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47  2021-05-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7]
《六国论》提升训练
第18课 六国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所学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病偻,隆然伏行:脊背弯曲,即佝偻病
B.良有以也:原因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已经
D.夫子哂之:笑
2.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正对强敌契丹(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
B.对“伶官”的解释:因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C.“序”:写在著作或正文之前评论、介绍作品内容的文字,按用途可分为书序、诗序、文序、赠序。
D.韩愈,字退之,他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
3.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 盖:因为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泊牧以谗诛 泊:等到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暴霜露,斩荆棘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C.胜负之数 数:命运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10.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1.下列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浏览完整试题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尔三矢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
1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率(全都)赂秦耶   暴秦只欲无厌(满足)
B.始速(迅速)祸焉   洎(等到)牧以谗诛
C.原(探究)庄宗之所以得失天下 系燕父子以组(绳索)
D.教吾子与汝子,幸(希望)其成 袜材当萃(聚集)于子矣
13.下列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乘化以归尽 乘:顺随
B.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危险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怙:依靠
1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惟兄嫂是依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斯用兵之效也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5.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不赂者以赂者丧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C.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呜呼!其信然矣
D.觉今是而昨非 二败而三胜
16.下列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获得 B.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危险
C.大礼不辞小让 辞,推辞 D.此恨绵绵无绝期 恨,遗憾
17.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18.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期山东为三处
19.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张胜闻之,恐前语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千呼万唤始出来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D.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2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宗明义,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先双重否定,后又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说明了赂秦必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
C.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败的损失差不多。
D.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分别齐、燕、赵国的做法,证明了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作者赞扬燕、赵两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但也批评燕国用荆轲刺秦之计,赵国错杀李牧这员良将。
D.作者认为如果六国不赂秦,就可以战胜秦国,不会灭亡。
22.下列对课文第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作者肯定了燕赵“用兵之效”,也点出了“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说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当初不这样做,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23.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洎牧以谗诛
2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的“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得而兄事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5.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洎牧以谗诛⑦以趋于亡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⑥/②⑤/③/④/⑦
C.①④②/⑤/③/⑥⑦ D.①⑥⑦/②④/③⑤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与秦相较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C.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至丹以荆卿为计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7.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29.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30.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B.则胜负之数 C.奉之弥繁 D.暴秦之欲无厌
3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泛指六国的。
B.胜负之数 数:次数。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
D.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 盖:因为。
B.始速祸焉 速:招致。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向下。
D.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相继。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
D.非兵不利 兵:兵器。
3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有远略 始:起初。


展开余下试题B.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 却:退却。
3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作为。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礼遇。
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独完(保全) 始速祸焉(招致)
B.六国互丧(相继) 盖失强援(因为)
C.非兵不利(兵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
D.率赂秦耶(概率) 洎牧以谗诛(等到)
3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思厥先祖父 B.可谓智力孤危
C.至于颠覆 D.盖失强援
3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地事秦 吾得兄事之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C.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子孙视之不甚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共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茶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4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C.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 弋:取,获得
D.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遑:闲暇
41.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 是 时 东 诸 侯 之 立 国 也 非 有 能 愈 于 秦 者 也 其 溺 于 攻 伐 习 于 诈 虞 强 食 而 弱肉 者 视 秦 无 异 也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43.从苏洵和苏辙各自所写的《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秩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雪秦,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国,而齐、楚、燕、赵之属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破秦者将何为哉/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45.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窥:窥探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隙:矛盾
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常为之深思远虑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其孰能讥之乎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47.文中举范雌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的用意是:( )
A.为说明秦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雌、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看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48.下列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优患意识缺乏,利益观念浅薄,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在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展开余下试题C.齐、楚、燕、赵四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这四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诸侯国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已经使自己疲惫了。
4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文言文阅读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50.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当:抵挡
B.藉之以蔽其西 蔽:以……为屏障
C.以二国委秦 委:委托
D.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阴:暗暗地,暗中地
51.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五倍之地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C.而不免于灭亡 而见利之浅
D.常为之深思远虑 彼秦者将何为哉
5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论证了六国之所以先后覆灭,是由于将相谋士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胸无韬略,不能联合抗秦。
B.北宋在军事上长期积弱,不能自振,辽和西夏屡屡袭扰,苏辙的议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韩、魏地位及“礼天下之奇才”的重要性,只是针对北宋的形势而言的,用语比较含蓄。
D.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照,逻辑严密,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辙散文笔力雄健的特点。
53.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文言文阅读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5.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非兵不利 军队
B.始有远略 起初
C.洎牧以谗诛 等到
D.则胜负之数 运数
56.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B.斯用兵之效也 子孙视之不甚惜
C.洎牧以谗诛 以有尺寸之地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7.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是为反对朝廷以赂求和的妥协政策而写。
B.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从正反两个方面作判断,加强语言力量。
C.作者在文中把不赂者分为两类:一种是与秦国交好的,不助五国的,如齐国;一种是虽然开始反抗秦国侵略,后来却听信谗言错杀将领,用武而不终的,如燕赵两国。
D.文章最后由论古过渡到讽今,点出写作此文的现实意义,“悲夫”一句,叹六国不知道珍惜形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亡”。议论抒情相结合,寄托感慨,很有震撼力。
5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六国论》提”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