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58  2021-04-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8]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重点练
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重点练)
一、(2020•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39,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
B.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作为
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居域中之大
B.①必固其根本 ②知其不可
C.①而况于明哲乎 ②貌恭而不心服
D.①君人者 ②则智者尽其谋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了上天给予的重大使命
B.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引起民怨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
C.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种美德的修养
D.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就可以无所事事了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6.《谏太宗十思疏》中“谏”的意思是① ;“十思”的意思是② ;“疏”即“③ ”,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作者先设置两组哲理性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目的。
B.第一段,作者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正面说明问题,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政治意图。
C.作者告诫太宗,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会造成他们与统治者貌合神离。


浏览完整试题D.作者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意在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省察自己。
二、(2020•北京平谷区•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固其根本根本:事物的本质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做上
③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致:获致,得到
④而陛下说之 说:说说
⑤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实:使……充满
⑥西蜀丹青不为采 为:“被”
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就:成就
⑧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
A.①⑥ B.③⑤ C.②④ D.⑦⑧
9.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 制诸侯之术也
B.而况于明哲乎?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则不然
D.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休战
B.情不胜其欲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
C.秦不生一焉
秦国一个都不出产
D.适观而已矣
适于观听罢了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认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B.李斯委婉地询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的各类宝物,以引出下文。
C.李斯此段写法铺张,气势纵横,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D.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极力劝谏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
1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13.两段文字运用的证论方法多有相同,任选一例简要说明。
三、(2020•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4.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D.“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17.翻译下列句子。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8.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他针对司马光指出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进行反驳,并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19.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2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参考答案
一、1.C
2.D
3.B
4.D
5.(1)道德不能处在深厚的境界,性情不能战胜(克服)自己的欲望。
(2)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6.劝谏 十条劝诫(十件应该深思的事) 奏疏
7.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意思是“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所以“作”,动词做名词,兴建什么,指兴建宫室一类的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之:定语后置标志;
B.其:代词,它的/其:代词,那,那个;
C.而:连词,表递进/而:连词,表转折,却;
D.者:助词,……的人/者:助词,……的人。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即“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A.状语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即“月于东山之上出”;
B.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C.状语后置句,“先后生于吾”即“于吾先后生”;
D.状语后置句,“多于市人之言语”即“于市人之言语多”。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语句意思,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D.“君臣”,国君和大臣;“无事”意思是“没有什么烦忧的事”,句子可以翻译为“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就可以没有什么烦忧的事了”。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第(1)句中,注意“德”,道德;“厚”,形容词作名词,深厚的境界;“情”,情感;“胜”,战胜;“其”,代词,代指自己的;“欲”,欲望;“胜其欲”,战胜(克服)自己的欲望。第(2)句中,注意“昔”,过去;“取”,夺取;第一“而”,连词,表修饰;“今”,现在;“守”,守卫;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劝谏唐太宗十条劝诫(十件应该深思的事)的奏疏”,所以“谏”的意思是“劝谏”;“十思”的意思是“十条劝诫(十件应该深思的事)”;“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项,“从正面说明问题”分析错误,应该是从反面说明问题。
故选B。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处在深厚的境界,性情不能战胜(克服)自己的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二、8.B
9.D
10.A
11.C
12.①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②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13.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第一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文字用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进行对比,揭示出这样危害,即不能驾驭天下,制服诸侯。
②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第一段文字用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的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第二段文字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①中“根本”,指树根;②“当”,处在……(位置);④“说”,通“悦”,喜悦、喜爱,;⑥中“为”,作为;⑦中“就”本义是接近、靠,这里是取用的意思;⑧中“是”,这样;只有③⑤正确。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求木之长者”的“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制诸侯之术也”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而况于明哲乎”中“而”连词,表递进,何况;“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中“而”,连词,表并列。意义不同;
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中“则”是连词,表顺承,那么;“今取人则不然”中“则”,连词,表转折,却。用法和意义不同;
D.“所以”都表示“用来……(的方法)”,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A.“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整句的意思是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所以A项错误。
故选A。
1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A.说法过于绝对,曲解文义,魏征的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不是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好。
B.“委婉地询问”说法不对,是直接设问。
D.“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说法错误,应该是事实论据。
故选C。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①中“斯”,这;“以”,表目的,来;“塞”,堵塞;“流长”,泉水流得远。②“非”,不是;“去”,离开;“为”,表表判断,是;“逐”,驱逐。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方法一般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实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考生在作答时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分析即可。
如第一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文字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最后推演到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对比中突出利害关系,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第一段文字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第二段文字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三、【答案】
14.C
15.D
16.D
17.(1)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2)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18.B
19.D
20.A
【解析】
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C.“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错误,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在这种情况下,末尾这句便只是客套,而不是表达“歉意”。
故选C。
15.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意思的能力。
A.而已,语气词“罢了”。
B.苟且,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也指马虎,敷衍。
C.拒谏,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D.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应为:回复,回信;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故选D。
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
A.用在动词前偏指一方,代“我”;
B.缘故,原因;
C.用来;
D.①“为”,因为;②“为”,是。
故选D。
1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操,持;术,见解;故,缘故;
(2)辟,抨击;说,言论;难,驳斥;壬人,坏人;拒谏,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18.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故选B。
19.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人物形象和观点的能力。
D.“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说法不当。孔子“哂之(子路)”的原因是:子路在谈志向的时候不谦虚,不符合以“礼”治国的要求。
故选D。
20.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殿下,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