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5  2021-03-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5]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能力提升练习
9 说“木叶”(重点练)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一、(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句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对“木”这一意象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较“树”有时更显得单纯,“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古代诗人们在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D.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入,把古诗中的“木叶”作为论述对象,进而围绕它展开全文。
B.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C.文章从现象谈到本质,从具体谈到抽象,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木叶”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B.“树”和“木”暗示的颜色性不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景中,窸窣飘零的是透些微黄的叶子。
C.因为“木叶”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所以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
D.“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更接近于“木”,“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中的“叶”有缠绵的一面。
4.下列对文中画线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诗句中“皎皎”状月以云相托,“灼灼”状花以叶相衬,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
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诗句用“寒砧”“木叶”烘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愁情。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干枯的落叶在秋风中被不断吹落,再辅以“萧萧”之声以及“无边”的阔大意境,渲染悲的氛围。
D.“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诗句中“扫”字显得极有力,使人想到寒风阵阵,满树饱满的叶子随风摇曳的景象,渲染出秋天肃杀的氛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湖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燕南园62号
——记恩师林庚(注)
袁行霈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展开余下试题文本二:
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选自林庚《盛唐气象》)
(注)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7.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
8.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2020•渭南市铁路自立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 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这首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时所作。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时令,突出风雨凄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频看镜”“独倚楼”等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年事已高,却功业未成的无奈。
C.“永夜”表明了深秋时节白天、黑夜的时长变化,“揽貂裘”则表现了天气的寒冷。
D.时局危急的背景下,诗人年老体衰,漂泊江上,但报效国家的信念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10.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描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秋思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2020•北京清华附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点明作者此时远离故园,漂泊异乡。
B.颔联“木叶”描写秋风中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凸显了环境的萧瑟。
C.尾联直抒胸臆,尽显动荡局势下诗人报国的拳拳之心和不回之志。
D.本诗意境凄楚悲凉,但呈现了诗人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
12.《冷斋夜话》云:“诗句有含蓄者,如老杜‘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联蕴含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C
【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在各种场合都会用”错误,根据原文“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可知古代诗人们不是在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故选C。
2.D
【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D项,“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表述错误。文章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故选D。
3.C
【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可知“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与“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是并列复句,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4.D
【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项,“满树饱满的叶子随风摇曳”表述错误。“木”指微黄干燥,含有落叶的因素,所以是“微黄干燥的叶子随风飘落”。
故选D。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误。由原文“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可知,“读出”“表现”盛唐气象欠妥。
故选B。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并推断问题的能力。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错误,“近体诗”错误,是现代诗。
B.“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从原文“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来看,选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诗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不能说明治学严谨。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错误。从原文“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来看,并不是一直遭到反对,最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故选D。
7.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分析可知,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


展开余下试题由“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分析可知,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8.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题干“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本题要求给文章写小评论,并且限定了评论的范围“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
“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主题,是从这三个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故可以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方面来进行评论。
既是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故可以从突出人物不同之处来评论文章。
“诗歌魅力”是人物的文学创作,“学术魅力”指的是人物的治学能力,“人格魅力”指人物的为人处世,“交融”,指人物把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故可以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关联角度评论。
9.C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句子表达的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
C项 ,“‘揽貂裘’则表现了天气的寒冷”理解不正确。对诗句的理解表面化,“永夜”暗示诗人因忧虑国事难以入眠,因而感觉夜长。“揽貂裘”代指渴望为国效力。
故选C。
10.(1)相同点: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2)不同点:①杜诗“高风下木叶”一句描写的是在猛烈秋风席卷下,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突出了环境的肃杀,诗人由此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②而李诗“天秋木叶下”一句写的是秋天到来,树叶应时飘落的场景,表现了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万物凋零的感伤。
【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赏析能力。题干为: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描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根据题干重点考查的应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方法,答题思路为:概括描写的景物特色,分析出借助景物提炼出来的思想感情。结合两首诗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首先找出描写景物的诗句: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
然后翻译诗句:“高风下木叶”意思是秋风猛烈,吹拂得落叶纷飞飘零;“天秋木叶下”意思是到了秋天落叶从枝干凋落。
其次分析出景物描写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积累常见意象的固定含义很容易确定相同点,写秋天的落叶,渲染了令人悲伤的气氛,含有感慨岁月流逝之快,青春不再,年岁老迈,壮志难酬的忧愁感。不同点可以根据诗歌中词语、句子、典故、下面的注释、作者来确定。比如,“揽貂裘”中,貂裘借代指边塞寒冷之地,与战争有关系。可以联想陆游的《诉衷情》“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显得又暗又旧。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以上分析,最后根据题干整理出答案来(1)相同点:写秋天的落叶表达对时光流逝的叹惋。(2)不同点:①杜诗渲染了萧瑟凄凉的秋景,暗含动荡不安的国家时局,抒发惦念国家,希望能杀敌报国却不得施展的壮志和忧思;②李诗解读情感时需要扩展范围,结合“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等诗句意思是“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展现秋天落叶纷飞飘洒的画面,渲染营造了令人感伤的凄清气氛,抒发了对自然万物抵不过季节的变迁随风逝去的哀伤。
【点睛】
赏析杜甫的诗歌注意知人论世,牢记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11.D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D项,“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错,诗歌前四句写的是旅客悲秋之况,后四句表达旧臣忧国之怀。报主心切,时势艰难,想着国事,虽衰年未肯自倭,尽力报效国家,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孤独、苦闷之情。
故选D。
12.功业未立而双鬓已斑,频频看镜,写出了诗人报国心切;登楼望远,心怀天下,然衰暮之人,体力不济,于是背地自登,因而久倚。“独”字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心空有雄心壮志,然身已暮年,表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与壮志未酬的慨叹。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意思是,年纪大了却功业未成,常常照照镜子,看到白发已出现了,经常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频看镜”“独倚楼”,是两处细节描写,夜不眠以至曙,故对镜倚楼,频看镜,写出了诗人报国心切;“独”字写出了诗人经常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的形象,时势艰难,想着国事,尽力报效国家,虽然身老而不能出力,但此种心思却永不停歇,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孤独、苦闷之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1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