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21  2021-04-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武平一中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第一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一。其中,以37项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以14项自然遗产位居世界第一;以4项双重遗产与澳大利亚并列世界第一。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与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世界遗产预备清单里,中国有58项待提名世界遗产。除这些物质类世界遗产外,中国还有44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3项世界记忆遗产。这些物质类和非物质类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从宏观来看,凡是人类思维“扫描”过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文化的印记,这些印记包括精神文化(含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世界遗产就是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器物文化,更蕴含着该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所积淀的制度与精神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世界遗产是一种物化性质的符号,是特定共同体人群赖以表达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交流的媒介。即便世界遗产本质上有文化和自然的区别,但不可否认,大多数自然遗产仍寄托着人们某种共通的精神、情感或审美体验,并由此使其价值得到认知,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遗产作为可以在国内外传播,并得到感知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等重要文化资源。如北京天坛反映的宇宙观;西递、宏村及福建土楼等古村落反映的聚族而居的传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表现;曲阜三孔见证儒家思想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传承儒家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
纯粹的自然遗产展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壮丽河川。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梵净山等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九寨沟、武陵源等是举世罕见的天然名胜奇观;南方地区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见证了中国地质发育与演化的历程,以此形成多样的罕见地貌。至于混合遗产,如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的黄山,以“秀山、奇峰、幽谷、险壑”享誉中外的武夷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中国特殊和丰富的地质环境及生物资源,并且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信念等,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艺、信仰、习俗等可传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成果。甘肃的花儿等表演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经由长久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信仰和节庆文化——妈祖习俗、端午节和二十四节气等,蕴含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信仰民俗甚至传播到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并传承至今;活字印刷术、宣纸传统制作等传统技艺,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等兼具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中国现有的13项世界记忆遗产中,无论是记载历史上某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是记录一些珍贵技艺的档案,如“南京大屠杀档案”“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和“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样式雷”建筑图档等,还是记录着古人智慧和文明结晶的文献古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重要价值。


浏览完整试题综上,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都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载体。
(摘编自蔡礼彬、王晨琳《世界遗产事业的中国担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一,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
B.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
C.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可在国内外传播,是得到感知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
D. 黄山、武夷山等混合遗产,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信念,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是自然遗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强调了中国世界遗产丰富多样,并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文章从中国世界遗产的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国在世界遗产中的“中国担当”,论述充分。
C.文章在阐释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既举了大量的实例,又进行了分析、评价,显得有理有据。
D.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既有条理,又能做到层层深入,体现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世界遗产,无论是现有的,还是待提名的,数量上都居世界前列。
B.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属于物质文化中的一种。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种遗产中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
D.记忆遗产中记载的重大事件或珍贵技艺档案,值得全人类珍视和保护。
二、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5分)
4.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嘎然而止 迁延顾步 熙熙嚷嚷 念念不忘
B.有目共睹 妖童媛女 眯眯糊糊 出类拨萃
C.巧夺天公 丘峦崩催 翁翁郁郁 参差斑薄
D.废寝忘食 漂沦憔悴 窸窸窣窣 无可辩驳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方:方其破荆州 多平方,少圜
②及:及既上 皆不及往
B.①以:挟飞仙以遨游 余始循以入
②西:西望夏口 汶水西流
C.①限:越长城之限 崖限当道者
②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①或: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曰,此东海也
②如:纵一苇之所如 如怨如慕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顺流而东也 B.舞幽壑之潜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歌窈窕之章
8.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余所不至也 ⑦余始循以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三、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草窃间作。诏委以规画飞虎军,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桌。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B.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C.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D.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展开余下试题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建康”也指此地。
B.迁,指官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出”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两年”中的“出官”也是此意。
C.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江,在古汉语中特指长江。古人在地理上习惯坐北朝南观之,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今仍称江西省为“江右”。
D.长短句,这里指词。《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均是以词人之名命名的词集。唐人常称七言为长句,如《琵琶行》中“因为长句”,“长句”即指七言诗。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治政有方。他有军事才能,在文章中论述形势、战术、地形等问题极为详细;任职滁州时减轻赋税,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
B.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曾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的疑虑。
C.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拨给了信州。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5分)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读老杜诗集 [宋]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①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②。
[注]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欲前往郴州舅氏崔伟处,行至耒(lěi)阳,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触动,其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14.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5.(1)《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直接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 , 。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 ”,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3)《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话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5)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显得矮小。
五、课外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荷(阿来)
①今年的天气总归是奇怪的。雨水说来就来,从不经酝酿与铺垫。而且,总是很暴烈地来。
②暴雨倾盆的时候,我就有些忧心,妖娆的荷花如何经得住这般如鞭雨线的抽打。天老爷再极端几回,今年的荷花怕就看不成了。
③于是,决定第二天去看荷花。
④到哪里去看荷花?桂湖,对,桂湖!里边还有一座杨升庵祠的桂湖!
⑤这天,且喜天朗气清,且喜交通顺畅。不到一小时,车就停在了桂湖公园门前。买三十块钱票入得门来,围墙与香樟之类的高树遮断了市声,一股清凉之气挟着荷叶的清香扑面而来。穿过垂柳与桂花树,来到了湖边。荷叶密密地覆盖了水面。它们交叠着,错落着,被阳光所照亮:鲜明,洁净,馨香,在这个日益被污染的世界,唤醒脑海中那些美丽的字眼。乐府诗中的、宋词中的那些句子在心中猛然苏醒,发出声来。平静的喜悦满溢心间。在水边慢慢端详那些美丽荷叶间的粉红的花朵,看它们被长长的绿茎高擎起来,被雨后洁净的阳光所透耀。也许来得早了一些,荷叶间大多还是一枚枚饱满的花蕾:颜色与形状都如神话中的仙桃一般。而那些盛开的,片片花瓣上,阳光与水光交映,粉嫩的颜色更加妖娆迷离。古人诗中“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必描绘的就是这种情景。阳光不只是直接透耀着朵朵红花,同时还投射到如一只只巨掌的荷叶上,落在绿叶间隙间的水面上。而受光的叶与水,轻轻摇晃,微微动荡,并在摇晃与动荡中把闪烁不定的光反射到娇艳的花朵上。我用变焦镜头把它们一朵朵拉近到眼前,细细观赏那些闪烁不定的光线如何引起花朵颜色精妙而细微的变幻。镜头再拉近一些,可以看清楚花瓣上那些精致纹理。有微风使它们轻轻摇晃时,便有一阵香味淡淡袭来。而那些凋萎的花朵,花瓣脱落在如巨掌的荷叶上,露出了花芯里的丝丝雄蕊,和雄蕊们环绕的那只浅黄色的花托。圆形花托上有一只只小孔,雌蕊就藏在那些小孔中间。风或者昆虫把雄蕊的花粉带给藏在孔中的雌蕊。它们就在花托中受精,孕育出一粒粒莲子。当风终于吹落了所有的花瓣,花托的黄色转成绿色,一粒粒饱满的莲子就露出脸来,一朵花就这样变成了莲蓬,采下一枚来,就可以享用清甜的莲子了。只是,在这里,这些莲蓬也只供观赏,至少我自己不会有采食之想。倒是想起了古人的美丽诗词: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⑥荷的确是植根于中国人意识深处的植物。
⑦到了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出世,更把荷花的特性与中国君子的人格密切联系起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算是对荷人格寓意的最后定性。
⑧我避开人群,去园中的杨升庵祠。
⑨这座园子,在明代时,是新都出了当朝首辅又出了杨升庵这个状元的杨家的花园。怀想起这个园子当年的主人杨升庵,我心中生起敬意。
⑩我对这位古人的敬佩源于在云南大地上行走时。杨升庵从三十七岁遭贬到七十二岁去世,三十多年,在云南设馆讲学,广收学生,而且,还在云南各地游历考察,孜孜不倦地写作和研究,写成了牵涉众多学科的学术著作。以他百科全书型的知识结构和不畏强权的人格魅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杨升庵之后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这是知识分子的正途——在一片蒙昧的土地上传播文化新知,以文化的影响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铸造贡献了巨大的功德。有学者指出,明以后,云南的文化面貌大异其趣,究其原因,就有杨升庵的文化传播与教化之功。


展开余下试题⑪出桂湖公园,已黄昏时分,去公园门口开车时,意犹未尽,又踱进桂湖公园墙外新开辟的公园,一样荷塘深绿。不经意间,却遇到了前辈作家艾芜先生的塑像。当年,这个出生在新都县的年轻人,只身南游,经云南直到缅甸,为中国文学留下一部描写边疆地带的经典《南行记》。我在这尊塑像前伫立片刻,心中涌起一个问题,先生选择这条道路,可曾因为受过升庵故事的影响?艾老活着的时候,我还年轻,不懂得去请教、去探寻他传奇般的人生,如今斯人已去,也就无从问起了。隔两天,北京来了一位文化界领导,要去看望马识途马老,邀我陪同前去。他们交谈时,我的目光停留在马老书案后挂着的横幅字上。字是马老的,文也是马老的,叫《桂湖集序》。20世纪80年代,巴老(巴金)曾回到故乡成都,和艾芜、沙汀和马识途同游桂湖。马老此序即记此次游历。马老手书的序文后,还有巴金、艾芜、沙汀的签名。那一刻,我深怀感动,心想这就叫文脉流传。更想到,如果自己愿意时时留心,正在经历的很多事情都暗含着神秘的联系,都不是一种偶然。2011年8月21日(有删改)
16.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从天气写起,作者因为喜爱荷花,担心荷花经受不住极端天气,由此交代去荷塘的起因。
B. 在描写“荷”的同时,引用了前人诗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C. 第⑦段最后一句,既总结上文,揭示“荷”特殊文化象征意义,也开启了下文对杨升庵的怀想。
D. 从明代杨升庵开化云南,到当代艾芜记录边疆,不同年代知识精英都自觉承担文脉流传的责任。
17. 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展示“荷”之美的?请简析。(6分)
18. 本文以“荷”为题,却用了大量篇幅写人和事,为什么?请简析。(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贵广高铁是 的“艰难”之路。857公里的全长,穿越珠三角、南岭山脉及云贵高原。其中一个细节是14.7公里的隧道,高铁通过仅需4分钟,建设却要1300多个日夜。建设之难, 。高铁列车冲出隧道,迎来光明的那一刻,屏幕前“数隧道”的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你以为的“平常”并不平常,更不是理所应当。今天的中国交通网上,“超级工程” ,“世界冠军”屡见不鲜,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贵广高铁正是典型的中国式发展奇迹。
( )曾经的山高林密、峡高谷深,如今,买一张票就能说走就走,自在地奔向诗和远方,饱览壮美山河。建设者们不管是愚公移山般的付出,还是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观,都不能只体现在一条高铁线路的建设上。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战胜疫情、迅速恢复经济的中国人来说,这种不畏艰险、万众一心的精神从来就是 ,深深地根植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因里。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名不虚传 可见一斑 俯拾即是 薪火相传
B.名副其实 见微知著 俯拾即是 一脉相承
C.名不虚传 见微知著 比比皆是 薪火相传
D.名副其实 可见一斑 比比皆是 一脉相承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铁是一面发展的“镜子”,也是一张历史的“名片”。
B.高铁是一张发展的“名片”,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C.高铁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也是一张发展的“名片”。
D.高铁是一张历史的“名片”,也是一面发展的“镜子”。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管是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观,还是建设者们愚公移山般的付出,都不能只体现在一条高铁线路的建设上。
B.建设者们无论是愚公移山般的付出,还是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观,都不能只体现在一条高铁线路的建设上。
C.不管是建设者们愚公移山般的付出,还是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观,都不仅仅体现在一条高铁线路的建设上。
D.建设者们无论是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观,还是愚公移山般的付出,都不仅仅体现在一条高铁线路的建设上。
(二)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20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1周年纪念日。在山东曲阜孔庙内,礼乐和鸣,庄严肃穆,庚子年公祭孔子大典举行。9时许,祭孔大典正式开始。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锋模范代表、专家学者、海内外孔子后裔等组成的300多人祭祀队伍,统一佩戴黄色绶带,从孔庙外的神道上缓缓行进。身着汉服的舞者,峨冠博带,手持羽和龠,在大成殿前跳起公祭乐舞。主祭嘉宾向孔子像敬献花篮、行鞠躬礼。庚子年祭孔大典联合北京、杭州、长春以及韩国唐津等海内外多地孔庙,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方式进行全球“云祭孔”,并首次启用网上祭孔平台。
七、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精彩的人生需要设计,我们应该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并以此确定 自己前进的路径,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作出一种预见性的设计;也有人认为,对于人生, 与其执着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不如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种可能,因为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 于不确定性。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为“致远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就“人生是 否需要设计”这一话题,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解析】A项,“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错误。从文章第一段“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可见,选项把范围扩大了。B项,“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错误,文章第二段“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可见,选项中“自然物”前的限定词语被去掉了。C项,“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错误,原文第四段“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的应该是文化遗产,而不是文化资源。
2.D【解析】D项,文章并没有层层深入。
3.C【解析】C项,“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在原文无根据。
二、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5分)
4、【答案】D【解析】A项 戛然而止 熙熙攘攘 B项 迷迷糊糊 出类拔萃
C项 巧夺天工 丘峦崩摧 蓊蓊郁郁 参差斑驳
5、 【答案】C【解析】A项,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为“美貌的女子”。C项,古义、今义均为“一会儿”。D项,古义为“到达”,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6.B;【解析】A方(第一个意为“当”,第二个方为“方的”);及(第一个意为“等到”,第二个意为“来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武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