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50 2021-04-06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0]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十二)
一、语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诡秘(ɡuǐ) 形骸(hái) 炮烙(pào) 朱拓(tà)
B.镯子(zhú) 惊讶(yà) 搭讪(shàn) 呜咽(yè)
C.监生(jiàn) 正月(zhēnɡ) 草窠(kē) 赎罪(shú)
D.谬种(miào) 恐吓(xià) 蹙缩(cù) 模样(mú)
答案 C
解析 A项,“炮”应读“páo”;B项,“镯”应读“zhuó”;D项,“谬”应读“miù”,“吓”应读“hè”。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__。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家”。
③这本侦探小说,构思新颖,________,值得一看。
④这部电影中有几处看起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________之处。
A.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 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答案 D
解析 ①中说梅园“以梅饰山,以山饰梅”是指其建筑风格,故应选用“别具一格”。②“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句中说苏轼与其他三人并称“北宋四大家”,那么,苏轼是自成一家,故应用“独树一帜”。③句中有“构思新颖”一词,其义正与“不落窠臼”相应。④句中“闲笔”一词恰与“匠心独运”词义相对,故选用“匠心独运”。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近年来,许多创新创业活动都特别注重从________便利、接地气的切入点起步。(简洁/简捷)
②实际上,早在该单位道歉之前,这事情就已经在网上闹得________,引来许多人吐槽。(沸沸扬扬/沸反盈天/人声鼎沸)
③料想上元之夜,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些地方________、人头攒动,而一些地方则灯火阑珊、影影绰绰,庄严肃穆的故宫又将是另外一种风情。(沸沸扬扬/沸反盈天/人声鼎沸)
④《白毛女》中的地主黄世仁,欺人太甚,把善良忠厚的杨白劳逼得________,最后只得服毒身亡。(走投无路/日暮穷途)
答案 ①简捷 ②沸沸扬扬 ③人声鼎沸 ④走投无路
解析 ①是说创新创业活动注重简便快捷,用“简捷”;②句中说“这事情”惹得人们议论纷纷,应用“沸沸扬扬”;③句中用于形容上元佳节人声嘈杂喧闹的场景,应用“人声鼎沸”;④句中用于形容杨白劳被逼得找不到出路,应用“走投无路”。
4.在下面语句的横线处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与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家的鲁迅,__①__;革命家的鲁迅,__②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叫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②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魑魅魍魉
解析 一是要注意题干要求,尤其是修辞、句式方面的要求,修辞要求是比喻,句式应为“是……,……成为……”;二是分析例句“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注意格调应该健康向上。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浏览完整试题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5.文中写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时说“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是为了突出祥林嫂捐门槛心愿的强烈与坚定,从而反映出她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
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祥林嫂的人物心理来分析。写庙祝是为了刻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庙祝越是拒绝,越能表现出祥林嫂捐门槛心愿的坚定强烈与她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
6.“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一句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只是将祥林嫂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并不是真正关心同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冷漠麻木。
解析 解答此题,一方面要分析此句表现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其表现出来的当时的社会特征,由浅入深,答案才会全面。
7.赏析“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祥林嫂捐门槛后的愉快心理,表现出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解析 作答时,首先要指出句中使用了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其次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从祥林嫂的神态中可以看出她捐过门槛后的愉快心情,这表明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8.有人认为,祥林嫂丧夫失子,经受过多次打击,但精神被彻底打垮却是这一次的祭祀活动。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丧夫失子以后,祥林嫂仍顽强求生,说明她的精神并未完全垮掉。捐了门槛以后,满以为可以赎清自己的罪过,获得再次做人的资格,但四婶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意识到即使她捐了门槛,周围的人也认为她是“伤风败俗”的人,从此她不再有任何希望。祭祀以后祥林嫂的变化就是她的精神被彻底打垮的证明。
解析 解答此题,要分析祥林嫂捐门槛的动机,抓住了这个动机,就可以看出参与祭祀被拒对她的打击之大。祭祀后她的变化更证明了她的精神被彻底打垮。所以题干中的观点是合理的。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夜市是都市人的休闲领地,新鲜有趣。但考证起来,它也拥有悠长历史。可以说,夜市是古代商业文明的“引领者”。宋朝,是古代夜市最流行的时代。当时已取消了夜禁制。夜间交易,便________地发展起来。当时的夜市上,人员往来,叫卖声绵延不绝。在《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此番景象,“一天灯雾照彤云,九百游人起暗尘”的描绘,既笼罩着迷离诗情,又衬托出“车马阗拥”的景象。从绘画中,我们能领略到那时________充实的生活状态。《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各种酒肆、小吃店、南北杂货、胭脂水粉、西域货……数不胜数。虽然,此画没有直接________夜市,但其中出现的人、事、物,是对当时夜市的某种“再现”,而夜市的“节目”只会比画中多。关键,这些“节目”在延续至下半夜之后,城市成为不夜城很壮观。
展开余下试题
不论哪个时代,美食定是市集的________。按照不同时令,夜市的美味也不断变换花样。夏季人流最旺盛,所以消暑食物便格外引人注目。比如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 )。其他季节的当季美食,也是数量庞大。滴酥水晶鲙、煎夹子、香辣素粉羹等佳肴,许多都是现代人闻所未闻的。美食是宋文化的结晶,映现出当时生活美学的高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水到渠成 富足 描述 稀有货
B. 顺理成章 富足 描摹 抢手货
C.顺理成章 富裕 描述 稀有货
D.水到渠成 富裕 描摹 抢手货
答案 B
解析 “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水到渠成”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这里说的是夜间交易随着夜禁制的取消自然产生,而不是说自然成功,故选“顺理成章”。“富足”指丰富充足。“富裕”指(财物)富足充裕。这里说的是从绘画中能领略到当时丰富充足的生活状态,但还没有到有余的境界,故选“富足”。“描述”指形象地叙述;描写叙述。“描摹”指照着底样写和画;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这里说的是《清明上河图》对夜市的描绘,故选“描摹”。“稀有货”指很少有、极少见的货物。“抢手货”指人们抢着购买的货物。这里说的是美食一定在任何时代都是人们抢着购买的货物,而不是说美食少有或少见,故选“抢手货”。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节目”还会延续至下半夜,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
B.这些“节目”在延续至下半夜之后,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
C.这些“节目”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故会延续至下半夜。
D.这些“节目”还会延续至下半夜,令城市成为不夜城很壮观。
答案 A
解析 B项,结构混乱之中途易辙,前半部分主语是“这些‘节目’”,后半部分主语又换成了“城市”。C项,不合逻辑之因果倒置。D项,“令城市成为不夜城”和“不夜城很壮观”句式杂糅。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从“内容”和名号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B.无论从名号还是“内容”上,均能做到令人垂涎,表里如一
C.无论从名号还是“内容”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D.人们认为这些令人垂涎的美食在名号和“内容”上都能做到表里如一
答案 C
解析 “无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这比单纯的叙述更有力度,故排除A项,且A项先说“内容”后说名号,而从括号前的例子来看,应是先名号后“内容”。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这些美食是先“表里如一”,后“令人垂涎”,故又排除B项。括号前以美食为例,括号中应继续以之为主语,而不是以“人们”为主语,故又排除D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__①__。”王富仁先生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__②__。这个精神素质便使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__③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自由意志)
解析 第一空,由“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可知,鲁迅应是与封建社会相对应的“现代圣人”;第二空,由语境中“之所以……”“这个精神素质”的暗示可知,应为“原因是……”或“因为……”;第三空,由“摆脱了奴隶性格”可知,应填“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等语句。
5.根据下面画线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乡 村 四 月
[南宋]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四月的江南,漫山遍野都是绿的树、绿的草。原野仿佛成了绿色的海洋。远处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造就了另一个银白的世界。天空中飘洒着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深情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解析 这是道诗句拓展型的扩展语句题。题目要求根据画线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考生可结合题目《乡村四月》和画线句的关键词“绿”“山”“白”“川”“子规声”“雨”等进行联想,将这个画面用文字转写下来,注意“视听结合”,并在合适的地方运用修辞手法。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南 渡 记(节选)
宗 璞
这一年夏天,北平城里格外闷热。自从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形势之危,全国形势之危,一天比一天明显。但几年下来,北平人对好些事都“惯”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各自忙着生计时,还不失北平人的悠闲。晚上上戏园子听两口马派或谭派。摆香烟摊儿的在左近树杈上挂着个鸟笼子。学生们上学时兴兴头头把车骑得飞快。什刹海绿堤上夏天的鲜碗儿里,鲜藕、鲜菱角和鲜鸡头米没有少了一样。
出西直门经过路旁一些低矮民房,便是田野了。路上车辆很少。一辆马车慢吞吞地走着,几辆人力车吃力地跑。只有一辆黑色小汽车开得飞快,向北驶去。车上坐着两位四十上下年纪的先生。他们是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孟弗之和物理系教授庄卣辰,他们刚在城里参加过一个聚餐会。孟先生闷闷不乐,庄先生却兴致勃勃。
“蒋的这次庐山谈话会规模不小。”庄卣辰说。孟樾看着前面白亮亮的迅速缩短着的路,心不在焉地说:“可真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需要彻底地改变。”孟樾说,“你听见那民谣吗?”他一面说话一面回想着聚餐会上听说的民谣,那是他的连襟澹台勉说的:“往南往南再往南,从来不见北人还,腥风血雨艳阳天。”他反复念了两次“腥风血雨艳阳天”,餐桌上的空气渐渐沉重。有两位先生正举箸夹菜,那乌木箸也在半空中停了片刻。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孟樾一半是问自己,“我们的国家已经经过快一百年的腥风血雨了。其实逃不过的。”
“打仗吗?”庄先生坐直了身子。
孟先生沉默了半晌,才说:“政府现在的对策仍是能忍则忍。今天大家谈话虽大都表示要立足于战,却较谨慎,你看出来了吗?”
卣辰睁大眼睛,认真地想自己看出来没有。
白闪闪的路继续缩短着。他们斜穿过一个小镇,很快看到明仑大学的大门,车子驶进校门。校园里别是一番天地,满园绿意沉沉,一进校门顿觉得暑意大减。
车子经过槐荫夹道的路,经过小山和几座古式建筑,停在孟宅门前。孟樾下了车进了门,屋内很静。悬着浅黄色窗帘的小门厅十分舒适宜人。通过道的门楣上悬着一个精致小匾,用古拙的大篆书写“方壶”二字。孟樾发现过道拐弯处的凸窗下的长木椅上,一个男孩正垂头坐在那里。
展开余下试题
“小娃,你怎么没睡觉?”孟樾诧异地问。
小娃没有像往常一样扑上来迎接爸爸,他慢慢放下手里正玩着的东西,抬起头来,脸上带着专注沉思的表情,和一个六岁的孩子很不相称。停了一下,他还是跑过来牵住爸爸的手,一面伸着脸儿,问:“爸爸,耶稣是哪一年生的?”
孟樾每天和孩子谈话的时间很少,而每次小娃都提出不止一个问题,使他颇失为父的尊严。这次倒还好,他不必思索就答出来:“一千九百三十七年以前。就是说,今天是1937年,7月7日,我们的公元纪年就是从耶稣生那年开始算的。”
“为什么从耶稣开始算?为什么不从你生出来或者娘生出来或者姐姐或者嵋生出来开始算?”
“耶稣是个伟大的人物。”孟樾说,觉得一时很难讲清耶稣究竟怎样伟大。“他爱人,愿意为别人牺牲。”
“耶稣爱人,愿意牺牲,别人就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吗?”小娃仍仰着小脸问。
“那些人当然是坏人,”孟樾忽然感到有些烦躁。小娃体谅爸爸可能累了,便握住木像不说话,跟着孟樾走进内室。
家中彩色缤纷,床上地下都拖着亮光纸环的链子,像到处流淌着鲜艳颜色的小溪。孟夫人吕碧初和十岁的小女儿正高兴地裁纸涂浆糊。“小心,别踩了。”她们笑着警告。
“这是为明天卫葑的婚礼吧?”孟樾脱下长衫,嵋抢着接了放在椅子上,碧初也笑盈盈地站起,从椅上拿起长衫挂好,转身从浴室里取出凉手巾,让孟樾擦汗。
“先收拾这里。”碧初说。小娃也帮忙,一面说着笑着,满室温馨的气氛,让人心里熨帖。弗之坐在藤椅上看着,忽然自语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你说什么?”碧初转脸问,马上又说:“时局怎样了?外面有什么消息?”
“那蚕食政策是明摆着的。狼子野心,无法餍足。一味忍让,终有国破家亡的时候。”他说,见大小三张极相似的脸儿都望着他,自己笑了,“也不至于马上就打到北平来。”说着起身往书房去了。
书房在孟家是禁地,一排排书柜占据了大半间房。靠窗处摆着一张大写字台,堆满了书稿:当中有一个大面绿色玻璃铜框台灯,灯身上镌满了篆字,细看可以辨出是五千字《道德经》。后面墙上挂着“无人我相,见天地心”的大字对联。小长桌上摆着五六方砚台,有漆匣或红木匣,有一个“墨海”,还有一块朴素的汉砖砚,这些都是弗之心爱之物。孟樾这时不看一眼,只在转椅上转过身面对大字对联默默坐了半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北平人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庸常的人们在面对战乱之时的悠闲自在和麻木不仁,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B.孟先生和庄先生两位教授对于时事的分析,既道出了抗战初期政局的艰难,也表现了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
C.小说结尾描写孟家书房这一细节,意在透露主人书香门第的出身和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以散文化的笔调,叙述了北平沦陷前人们的生活故事。尽管战争硝烟笼罩,却不乏浓浓的家园温情,给人以凄迷的美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本题中,B项,“表现了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错误,根据原文“孟先生闷闷不乐,庄先生却兴致勃勃”“‘打仗吗?’庄先生坐直了身子”“卣辰睁大眼睛,认真地想自己看出来没有”,分析可知,庄先生对时政漠不关心,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故选B项。
7.小娃问爸爸有关耶稣受难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现了小娃爱问问题、可爱、迷茫又懂事的特点。②以孩子的视角(限知视角),通过孩子单纯的心理来体察耶稣受难的原因和意义,显得真实自然。③用耶稣受难来影射中华民族正在遭受外族欺凌,暗示了时代背景。④爸爸的回答表现了抗战初期一些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存亡之际的迷茫。
解析 本题中,小娃问爸爸有关耶稣受难这一情节,首先分析对表现“小娃”的形象的作用,根据原文对小娃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小娃没有像往常一样扑上来迎接爸爸,他慢慢放下手里正玩着的东西,抬起头来,脸上带着专注沉思的表情”“他还是跑过来牵住爸爸的手,一面伸着脸儿”“为什么从耶稣开始算?为什么不从你生出来或者娘生出来或者姐姐或者嵋生出来开始算?”“耶稣爱人,愿意牺牲,别人就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吗?”“小娃体谅爸爸可能累了,便握住木像不说话,跟着孟樾走进内室”概括出小娃爱问问题、可爱、迷茫又懂事的特点。再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自从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形势之危,全国形势之危,一天比一天明显”,分析“受难”蕴含的深意,最后根据爸爸的回答“耶稣是个伟大的人物”“他爱人,愿意为别人牺牲”“那些人当然是坏人”“孟樾忽然感到有些烦躁”,分析孟先生的心理,表现了抗战初期一些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存亡之际的迷茫。
8.这篇小说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片段,呈现出不同人物在战争阴影笼罩之下的生活样态,表现了北平人在面对民族危亡之际所作出的本性选择。②情节看似平淡,却贴近现实生活,深刻反映出生活的真实。③平淡小事,意义不凡,以小见大,揭示了社会本质。
解析 分析本文可知,本文选材以小见大,贴近现实生活,深刻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开头,“北平人对好些事都‘惯’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各自忙着生计时,还不失北平人的悠闲。晚上上戏园子听两口马派或谭派。摆香烟摊儿的在左近树杈上挂着个鸟笼子。学生们上学时兴兴头头把车骑得飞快。什刹海绿堤上夏天的鲜碗儿里,鲜藕、鲜菱角和鲜鸡头米没有少了一样”描写北平城普通人面对战乱时的真实生活状态;写孟先生回家的情节,孟先生与小娃的对话,与妻子的对话,都是生活真实场景;而作品反映的主题又与时政、战争的背景有关,选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片段,呈现出不同人物在战争阴影笼罩之下的生活样态,表现了北平人在面对民族危亡之际所作出的本性选择。可谓“以小见大”。
上一篇: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迁移练习
下一篇: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基础知识落实练习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2021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