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2  2021-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周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下
大庆市东风中学语文周考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城,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城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文中以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比喻形象,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
B.文中以“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的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C.文中举创办报刊、组织工人活动、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事例,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D.文中以各国政府、资产者和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待马克思的不同态度,旨在论证当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达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B.作者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C.马克思看到科学的新发现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他感到喜悦,由此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的评价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
4.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5.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像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展开余下试题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退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
A.第⑸⑹段,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B.第⒁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C.作者通过对秦皇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D.第⑼段末句“帝国只是陪葬”是指秦皇本想存续千秋万代的秦帝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反成为留存千万年秦地宫的殉葬品。
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⑴段,极尽描写骊山的开阔及粗线条,强化骊山及秦皇宫陵给我的压迫感,景情融合。
B.第⑵段,用几乎相同意义的排比句强化秦皇由一个虚拟的存在“真实”出现在“我”眼前,显示了赋体的特质和情韵。
C.本文用语言简意丰。例第⑺段,秦皇不多的叙述中,浓缩了他在位时几乎所有的政事,一方面表达出秦皇作为帝王的伟大,一方面表现秦皇的残暴。
D.第⑿段,以气势酣畅的排比句表达对秦皇统一文字使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赞美,音韵优美,感染力强。
9.本文采用了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结构形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10. 《过秦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对比,本文将中国人对秦皇“鄙视”与“仰望”作对比,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 “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 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费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1.对文中加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B.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C.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D.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1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暂代官职。类似词语还有“权”,如《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中的“权”也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
B.司马:西周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C.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后世一般官员也可自称“寡人”。
D.雉:古代城墙面积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两君为讲和而来会盟,不应该有夷狄之乐等,印证了孔子“军事方面的活动, 必须要配备非军事方面的人才”的建议。
B.夷狄之乐被叱,景公惭愧;优倡侏儒的戏被责,景公害怕动容。这些都是因为景公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孔子。


展开余下试题C.景公采纳了齐国主事官员的建议,把从前从鲁国郓、龟阴等地抢夺的田地还给鲁国,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D.孔子认为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而费邑的城墙被拆,是在公山不狃、叔孙辄被彻底打败之后。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 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 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 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16.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注。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五、情景默写
17.按要求默写句子。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来。
(3)庖丁解牛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__ 、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的殿堂。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擎天之柱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擎天之柱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七、语言表达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11月26日6时05分,川航首架全货机3U8225运载着46吨贸易货物从成都飞往比利时布鲁塞尔。下月,第二架全货机也将从成都出发飞往印度金奈。由此,成都定期直飞国际(地区)全货机航线将新增2条,达到8条。新增2条货运航线均由川航物流开行,该公司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唯一一家货运基地航空公司。川航物流董事长陈焱介绍,公司已有3架A330-200F全货机,目前确定了2条定期航班路线,一条是成都经停比利时布鲁塞尔、西安和印度德里再回到成都,另一条是成都经停印度金奈、西安、印度孟买、南通和日本大阪返回成都。“货机和客机搭配,可以‘客货双飞’。”川航集团董事长李海鹰表示,3架全货机与川航公司的156架客机腹舱优势互补——“点到点”的全货机物资到成都后,上百架客机腹舱快速实现“点到面”转运——从而搭建起梯次化、网络化的货运航线,为跨境货物流通全国提供无缝中转,助力我省打造“一带一路”经贸物流的“国际中转站”。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科斯基12岁时,从书上读到权威人士说人类不可能制造出能悬停在空中的飞机,但他不相信天底下还有“不可能”的事情,制造直升机的梦想在他内心萌发。
1909年,他开始研制直升机,但受当时发动机技术和飞机理论水平局限,直升机根本不可能成功。经过多次失败后,西科斯基不得已停下来,转而研制固定翼飞机。这一放,就是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他设计并创造了多种飞机,积累了无数教训和经验。
但西科斯基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1939年,他又回到直升机的研制。不到3年功夫,直升机在空中打转的问题,驾驶直升机飞上了天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庆市东风中学语文周考试题答案
1.C
2.D
3.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