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60  2021-05-1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
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阶段考试
语 文 问 卷
(试时间: 150分钟 卷面分值: 150分)
(命题范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三、五单元和初中背诵篇目十篇 )
一.选择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洎(jì)  尚飨(xiǎnɡ) 窆(biǎn) 衣砧(zhēnɡ) 斫轮(zhuó) 
B.仇雠(chóu)子嗣(sì) 缣素(jiān) 栖隐(qī)  蛇蚹(fǔ)
C.思厥(jué) 筼筜(yún ) 蜩蝮(tiáo) 亲厚无间(jiān) 取其孥(nǔ)
D.俳优(pái) 万乘(shénɡ) 纤尘(xiān) 欢谑(xuè) 箨龙(tuò)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颠覆  时羞之奠 只合江南老 仓惶东出   衔哀致诚
B.须尽欢 剡溪 清猿啼 惊层巅 兔起鹘落
 C.暴霜露 金樽  飞度镜湖月  辍汝而就 江流婉转
D.与赢  弥繁  霜雪霁寒宵 青枫浦 报薪救火
3.下列两句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皆不幸早世
B.敛不凭其棺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少纵则逝矣 与可没于陈州
D.虽万乘之公相 而临事忽焉丧之
4.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又可冀其成立邪 (3)、初不自贵重 (4)、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5)、吾将以为袜 (6)、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7)、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8)、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⑼ 、恐旦暮死 ⑽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A、(4)(6)⑽   B、(3)⑼⑽   C、(2)(5)(3)   D、(1)(7)(8)
5、下列各项中两句都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①函梁君臣之首 ②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①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①吾兄盛德而夭其嗣矣      ② 函梁君臣之首
6、从文言句式看,分类相同的一项是(   )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② 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⑤赵尝五战于秦             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⑦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⑧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 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7.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②以求斗斛之俸禄
B.①破灭之道也 ②暴秦之欲无厌
C.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
D.①自视了然 ②予不能然也
8.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固不在战矣 固:所以 ②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告:告诉  
B.①始速祸焉 速:招致 ②此言得之 得:适宜、得当
C.①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②死而有知 知觉 
D.①而读书者与之 与:许可同意 ②其信然邪?其梦邪?信:真实、确实


浏览完整试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9.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古人习惯通过诗歌来抒情言志,所以古诗是窥探先民情感倾向和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B. 被公认的大诗人往往兼有远大的抱负和极高的才识,这体现了人品文品并重的文学传统。
C. 唐诗宋词表达的内容是普通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能流传至今,启发我们品味人生。
D. 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爱国词人继承并丰富了苏轼词中豪迈壮阔的特点,引领了南宋词风。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读诗读人的重要性。
B.唐诗宋词的内容与现代人没有距离,这为现代人从唐诗宋词中汲取营养提供了可能。
C.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切中肯綮,在逻辑上是步步推进的。
D.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唐诗宋词对今人有教育作用,彰显了立足当下的意义。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白热爱并讴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积极关注民生和干预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例证。
B. 深奥的学术论著固然有其意义,但我们更应该寻求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C. 我们要继承发扬先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从而延续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D. 与“诗缘情”相对立,“诗言志”内容更丰富,诗人在诗歌中更注重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老皇渠村的地窝子
刘亮程
① 地窝子门口长着五棵大榆树,两棵向西歪,一棵朝北斜着身子,另两棵弯向东边的大马路。夏天常有过路人走到这儿停下来,在路上的阴凉处歇脚。不时望一眼我们的房子。我们坐在西歪的两棵树荫里,也看着路上人。
② 经常有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春天墙上一层白毛根。那些细小根须一不小心伸进我们的屋子,几天就长到一拃长。父亲说挖地窝子时砍断了好多树根。一支根有人的大腿粗,是中间那棵歪榆树的,砍它时那棵树不住地抖。
③ 抖下来许多叶子。父亲说。
④ 应该是上个秋天的叶子。父亲挖地窝子是在开春,榆钱才刚吐蕾呢。每年秋天树上都有一些不愿落地的叶子,片片地缀在枝头。秋雨中飘零一些,冬天刮寒风时雪地上坠落几片儿。其余的一直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
⑤ 一棵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早先每到春天就听奶奶说这句话。我以为她没事了说废话呢。谁朝春天的榆树上望几眼都能说出比这更有意思的一句话来。
⑥ 后来我知道奶奶在说我们家斜对过的徐老太太。她们家是村里的老户,一排十几间房子,有钱有势。徐老太太比奶奶还显年轻些,已经抱上玄孙子。奶奶那时已下不了炕,她知道自己熬不到我们长大成人,看不到我们娶妻生子。
⑦ 那个根又在动了。奶奶说这句话时又是一年春天了。前一年春天她便说过一次。
⑧ 奶奶说的是从炕底下穿过来的那条粗树根。它一往前伸地上宣起一层虚土。另一条粗树根贴着南边墙壁向西伸去。那片墙上也常往下掉土。
⑨ 粗树根是我们家地上唯一的一片硬地皮,劈柴砸东西都垫在粗树根上。一砸到树根,外面的榆树便震动,树上鸟会惊飞起来,有时震落几片叶子。刮大风时屋里的粗树根也会动。它似乎在用劲。耳朵贴上去能听见刮过整棵大树的呜呜风声。


展开余下试题⑩ 在老皇渠村的那几年,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半夜很静时,地上的脚步声停息,能听见土里有一些东西在动。辨不清是树根在往前伸,还是虫子在地下说话。一只老鼠打洞,有一次打到地窝子里。那个洞在半墙上。我们一觉醒来,墙上多了拳头大一个窟窿。地上没土,我们知道是从外面挖进来的。也许老鼠在地下听到了我们的说话声,便朝这边挖掘过来,老鼠知道有人处便有粮食。或许老鼠想建一个粮仓,洞挖得更深更隐秘些,没想到和我们的地窝子打通了。
⑪ 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窣,似有似无。尤其半夜里一个人突然觉醒,那些响动无声地压盖过来,像是自己脑子里的声音,又像在土里。那些挖洞的小虫子,小心翼翼,刨一阵土停下来听听动静。这块土地里许多动物在挖洞,小虫子会在地下很灵敏地避开大虫子。大虫子会避开更大的虫子。我们家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我们的说话声、哭喊声、锅碗水桶的碰敲声,或许使许多挖向这里的洞穴改变了方向,也使一些总爱与人共居的小生命闻声找到了这里。
⑫ 除了刮风时树根的响动,我们没听到有什么更大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地上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冲击着我们家。父亲死了。隔两年奶奶也死了。我们像一窝老鼠一样藏在这个村庄的地下,偶尔探头望望,出来晒会儿太阳。村里一阵接一阵地嘈闹着。那些年大地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在这个村子发生了:武斗、闹派性、一个又一个的运动。父亲死后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我们开始害怕这个村子。土块在空中乱飞。眼睛发红的狗四处游走,盯着人脸上的肉,腿上的肉。一忽儿一群扛铁叉的人喊叫着跑过去,一忽儿一群骑马人挥舞镰刀冲过来。隔一阵响起一片哭声,说是又死人了。树上很少的枝和叶子。树都没头。鸟惊叫着飞出村子。有时一条狗从屋顶跑过,有时一个人跑过。我们蹲在底下,看屋顶簌簌落土,椽子嘎吧吧响。
⑬ 下雨时雨水从门口灌进地窝子。门口外打过一道防雨埂子,雨水还是灌进来。尤其一夜大雨,早晨地下全是水,鞋子和脸盆漂在上面。小木凳漂在上面。雨后第一件事是往外端水,一脸盆一脸盆地端。柴禾泡湿了,生不了火。炕上毡子被子都湿湿的。
⑭ 冬天每一场大雪后,门都会被堵死。只有从天窗出去,铲开堆在门道口的厚厚积雪,才能打开门。钻天窗是我的本事。先捣开天窗盖,我站到大哥肩上,大哥站到小木凳上。天窗口的积雪一尺多厚,先用手把雪拨开。雪落到大哥脖子里,他就喊,身子使劲晃动。我赶紧一纵身,爬到屋顶。
⑮ 我们在那几棵大榆树的根下生活了八九年,听到了树的全部声音。树根也听到了我们家的所有声音。它会不会为我们保密?我们可从没向谁说过一棵树的事。尽管我知道树的许多秘密。现在,那些大树一棵都没有时,我才一棵一棵地,讲出那些树的故事。
⑯ 树在风中哗哗响的时候,我会怀疑是那棵榆树在把我们家的事告诉另一棵树,另一棵又传给另一棵,一时天地间哗哗响彻的,或许是我们一家人的一件细碎小事。
⑰ 那五棵榆树在我们离开老皇渠村的前一年秋天,被砍掉了两棵。是弯向马路的那两棵。树不是我们家的,我们不敢说什么,我们在这安家时树已经长得很大。
⑱ 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去给父亲和奶奶祭坟。末了转到村子里,找我们家的地窝子旧址,却再找不到了。老皇渠早已重新规划。房子都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那条马路不知被他们挪到哪里。我们打问那几棵大榆树。找到那几棵榆树就会找到我们的地窝子遗址。
1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通过对作者一家在老皇渠村地窝子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
B.“一颗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本来是说每年秋天树上都有叶子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这里是指奶奶想要熬到我们长大成人,看到我们娶妻生子。
C.第11段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小虫子挖洞,又把“我们家”比作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家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恐惧。
D.“地窝子”门口的五棵大榆树见证了作者一家的苦难,不仅给作者一家带来自然的庇护,还是他们的朋友,听到了他们家的所有声音。
13.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作家刘亮程写农村的生活,写得特别细腻、真实、生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1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老皇渠村的地窝子”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余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会一母年七十余,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阕,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15.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B.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C.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D.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郎”,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其中,每部一名侍郎,为辅佐尚书主官之事务的实际执行者。
B.“入觐”原来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
C.“阕”,即“宫殿”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D.“东林”指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尹会一尊重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士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


展开余下试题B. 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冲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
C. 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和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灾民。
D.尹会一做事严谨,为学细致。他在督理江苏学政时,请求区别对待在册报的生童和不在册的生童;他校勘文字详细慎重,文人士大夫对他心悦诚服。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5分)
(2)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
1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朔风”“秋霜”“远道”“层阴”是诗歌为老骥鸷禽创设的环境。
B. 首联中的“悲”字,既与“朔风”“秋霜”共同营造了悲凉的氛围,又为全诗奠定了低沉的感情基调。
C.颔联中借“驰”和“拂”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骥和鸷禽的形象。
D.诗歌前三联描写,第四联议论,脉络清晰,饱含情感。
20.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是钟嵘对“咏怀诗”艺术特色的评价:“厥旨渊放”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归趣难求”即曲折隐约地表达思想内容。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个小题,10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元代散曲中常可见到互为对偶的三个句子连用,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使用了这种形式,这三句中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表达回首故国、感慨物是人非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对权贵的否定,又无力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在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之后,开始了遐思冥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傲岸不羁的诗人形象。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在 、刀耕火种的年代,野生动物的确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不少的动物也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成为家畜。但自从进入农耕文明,尤其是现代,大部分人已经不吃野味,更不会千方百计花大钱去买野味。支持吃野味的人中,卖家的心态很容易 ,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但买家为什么就是视生命于尘芥,“吃”心不改呢?说好吃肯定是牵强的。我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 、培育,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淘汰,没道理把难吃的养起来、好吃的放生。至于营养价值,更是没有数据支撑,尤其是野生动物身上有多种寄生虫,长期吃下去,就算吃不出大病,用它养生肯定是无稽之谈。但为什么要吃呢?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缺,二是玄。吃野味,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稀缺。如果穿山甲、猕猴窜得满街都是,在很多小区泛滥成灾,要靠爱心人士救助“流浪穿山甲”、“流浪猕猴”,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另一种原因就更显得荒谬,纯粹是因为“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
强调看重“天然”,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异化为一种“玄学”。典型代表就是“药引子”,“童子尿”都是最简单易得的,难度大者如《杨家将》中六郎昏迷,大师开出的药引子居然是太后鬓角的三根头发。小说毕竟是小说,但现实中偏偏就有人信这个邪,相信虎骨去风湿,相信吃狼能壮胆,相信“以形补形”。所以,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种仪式感,好味补身先不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最后,我们还要再引用梁从诫先生的告诫:“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犹如一张大网,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道经纬,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使这个大网上出现孔洞,( )。”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筚路蓝缕 揣度 删选 仅仅 B.茹毛饮血 揣测 筛选 仅仅
C.筚路蓝缕 揣测 删选 过于 D.茹毛饮血 揣度 筛选 过于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B.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C.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D.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24.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的“药引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的一项是(3分)
A.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
B.科学家发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D.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
25.请为下面的新闻事件写一段新闻简评。要求:语言简洁,观点鲜明,不超过60字。(4分)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看似冷门、小众的技能不仅走进人们的视线,而且成为“香饽饽”职业。譬如,曾经受到热议的“小龙虾学院”,应届毕业生100%就业,平均月薪过万元。从被质疑,到“真香”。
而近日,南京邮电大学举办了“快递学院”的揭牌仪式,全国首座培养“快递人才”的专业学院正式成立。据悉,快递学院由物流企业与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共同成立,这也是行业内第一家校企合作的“快递学院”。此“快递学院”并不提供大学生课程,主要是针对快递员群体及快递从业者的技能教育,其中涉及技能培训、行业通识、心理学等。
六、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新疆乌鲁木”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