市•高一期末)楹联是宫庙建筑的重要装饰部分。漳州新建一座开漳圣王庙,有人为其出了上联,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圣恩似海风调雨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0•全国课时练)请根据下面的两幅图,介绍“海心塔”所在的位置,并描述“海心塔”塔身的形状特点。要求:连标点符号不超过60字。

7.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
风格古雅、气势宏伟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以及历代以来人们在社会生活、审美情趣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二、阅读鉴赏
(2020•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于梁、柱、门、窗、墙、瓦、槛、阶、栏杆、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浏览完整试题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8.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限制下,创造的多样性有所减弱,而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C.“文法”在文中指中国建筑在两三千年里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中国建筑将朱红色用在建筑物屋身、门窗等地方,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这些都是“文法”使用的大胆之处。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
A.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
B. 古建筑在立柱与横梁接头处设“斗拱”。
C.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水泥是“精米灰浆”。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
10.根据上文及《红楼梦》第三回节选的文字,说明“荣国府”所体现的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
(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桥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空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画眉等鸟雀。
(2020•江苏南通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上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


展开余下试题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
材料二:
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
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让古城留住古早味》2020年11月20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的。
B.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
C.19世纪以来,中国人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
D.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
B.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情境紧密相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
C.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D.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为切入点,十分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
1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标题新闻不符合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
A.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 。
B.泉州崇武古城百年榕树被砍,因其根系深入城墙成安全隐患。
C.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
D.西安耗资2亿重建阿房宫景区,终因交通不便而拆除。
1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15.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1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