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35  2021-04-02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5]
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边城(节选)》同步练习
2021届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
一、基础素养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壤(rǎng)  碧溪岨(jū)  傩送(nuó)
B.踹水(tuān) 角隅(yú) 鞶鼓(pán)
C.嗤笑(chī) 碾坊(niǎn) 茶峒(tòng)
D.俨然(yān) 眺望(tiào) 喧阗(t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剧烈  抿嘴  装饰  吊角楼
B.竟争  艾篙  渡船  笑嘻嘻
C.伶俐  喽啰  景致  雄黄酒
D.皱眉  粗鄙  蘸酒  笑咪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能用括号中的词替换的一项是(  )
A.翠翠正为两只竞速并进的船迷着,祖父说的话毫不思索(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B.蓬蓬鼓声掠水越山(拔山超海)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
C.(祖父)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三缄其口)。
D.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置之不理),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情同手足的天保、傩送兄弟两个与翠翠演绎的一段凄婉而纯美的爱情在当今这个情爱泛滥的时代已成千古绝唱。
B.盛夏的武汉城真不愧“火炉”之称,炎天烈日,流金铄石,不仅外地旅游者罕见,即使是本地市民也都愿意待在家中,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清凉。
C.名著《边城》是沈从文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湘西的风物人情唱出的一曲心灵的恋歌,读来楚楚动人,令人感慨良多。
D.农村各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饭千金等现象有所回潮,这不但加重了群众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污染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①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
②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③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
④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
⑤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
⑥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
A.④①②⑤⑥③ B.③②⑥①④⑤
C.⑤②⑥③④① D.②④⑤③⑥①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沈从文的全部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
C.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的获得者是沈从文。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二、能力素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7~9题。
7.下列对课文《边城(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开头描写的湘西边城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为边城营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的境界。


浏览完整试题B.文中介绍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同时引出傩送,为第四节描写傩送水中捉鸭、翠翠和傩送在河边相识张本。
C.翠翠会有“假若爷爷死了”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对爷爷无比依赖的心情。同时还折射出翠翠对爷爷的关心,表现了祖孙相依为命的真挚情感。
D.课文最后写翠翠听爷爷吹唢呐《娘送女》,这段文字从正面写出了翠翠对未来迷茫和惆怅的心情。
8.作者所描写的社会环境“边城”有什么特点?
9.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答: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往 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第二次我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因怕我到外面同瑞龙他们玩时又打架,或是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吃晚饭后洗完澡同大哥各人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至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为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没什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丫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作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大哥很着急地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得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我偷偷地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不然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唯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 ①乡人呼叔叔为满满。②满姑乃最小之姑母。
10.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的“我”在城里生活的情况,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四叔人很精壮,他能担着“我”和大哥去隔城四十多里的乡下,正像妈常说的,四叔是个“会走路的人”。
C.“乡里有趣多了”“事事都感到新奇”,这些感慨说明在“我”眼里,乡下生活是新鲜的,更反衬出“我”对城里生活的厌倦。
D.四叔照鱼、满姑偷桃等细节体现了乡下生活的自由有趣,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细节体现了乡下人际关系的友善和谐。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运用了大量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B.文章倒数第三段在写姨婆喂野鸡时,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鸡不怕人的特点;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满姑是最小的姑母,她为“我们”到后园坎上偷桃子的情节,既突出了满姑的调皮淘气,也体现了满姑对“我们”的疼爱。
D.文章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了对比,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我”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展开余下试题12.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3.文中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作的好处。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边城》中一段文字,用“戍军政府”的口吻写一条简明的通知。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罗锋考入华中科大后,在忙于学习的同时,也和不少同学一样,做点生意,还参加了一个社团,但他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过好大学生活。他找到李培根院士,李老师热情接待了他。听完了他的讲述,李院士问:“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____①____。”罗锋说。“没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李院士说。“____②____?”罗锋不解地问。“____③____。”李院士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罗锋陷入了沉思,若有所悟。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踹”应读“chuài”;C项,“峒”应读“dòng”;D项,“俨”应读“yǎn”。
2.答案:C
解析:A项,“吊角楼”中的“角”应写作“脚”;B项,“竟争”中的“竟”应写作“竞”,“艾篙”中的“篙”应写作“蒿”;D项,“笑咪咪”中的“咪咪”应写作“眯眯”。
3.答案:B
解析:B项,“掠水越山”与“拔山超海”的意思差别最大,“掠水越山”意思是掠过水面,越过山岭;“拔山超海”意思是拔起高山,超越大海,用来比喻力量极大。A项,“毫不思索”指不经过任何的思考;“不假思索”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C项,“闭口不谈”指闭住嘴巴不说话,用来表示有话不说;“三缄其口”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D项,“不作理会”对人对事不关心,不参与;“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4.答案:B
解析:B项,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使用正确。A项,情同手足: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此处不合语境。C项,楚楚动人:多指女子姿容娇柔美好,让人心动。使用对象错误。D项,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此处望文生义。
5.答案:D
解析:六句话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湘行散记》的结构特点,一是体现的作者情感。从横线前“相对独立”分析,接下来应该是《湘行散记》的“整体”特点,然后写湘西居民如今的生活以及作者对湘西未来的担心等。
6.答案:B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把“丰富”改为“扩大”;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者“因为”;D项,搭配不当,应把“前者”和“后者”领起的内容互换。
7.答案:D
解析:D项,“正面写出”错误,应该是“侧面烘衬”。
8.答案: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
首先它具有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其次还洋溢着人性美。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同梦一般宁静美好。
总之,边城是一个偏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小镇。正因为它尚未完全为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因此,还保留着淳朴的民风,也正是作者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9.答案: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10.答案:C
解析:C项,“反衬出‘我’对城里生活的厌倦”说法错误,文章只是体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并没有写“我”对城里生活的态度。
11.答案:B
解析:B项,“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法错误,文章在描述姨婆喂野鸡时,并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
12.答案:①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性;②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③表达了“我”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做铺垫。
解析:分析“辫子”这个细节的作用必须联系特定的小说情节,文中第一次提到辫子时,说“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辫子没有了,因此与后文“我”拽四叔的辫子形成对照,情节上前后呼应,情感上写出了对往事的怀念。文中第二次提到辫子时,写出了“我”的顽皮和四叔的好脾气,突出人物性格,为下文彰显人情美做铺垫。
13.答案:①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更能表现乡村人的人性之美;②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点明题意;③叙写众人之美,更能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④这种写法使文章语言带有恬淡闲远的韵味。
解析:回答本题可以从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环境氛围、行文风格等方面思考。从人物形象方面看,淡化个体,写十多个人物,目的是突出一群人,他们的形象有共性。从文章主旨、环境氛围方面看,淡化个体,突出群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体现群体的和谐,渲染温馨的环境氛围。从行文风格上看,使文章语言有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14.答案:
通 知
茶峒军民人等:
为增加端午节的愉快起见,本政府决定,今年端午节龙舟赛之后,仍设水中捉鸭游戏。河中颈脖上缚红布条的雄鸭,尽军民人等自由泅水捕捉,捉到后归为己有。特此告知。
茶峒戍军政府
××年五月初一
解析:注意格式的正确。“通知”两字在首行居中的位置,通知的称呼“茶峒军民人等”要顶格写,后面要有冒号;内容的最后要写上“特此告知”,右下角分行写上通知方“茶峒戍军政府”和日期。
15.答案:①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 ②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③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
解析:①处是罗锋对“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的回答,由下文“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可推知罗锋说的是“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②处标点是问号,应是罗锋对李院士的追问“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③处是李院士回答罗锋的追问,由下文“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可推知,李院士回答的是“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1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