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67  2021-05-1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7]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贵州省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稣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浏览完整试题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节选自十一贝子《大家•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认为,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B.19世纪末以来,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是由于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
C.李允稣先生出版的《华夏意匠》填补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空白,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
D.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正是一些由中外建筑师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的体现。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以《易经•系辞》中“道”和“器”的论述,引出了对中国古建筑缺少理论探索的论述。
B.文章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突出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特点。
C.文中引用建筑史学家龙庆忠的话,是为了论证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华夏意匠》一书难能可贵。
D.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的现状,意在寻求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代不缺少园林艺术的理论名著,也有建筑领域的民间著述,但是与西方古代的建筑名著相比,数量不足,且差异很大。
B.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造型上的差异不大,但却在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C.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也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传递诸多前辈先贤之薪火,才能让中国建筑一息不灭。
D.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的传统建筑的研究,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文化脱贫不可忽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就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何要强调乡村文化振兴?
梁鑫华:乡村文化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
记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有很大改善,如今,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哪些困境?
梁鑫华: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乡村社会原有的以“乡土”为基础,以“熟人社会”为核心并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关系日益消解,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文化地被损毁甚至消失。其次,多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在具体落实上,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存在不对称和脱节的现象,如内容单一,不能因地制宜,缺乏自身特色和吸引力,很难激起村民的认同共鸣等。最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学生在城市上学,使得乡村失去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空心化极为严重,不仅使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主力军,也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记者: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困境,您有怎样的建议?
梁鑫华:乡村文化振兴要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从乡村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要以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对乡村文化再提升,构建现代乡村文化,增强乡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以达到继承、创新和保护乡村文化的目的。同时,活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很重要。依托乡村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现代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的潜在经济价值,推进跨界整合,提升当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创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
记者:如何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梁鑫华: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要建立文化扶贫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加大投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数字文化扶贫,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手段促进脱贫。
记者:那么走数字文化扶贫的道路,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呢?
梁鑫华:要运用好新媒体资源,助力村民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还要通过新媒体将产业链打开,把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既是一种乡村的符号卖点,又是一次产业的进阶升级,将乡村文化从保守、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乡村文化市场机制,以市场的效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汇集文化力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摘编自2020年10月11日《团结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A. 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尚不匹配,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 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以乡村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筑牢乡村文化振兴基石,还要活用自身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
D. 为了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团结报》记者就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热点话题与梁鑫华对话,访谈具有时代感。
B. 梁鑫华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群众创业创新自觉意识和行为。
C. 梁鑫华指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乡村文化逐步失去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缺乏等困境。
D. 梁鑫华倡导新媒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出其不光要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还要打开乡村文化的产业链。
6. 在这篇专访中,记者的设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请客
梁实秋
常听人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请客只有一天不得安,为害不算太大,所以人人都觉得不妨偶一为之。
所谓请客,是指自己家里邀集朋友便餐小酌,至于在酒楼饭店“铺宴席,陈尊俎”,呼朋引类,飞肠醉月,享用的是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最后一哄而散,由经手人员造帐报销,那种宴会只能算是一种病狂或是罪孽,不提也罢。
妇主中馈,所以要请客必须先归而谋诸妇。首先要考虑的是请什么人。主客当然早已内定,陪客的甄选大费酌量。眼睛生在眉毛上边的宦场中人,吃不饱饿不死的教书匠,小头锐面的浮华少年……若是聚在一个桌上吃饭,便有些像是鸡兔同笼,非常勉强。把素未谋面的人拘在一起,要他们有说有笑,同时食物都能顺利的从咽门下去,也未免强人所难。主人从中调处,殷勤了这一位,怠慢了那一位,想找一些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亦非易事。所以客人需要分类,不能鱼龙混杂。客的数目视设备而定,若是能把所有该请的客人一网打尽,自然是经济算盘,但是算盘亦不可打得太精。再大的圆桌面也不过能坐十三四个体态中型的人。说来奇怪,客人单身者少,大概都有宝眷,一请就是一对,一桌只好当半桌用。有人请客发宽笺帖,心想总有几位心领谢谢,万想不到人人惠然肯来,而且还有一位特别要好带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宝宝!主人慌忙添座,客人谦让“孩子坐我腿上!”大家挤挤攘攘,其中还不乏中年发福之士,把圆桌围得密不透风,上菜需飞越人头,斟酒要从耳边下注,前排客满,主人在二排敬陪。
拟菜单也不简单。其原则是把客人一个个的填的嘴角冒油。四冷荤,四热炒,四压桌,外加两道点心,似乎是无可再减,大鱼大肉,水陆杂陈,若不能使客人连串的打饱嗝,不能算是尽兴。
宴客的吉日近了,家里有厨师厨娘,自然一声吩咐,不再劳心,否则主妇势必亲自下厨操动刀俎。接下来主妇忙着上菜市,挑挑捡捡,捡捡挑挑,又要物美又要价廉,装满两个篮子,半途休息好几次才能气喘汗流的回到家。泡的,洗的,剥的,切的,闹哄一两天,然后丑媳妇怕见公婆也不行,吉日到了。客人早已折简相邀,难道还会不肯枉驾?不,守时不是我们的传统。准时到达,岂不像是饿鬼?要让主人干着急,等他一催请再催请,然后徐徐命驾,姗姗来迟,这才像是大家风范。当然朋友也有特别性急而提早莅临的,那也使得主人措手不及慌成一团。客人的性格不一样,有人进门就选一个比较最好的座位,两脚高架案上,真是宾至如归;也有人寒暄两句就一头扎进厨房,声称要给主妇帮忙,系着围裙伸着两手的主妇连忙谦谢不迭。等到客人到齐,无不饥肠辘辘。
落座之前还少不了你推我让的一幕。主人指定座位,时常无效,除非事先摆好名牌,而且写上官衔,分层排列,秩序井然。敬酒按说是主人的责任,但是也时常有热心人士代为执壶,而且见杯即斟,每斟必满。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兴出来的陋习,几乎每个客人都会双手举杯齐眉,对着在座的每一位客人敬酒。不喝酒的也要把汽水杯子高高举起,虚应故事,喝酒的也多半是狞眉皱眼的抿那么一小口。一大盘热糊糊的东西端上来了,像翅羹,又像浆糊,一人一勺子,盘底花纹隐约可见,上面撒着的一层芜荽不知被哪一位像芟除毒草似的拨到了盘下,又不知被哪一位从盘下夹到嘴里吃了。还有人坚持海味非,醋不可,高呼要醋,等到一碟“忌讳”送上台面,海味早已不见了。
菜是一道道的上,上一道客人喊一次“太丰富,太丰富”,然后埋头大嚼,不敢后人。主人照例谦称:“不成敬意,家常便饭。”心直口快的客人就许提出疑问:“这样的家常便饭,怕不要吃穷了?”主人也只好卟哧一笑而罢。将近尾声的时候,大概总有一位要先走一步,因为还有好几处应酬。这时主妇踱了进来,红头涨脸,额角上还有几颗没揩干净的汗珠,客人举起空杯向她表示慰劳之意,她坐下胡乱吃一些残羹剩炙。席终,香茗水果伺候,客人靠在椅子上剔牙,这时节应该是客去主人安了。但是不,大家雅兴不浅,谈锋尚健,饭后磕牙,海阔天空,谁也不愿首先言辞,致败人意。最后大概是主人打了一个哈欠而忘了掩口,这才有人提议散会。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奈何奈何?不要以为席终人散,立即功德圆满,地上有无数的瓜子皮,纸烟灰,桌上杯盘狼藉,厨房里有堆成山的盘杯锅勺,等着你办理善后!
(选自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宴请时主人把素未谋面的人聚在一起,要让他们吃得愉快,找一些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谈得欢乐并非易事,因此,所请客人不能随意,需要分类。
B.宴客日未到,文章先写主人上菜斟酒、二排敬陪的宴席场景,既承前文内容,又可在宴席时腾出笔墨写客人的种种表现,体现了作者剪材组材的匠心。
C.席终,香茗水果伺候后,客人还雅兴不浅,谈锋尚健,谁也不愿首先告辞,直到主人通过打哈欠的方式来明确表达送客态度之后,客人终于散去。
D.作者从日常小事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趣味,围绕“请客”这一事件,描摹百相,观照世态,进而审视人性,感悟生活,使得文章富有文化艺术情调。
8.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作者说“不提也罢”,可偏偏又将其写入文中,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9.文章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先为郡小吏,后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以灭诸侯成帝业启始皇,乃拜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韩人郑国间秦,以作注溉渠,秦宗室皆欲尽逐外客。乃上《谏逐客书》,始皇卒用其计,复李斯官。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展开余下试题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高为郎中令。
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B.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C.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D.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B.“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对中国四方边区少数民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孤”,古代君主的自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之“寡人”、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之“朕”都与此意思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斯师从荀子,有才华有抱负。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选择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官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深谙权术,懂得盛衰变幻。子女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位高权重,有公心有私欲。李斯位极人臣,极力辅佐君王;为了却在立新君这事情上选择与赵高妥协,而赵高的诬陷致使李斯被捕。
D.李斯大起大落,有巅峰有低谷。初为小官的他后来成为丞相;被判腰斩后,他又觉领狗去老家打猎都不可得,于是痛哭到不能自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2)“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书怀寄中朝①往还②
杜 牧
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
朱绂③久惭官借与④,白头还叹老将来。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①中朝:朝廷。②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③朱: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色丝带。④借与:即借绯。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
B. 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
C. 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
D. 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
15.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因为它“ ”;而螃蟹相对强壮却只能寄居在蛇鳝洞穴,因为它“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 ”用比喻的手法,极言宫殿密集而繁多,不知具体数目。
(3)庄子《逍遥游》以“ , ”两句反面阐释水浅则难托大船的道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红楼梦》是文学崇山峻岭的“世界屋脊”——珠峰的话,那么,雪曹芹则是星汉灿烂的文学家星空中最耀眼的一颗。《红楼梦》体内流淌着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鲜血液,含混着 的东方神秘主义、庞大的网状散射结构、 的人物众生像……这首宏大的交响曲之每一企乐章奏响,都可堪称无可比拟的一曲千古绝唱。《红楼梦》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而领尽风骚,“红学”也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独占鳌头且受到国际汉学界瞩目。形成这种状况与《红楼梦》研究的现实参与意识有很大关系,近代中国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为红楼梦研究的范式转换提供了契机。如晚清向民国过渡时期的新旧思想交融,在学术领域出现了新名词“红学”与传统“经学”的 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红楼梦》研究中的社会历史批评派取代新、旧两派红学而 。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活力四射、百家争鸣的红学新格局重新形成。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旷古 姿态万千 分庭抗礼 一枝独秀
B.亘古 仪态万方 平分秋色 一枝独秀
C.亘古 姿态万于 平分秋色 独树一帜
D.旷古 仪态万方 分庭抗礼 独树一帜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宏大的交响曲之每一个乐章的奏响,都堪称无可比拟的一曲千古绝唱。
B.这首宏大的交响曲之每一个乐章的奏响,都堪称一曲无可比拟的千古绝唱。
C.这首宏大的交响曲之每一个乐章奏响,都可堪称一曲无可比拟的千古绝唱。
D.这首宏大的交响曲之每一个乐章奏响,都堪称无可比拟的一曲千古绝唱。
19.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意为月光留下的。<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贵州省铜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