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12  2021-04-1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2]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儿子伯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实际上,这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所谓“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篇》)。礼来源于俗,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其中,礼义是礼的核心内容:“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礼记•礼运》)这是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义,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故习礼,自然是人的立身之本。
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毛诗序》)。故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不仅是言情言志的诗歌文本,更是融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故其自然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毛诗序》)的文化经典。故习《诗》,既是周代贵族子弟必学科目,也是周礼的核心内容。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十分重视《诗》教、礼教与乐教。在乡校中主要以“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所谓“六德”者,即知、仁、圣、义、忠、和,以培养品德修养;所谓“六行”者,即孝、友、睦、姻、任、恤,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所谓“六艺”者,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学习文化知识。至春秋后期的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庄子•天运篇》),教授学生,即通过学习“六艺”来实现“六德”“六行”的教育目的。
当然,这些教学内容是分时段来进行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而《诗》教、《礼》教与《乐》教,具有不同的目的与功能:“其为人也温柔教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可见,《诗》教是让人温柔敦厚而不愚蠢,《乐》教是让人心胸宽广善良而不过分,《礼》教是让人恭俭庄敬而不烦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篇》)足见他非常关注《诗》礼互动文化现象,将《诗》与礼、乐联系在一起。《诗》可颂可歌,是乐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组成部分。周代举行重大礼仪活动,鼓瑟吹笙,颂《诗》奏乐。正如《乐记》所言:“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
周人在燕飨朝聘之时,赋《诗》言志,崇尚仁义,恭行礼让。及至汉代,设立五经博士,更加重视《诗》教,《诗》成为经典,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此后,虽然朝代更迭,礼制变迁,但周礼中推崇温、良、恭、俭、让的核心内容和《诗》教之旨不仅没有变化,而且日益加强。
孔子等人之所以强调《诗》礼教化,是因为《诗》是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又是礼的核心内容,三者合而为一,强调德教,注重个人修养,提倡君子品行,倡导友好往来,崇尚和谐社会。孔子说:“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礼记•仲尼燕居》)讲礼就是讲道理,乐可调节人情,不合情合理之事,君子不为。重要礼仪场所,如果不能赋《诗》言志,行礼就会出错;行礼无乐配合,就显得呆板无味;行礼品德浅薄,就显得虚伪造作。儒家所倡导的《诗》礼教化的思想,礼乐文明的精神,被后来的家风家训所继承,成为教子传家的法宝。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锝《<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是因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足见“乐诗”由心生,是人心的符号性外化,表征着人心的情感与意志。而“乐诗”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又可以作为一种外在手段,强化人们原初的情感与意志,或者是将制乐和作诗者的情感与意志推而广之,为更多的人接受,从而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情感与意志。如是,“乐诗”也就成为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成就的重要手段,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
(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有删改)
材料三: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前者以《周颂》与《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诗篇为代表,后者以十五“国风”中大部分诗篇为代表。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
(摘编自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季氏篇》里的内容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B. 礼来源于俗,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这是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义,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C. 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文化经典。
D. 西周自立国以来,在乡校中主要以“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至春秋后期的孔子,通过学习“六艺”来实现“六德”“六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教、《礼》教与《乐》教分时段进行,其功能也不同:《诗》教让人温柔敦厚,《乐》教让人广博易良,《礼》教让人恭俭庄敬。
B. “礼者,人之所腹也”,故习礼,是人的立身之本;“诗者,志之所之也”,故习《诗》,既是周代贵族子弟必学科目,也是周礼的核心内容。
C. 《诗》可颂可歌,是乐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组成部分。《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
D. 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朝代更迭,礼制变迁,但周礼中推崇温、良、恭、俭、让的核心内容和《诗》教之旨不仅没有变化,而且日益加强。
3.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引用了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句,下面选项中体现了“兴于《诗》”的一项是( )
A. 初中生小车用《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表达对喜欢的游戏角色皮肤的向往。
B. 高中生小付通过学习《蒹葭》一诗,了解了《诗经》六义中“兴”这一手法的特征。
C. 军校大学生小王通过学习《无衣》,树立了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情怀。
D. 研究生小景在撰写《通过文学经典,透视古代的婚姻》这一论文时,引用了《氓》。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讨论了《诗》礼文化,请根据材料分析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撒手锏
范子平
在实验小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撒手锏。比如说数学老师杨芳的撒手铜是解应用题,她能把好几道应用题一气儿写在黑板上,然后一边比较它们的特点,一边同时计算。而语文老师的姚摇,因为参加工作时间短,撒手锏就没有众多资深老师明显,但是肯定也有的,要不然,怎么会才教两三年工夫,就调到毕业班教课还兼任班主任呢?
姚摇讲课以学生为中心,不要说学生不好好听讲,就是哪个学生上课精力投入不到位,没有充分动脑筋思考,她都能分辨出来,并且要当堂纠正,一般不会拖到下一节课。这学期姚摇接了一个新班,偏教育局又安排全学区的语文教师来听她观摩课。姚摇虽说已经久经沙场,但还是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她的准备不是研究写教案,因为那些她早已成竹在胸;也不是布置学生怎么发言,因为她觉得那样太假。她主要是设想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
她讲的是课文《春天的故事》,学生反应热烈,充分参与,一个个发言踊跃。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都已达到,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下边的听课老师都露出钦佩的目光。但是就在这时,她发现调皮鬼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按说,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不应该节外生枝,如果在这个时候出什么应付不了的问题,前边的示范教学就功亏一篑了。但是,姚摇说到底还是不服气,她不相信自己会控制不了局面。她与生俱来有一种挑战心理。
她点名了:“王小路,你站起来。你对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一般的老师不会这样问,因为好像在暗示让学生来姚老师的毛病。学生真是说出对你的课不满意,你又能怎么着呢?
但是姚摇就是姚摇,她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她的打算是要王小路说出自己的具体意见,然后自己循循善诱,给出解答,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她说过,只有在动态中教课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


展开余下试题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了头不说话。姚摇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她说:“没关系,你大胆说出来。我们自由对话,只要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王小路说:“我很满意,您上课我向来都满意的——我只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本子。
姚摇说:“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
王小路说:“我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只是,只是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摇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一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一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刚才还为姚摇担心的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知道姚摇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专心致志是搞好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他们相信姚摇会说出一番娓娓的动听的道理。
但是,谁也没想到,王小路两只手同时动作,一只手画出规范的方形,一只手画出规范的圆形,而且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们,有的好奇,有的着急。是呀,接下来姚摇该怎么办呢?
姚摇却灿烂地笑着,透出心底的喜悦。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一节语文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起来,把这节课的重点,包括时代背景、重点词语、语法练习乃至意境欣赏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姚摇忘形地走下讲台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摇,说:“好,好!”
姚摇回到讲台上兴奋地说:“你们知道高斯吗?他上小学的时候,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19岁的时候,他就解决了2000年来无数数学家渴望征服的一道数学难题。后来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像王小路同学,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以后我们一定专门研究,他完全可以学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
姚摇又说:“但是,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学习道路,如果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这只是成功的途径不同。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千万不要放弃努力。”
课堂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摇不愿在观摩课前布置学生发言,这一方面写出她真诚的特点,另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某些观摩课“假”的问题。
B. 姚摇上课时反应机敏,对于那些不好好听讲、上课精力投入不到位、没有充分动脑筋思考的同学,她都要当堂纠正,绝不会拖到下一节课。
C. 《春天的故事》一课在“王小路事件”之前已经可以说非常成功,这从同学的表现和老师的反应可以看出来。
D. 王小路面对老师的询问先看四周,然后低头不语,说明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惭愧,也怕对老师造成不好的影响。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了实验学校毕业班老师的撒手锏并举例说明,是为了衬托年轻老师姚摇的教学水平之高。
B. 姚摇之所以要节外生枝纠正王小路,是因为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挑战心理,更因为她对好课要求的标准。
C. 姚摇对王小路的第一次提问是有风险的,本校校长、教导主任及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定的担心,生怕她无法应对。
D. 本文的整体以叙述为主,间有对话,其中穿插的介绍、评论的内容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8. 本文中王小路成功地同时左手画方、右手西圆及姚摇的巧妙处理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因材施教是班级授课制所要解决的难点,但小说中的教师姚摇却基本做到。她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雄,字世威,世为绥德卫总旗。雄承荫,数先登,积首功,六迁至指挥使。正德七年进署都指挥佥事,剿贼四川,寻守备西宁。用尚书杨一清荐,擢延绥游击将军。从都御史彭泽经略哈密,偕副将安国破敌岢岚,进都督佥事。改参将,擢都督同知,统边兵操于西内。武宗幸宣府、大同,雄扈从,即拜大同总兵官。嘉靖初,汰传奉官,雄当贬,以方守边,命署都督佥事,镇守如故。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三年秋,土鲁番侵甘肃,诏尚书金献民视师,以雄佩平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列侯出征,始佩大将军印,无授都督者,至是特以命雄。甫至,寇已破走,而雄亦得荫锦衣千户。既班师,复出镇宁夏。吉囊大入,总督王宪檄雄等破之,进都督同知。寇八千骑乘冰犯宁夏。雄及制总兵赵镇御之,前锋陷伏中,雄等皆败。总督王琼动之,夺官闲住。明年卒。雄敢战。尝以数骑行边,敌群至。乃下马积鞍为垒,跪而射之。敌退,解衣,腋凝血,乃知中飞矢。武宗在大同,见雄毡帷敝甚,曰:“老杭穷乃尔。”寇至,帝将亲击。雄叩马谏曰:“主人畜犬,不使吠盗,要用犬为?愿听臣等效力。”帝笑而止。少役延绥巡抚行台,既贵,每至台议事,不敢正席坐,曰:“此当年役所也。正德、嘉靖间,西北名将,马永而下称雄云。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着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彭清、杭雄之清节,斯又其最优者欤。
(《明史•列传•杭雄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人/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B. 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人/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C. 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人/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D. 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人/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荫,指恩荫授官,亦指子弟承荫。(明史•选举志》曰:“文官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
B. 经略,经营治理,谋划,也指官名。南北朝时设置经略之职,宋置经略安抚 使,掌管民政,明时因需设置经略之职。
C. 班师,还师,调回军队,也指军队凯旋。如明代无名氏的《破天阵》曰:“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D. 赞,即论赞,史书用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褒奖和赞扬,名称不一。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杭雄出身武将世家,作战勇敢。他久历战阵,身先士卒,多次冲锋在前,屡立首功,一路拼杀,经六次迁升而至指挥使之职。
B. 杭雄戍守边陲,深受朝廷倚重。他曾佩平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开都督佩大将军印之先。
C. 杭雄军功显赫,威名远扬。他因战功卓著而招致其他官员嫉妒中伤,被总督王琼弹劾,导致被夺官闲住,第二年就去世了。
D. 杭雄虽战绩辉煌,却谦逊谨慎,恪守本分。他早年曾在延绥巡抚行台供役,后虽身份尊贵,但每至行台议事时,仍然不敢正席而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人畜犬,不使吠盗,奚用犬为?愿听臣等效力。
(2)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着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14. 联系全文,概括杭雄成为正德、嘉靖间西北名将的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日对酒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传说狐狸死时,头还向着巢穴所在的土丘。《楚辞。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一句写物景 一句写人景。“南北”虚指四面八方:“各”指每家祭扫毫不相干。
B. 颔联用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运用蝴蝶、杜鹃等意象抒发无尽的相思之情。
C.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想,同时为尾联做铺垫。
D. 尾联诗人故作旷达,表达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及时行乐。
16. 请简要赏析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植树经验时说到,种树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极其平凡,但其他种树的人却不容易做到。
(2)屈原在《离骚》中以水为喻,感慨光阴似流水,岁月不待人,借此表达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以声写声,以形写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143期短视频,可谓是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的首次集体亮相。各馆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成传播矩阵,让博物馆之声深入人心。
近些年,( ),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层出不穷。《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无疑让更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美术馆和重要文物走到大众面前,为“文博热”又添一把火。
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见证,蕴含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让文物“活”起来,成为社会和文博界的热点话题
B. 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
C. 社会和文博界的热点话题是文物“活”起来
D. 文博界乃至社会 热点话题是让文物“活”起来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B.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 昔日穷得揭不开锅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D. 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像放长线的风筝。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中国扶贫是了不起的人间奇迹,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中国为什么扶贫?为谁脱贫?(1) ?脱贫后怎么办?把这些内容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向世人说清楚、讲明白,才能让世界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逻辑,理解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大担当。
中国扶贫故事见情怀境界。用生命照亮扶贫路的黄文秀,绝壁上用血肉之躯凿出“天路”的毛相林,带牧民过上好日子的“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把信仰种进石头里”的周永开,“用人性的光芒照亮别人”的张桂梅——无数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为百姓脱贫殚精竭虑、笃定前行。(2) ,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讲好党员干部为百姓谋福祉的公仆情怀,讲好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心。
中国扶贫故事能否讲好,(3) 。许多扶贫故事都荡气回肠、波澜壮阔,带着感情去讲,讲出感情来,用真情实感串起扶贫历程中一个个感动瞬间和细节,就可以让读者和公众受到感染、获得感悟。扶真贫、真扶贫是扶贫故事的主题主线,用真情讲出扶贫之无疆大爱、用真心讲出扶贫之天下仁心,才无愧于中国扶贫这项壮丽事业。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判断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22. (1)中国扶贫的奇迹是要讲好的(2)中国扶贫故事是情怀的表现(3)讲中国扶贫故事关键是“情”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0年11月10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级海试,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首次探底全球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能造出万米潜深的载人深潜器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材料三: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数学等基础学科仍是最薄弱的环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项尖人才和团队匮乏。评价激励制度亟待完善,企业重视不够,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触动与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儿子伯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实际上,这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所谓“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篇》)。礼来源于俗,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其中,礼义是礼的核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实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