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7 2021-05-2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1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5月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重要宣示立即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及主要国家政要、国际舆论的一致赞誉。
当我们在谈论“碳中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要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同时认识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更长的时间;然后要在科学和公平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
习近平主席这次提到的“碳中和”即是这个概念,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新的平衡,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愿景?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之一。习主席曾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应对。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历了马拉松式的磋商和谈判,最终在2015年达成了《巴黎协定》,提出了要将全球平均气温相比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大致为1750年至1850年平均温度水平)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估,要实现2℃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7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100年之前,实现1.5℃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5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060年左右。
根据最新的评估模型和情景研究,要实现2℃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8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100年左右,实现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6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07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管从狭义或广义看,不仅都在科学要求的2℃和1.5℃目标的减排路径内,甚至还有可能将全球碳中和的时间往前推动十年左右。即使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比如欧盟的德国、英国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排放达峰到其承诺的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气候中性),其经济社会净零碳转型实际将经历长达8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目前承诺的从力争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愿景实现仅为30年左右,这样的转型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现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雄心和决心,真正的大国格局、大国战略、大国担当。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如何理解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材料二:
我国提出 2060 年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它取决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力度、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部署规模以及森林碳汇可用量等多个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系统加速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 2060 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但是即使能源系统在可行技术路径下最大限度低碳转型、并结合 CCS 大规模部署,到 2060 年,距离碳中和仍有 3-9 亿吨 CO 2 差距,需由森林碳汇来弥补。
为了明确碳中和愿景下各个行业的减排责任,需要对各类技术进行合理规划。电力部门应重点发展风电、光电、CCS 技术,争取“十四五末”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零排放。钢铁行业短期应加速小球烧结、低温烧结、干法熄焦、干式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术,争取“十四五”初期实现碳排放达峰,中长期应加大电弧炉炼钢、氢能炼钢和 CCS 技术的部署。化工行业应发展轻质化原料、先进煤气化技术、低碳制氢和 CO2 利用技术、CCS 技术等, 争取实现关键化工产品的碳排放在 2037 年前达峰。对于建筑、交通等民生部门,为了实现我国 2060 碳中和目标,应争取实现“十五五”期间或“十六五”初达峰。建筑部门应继续提高采暖制冷效率,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交通部门应优先铁路、水路运输,发展电动客/货车、氢燃料车、生物燃料飞机和船舶等先进技术。
(摘编自《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2060年达到碳中和。习主席提出的这一目标,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
B.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全球变暖,该变化使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国际社会各方必须共同合作以应对这项挑战。
C.《巴黎协定》为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
D.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能够被大规模地部署到电力、钢铁、化工行业中,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磋商和谈判近三十年后,国际社会终于达成了《巴黎协定》。因为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协定的各缔约方允许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迟使温室气体排放达峰。
B.习主席宣布中国将努力争取实现的碳中和目标,如果是广义上的“净零排放”,那么在时间上将比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提前约10年。
C.我国的碳达峰估计将比德国迟60年左右,但在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上,有可能只比德国迟10年。这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雄心和决心。
D.40年后,化石能源将依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碳移除等方面技术的创新,利用化石能源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将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3.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的一项是( )(3分)
A.逐步淘汰燃油汽车,代之以电动汽车或氢燃料汽车。提供共享单车服务。
B.实行垃圾分类,居民投放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经回收后可以获得收益。
C.为推进氢能发展战略,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
D.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尝试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4.两则材料中多次出现“碳汇”一词。请根据文意,简要阐释“碳汇”的含义。(4分)
5.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 “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展开余下试题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文本二:
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从文自传·附记》)
“虽然如此,我还预备继续我这个工作,且永远不放下我一点狂妄的想象,以为在另外一时,你们少数的少数,会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疑。”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但有时也让学生写写具体的题目,他认为片段的习作很重要,可以锻炼基本功,如同先学会车零件才能学会组装。
B.沈先生批评“我”的写作语言没有“贴着人物写”,像“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并教导“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诗意和富有哲理。
C.沈先生教写作,常在学生习作后写读后感,或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或近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借鉴,作者认可这种教学方法。
D.沈先生追求真实、自然,反对生硬、浮夸、做作,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平缓流畅的笔调回忆恩师,娓娓道出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写作课时的零散小事平淡简洁,叙述不事铺张,能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沈先生
B.沈先生湘西口音重,声音又低,再加上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学生往往听不懂他的课。
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往事,刻画了一个认真、谦和、真诚对待学生并且提携学生的老师形象。
D.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二人都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京派文学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8.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创作”的?(4分)
9.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以《边城》为例,谈谈沈先生是如何“贴到人物写”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B.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展开余下试题
C.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D.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太子舍人,初执掌东宫宿卫,自汉开始,也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以陪伴太子
C.秩,既可指官吏的俸禄,又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指郑庄的官阶被降为詹事。
D.二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后因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庄喜好交游。他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常常在长安城郊准备马匹,问候老友,宴请答谢宾客,唯恐不周。
B.郑庄为官廉洁。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产业,只依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
C.郑庄推崇贤才。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因为人谦逊、推举贤士而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
D.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官居大农僦人,多逋负,被贬为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14.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②,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据新旧《五代史》载,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多内宠,及病危,把持朝政的宦官、重臣密谋尽去建故将”。后主王衍即位后,其旧勋故老,皆弃而不用。②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为表彰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将有别于隐士,不应“爱静”,却“翻爱静”;“侯门”与仙人的洞府有异,不应相似,偏“渐欲似”,揭示了老将不同于一般的性格特征
B.“侯门”的围墙上纤草低垂,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老将心境的恬淡愉悦。
C.颈联细腻深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取井水之凉,使酒清凉爽口;打开鹦鹉笼子,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煎茶待客。
D.本诗前六句铺写老将的“仙家”生活,层层深入,与末二句相辅相成,使诗歌的意旨在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来。
16.本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古代诗人常常以“酒”入诗,表达情感,例如: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高唱“__________,__________ ” 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感谢,也表现了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
(2)杜甫《登高》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饱尝艰辛与潦倒后放下酒杯的伤感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出了作者在“醉不成欢”的分别时刻,忽然听见琵琶声,邀见琵琶女的欣喜和急切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必然有其积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时代精神。优秀文艺作品能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就在于它们让人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精神共鸣,并艺术表达和敏锐发现了时代精神。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勇于表达中华民族传承至今、富于时代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书写中国人在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鲜明地反映倡导什么、排斥什么、坚守什么。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投身伟大时代,深入伟大实践,使家国故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当代家国故事主题是中国社会的创造、进步,是中国向现代化路途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是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具备面向全人类讲述中国故事的雄心和能力,善于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鸣响时代回音,镂刻时代足迹、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利用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描绘时代图谱。
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五千年文明血脉在我们身上流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将我们紧紧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方响亮( )。欣逢新时代,有志气的作家、艺术家当放开手脚、开动脑筋、释放创造力,为我们共同家园和共同梦想奋力书写、( ),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 )的精神动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字音字形及语义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内化 召(zhào)唤 弦歌不缀 源远流长
B.内化 召(zhāo)唤 弦歌不辍 源源不断
C.外化 召(zhāo)唤 弦歌不缀 源远流长
D.外化 召(zhào)唤 弦歌不辍 源源不断
1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改为整句,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鸣响时代回音、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镂刻时代足迹、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描绘时代图谱、利用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
B.抓住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鸣响时代回音,镂刻时代足迹、塑造先进典型、代表社会风气,利用艺术语言、描绘时代图谱、彰显人文风尚。
C.抓住时代精神来鸣响时代回音、反映社会生活,镂刻时代足迹来代表社会风气、塑造先进典型,利用艺术语言来彰显人文风尚、描绘时代图谱。
D.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鸣响时代回音,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镂刻时代足迹,利用彰显人文风尚的艺术语言描绘时代图谱。
2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传承龙舟竞渡与食粽子两大礼俗外,还融入了多种民间习俗。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答。(6分)
(1)观察下面这幅有关端午节的图片,写一段文字说明画面内容,要求语言准确、简明。(不超过50字)(4分)
(2)下面是一幅纪念端午节的对联,但顺序已被打乱,请你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重新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2分)
去秽 悬虎艾 江岸 除邪 千户 门前 吊古 观龙舟 尊贤 万人
上联:去秽
下联:
22.请为下面的新闻事件写一段新闻简评。要求:语言简洁,观点鲜明,不超过80个字。(5分)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看似冷门、小众的技能不仅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成为“香饽饽”。譬如,曾经受到热议的“小龙虾学院”,应届毕业生100%就业,平均月薪过万元。
近日,南京邮电大学举办了“快递学院”的揭牌仪式,全国首座培养“快递人才”的专业学院
上一篇:
河南逝师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1北京市高考压轴卷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鄂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