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80  2021-05-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0]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六国论》随堂检测
《六国论》随堂检测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 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 较秦之所得  ②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 可谓智力孤危 
⑤ 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①②⑦ B. ③④⑤
C. ①⑤⑦ D. ④⑥⑧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不能容于远近 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 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人勿附于秦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 吾祖死于是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6. 《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在第三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两国委秦,而四周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寸尺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7. 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① 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 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 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 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 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 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8. 下列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 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③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 而为天下出身当秦兵。


浏览完整试题⑤ 若此可以应付无穷。 ⑥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A. ①③⑤ B. ②④ C. ②③⑥ D. ②③
9. 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 乃没水而死。 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⑤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10. 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 彼秦者将何为哉?
②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11. 苏辙、李帧二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苏辙:
李桢:

《六国论》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B 解析:B项中“厌”应为“满足”。
2. C 解析: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3. B 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4. D 解析: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5. 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继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6. 作者在第三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7. B
8. D 解析:①“山西”古义为“崤山之西”;④“出身”古义为“挺身而出”;⑤“无穷”此处译为“源源不绝”;⑥“至于”此处为“以至于”“以致”。
9. A 解析:①“为,是”的意思;②竟然;③“就,便”的意思;④竟然;⑤竟然;⑥“就”的意思。所以②④⑤跟例句意思一样。
10. ① 那秦国将做什么呢?② 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11. 苏辙: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
李桢: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及天助,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参考译文】
六国论(节选)
苏辙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六国论(节选)
李桢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