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86  2021-05-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6]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同步课时训练
第12课 石钟山记
第 1 课 时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各组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余方心动欲还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是以水道为纲的地理撰述。
B.钟磬,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磬一般是用石头磨制的,钟是由铙发展演化而来的,由青铜制成。
C.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是由汉代汉武帝首创的。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丁丑,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天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7.下列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像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质疑——考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浏览完整试题B.本文先提出人们对郦道元说法的怀疑及自己对李渤说法的怀疑,然后记叙自己亲临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表现了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亲身实地考察的精神。
C.文章第2段描写了苏轼自己在明月之夜坐船到石钟山的绝壁下实地探察。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热闹的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D.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写得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先是对前人的说法提出怀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实地考察,先是描写鸟声让人惊恐欲归,继而一转发现石钟山得名的水声。真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译文:

第 2 课 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除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苏轼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该作品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信手拈来,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一如《前赤壁赋》字帖,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之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C.天衣无缝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D.天衣无缝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又端整沉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4.下面一则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按对联的有关知识将其排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①草木际天 ②吞长江 ③林壑尤美 ④迎素月 ⑤送夕阳 ⑥其西南诸峰 ⑦当春夏之交 ⑧衔远山
上联:
下联: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体会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B.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C.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D.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行。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译文: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译文:


参考答案
第 1 课 时
1.B(“适”应该解释为“往”)
2.A(B“浅深”为偏义复词,意思为“深度”;C“心动”意思为“内心惊恐”;D“其实”意思为“它的真相”)
3.B(A、C、D均为名词作状语,B名词活用为动词)
4.C(C都是状语后置句。A一为宾语前置句,一为定语后置句;B一为判断句,一为省略句;D一为判断句,一为一般陈述句)
5.B(参考原文标点:“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6.C(“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说法错误)
7.C(“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热闹的气氛”错误。作者描述栖鹘和鹳鹤的声音等,描绘出一幅冷清寂静的石钟山夜景图,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8.(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第 2 课 时
1.A(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前者使用正确。浑然天成:形容才德完美自然;也形容诗文书画等完美自然,无雕饰的痕迹。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前者使用正确。悠然自得:悠闲舒适,从容自在。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前者使用正确)
2.C(从逻辑关系方面看,补写句与前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从上下文逻辑方面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才符合认知思维习惯)
3.D(将病句放入语境中,本身就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辨析病句的方法是不变的。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排除A、C;同时,“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B)
4.(1)上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下联: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5.C(A距离。B准备、备办。D知道,懂得)
6.C(参考原文: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7.D(A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
8.(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标志)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西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