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0  2021-05-3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
2021高考押题最后预测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3
三、小说类文本阅读 10
四、散文类文本阅读 19
五、文言文阅读 27
六、古代诗歌阅读 33
七、语言文字运用 39
八、作文 44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新节俭主义的热潮,这折射出了青年人的新消费价值观念。新节俭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与传统节俭理念不同,具有不奢侈、不浪费、理性消费、享受生活等特征,坚持“省钱而不降品位”“省钱而不失时尚”“省钱而不减体面”等原则。“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既是新节俭主义者的鲜明写照,也是青年人消费观念和价值的真实折射,反映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消费意识和较强的理财能力,表现的是在满足一定物质需要之后的发展和享受需要。
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务实、适度、合理的消费,是对简约而不简陋、朴素而充实生活的追求。这种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可谓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
新节俭主义为何在中国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在一些工作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其一,社会能源和个人收入都较为固定,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其二,人的欲望太多甚至贪婪,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这难以一一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其三,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较少付出获得较大收益,以现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俭的论述,勤俭节约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功能,关乎个人、家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向性中作”等,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尚俭、节用、中道等观念,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哲学中,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简约生活是新节俭主义的内涵之一,在这点上极简主义与新节俭主义非常相似。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与新节俭主义同向同行。环保主义作为一种保存、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意识形态,与新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理性消费本质相匹配,客观上对新节俭主义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节选自贺才乐《新节俭主义为何在青年中流行》)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节俭主义是近年来出现于青年中的新消费价值理念,本质上与传统节约理念相同。
B.新节俭主义者理性消费、不奢侈、不浪费,以省钱为最高原则,但又注重享受生活。
C.新节俭主义是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务实、适度的消费。
D.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极简主义为现代人推崇的生活理念,这是新节俭主义的源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了新节俭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及其行为表现,指出新节俭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文章运用递进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分析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C.文章列举儒、佛、道家等关于节俭的论述,论述了新节俭主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观点。
D.从新节俭主义受到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影响的角度,文章进一步论述新节俭主义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节俭主义者崇尚理性、追求独立人格,“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
B.新节俭主义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
C.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是经济转型中的时代选择,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
D.新节俭主义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与惜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中华传统一脉相承。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本质上与传统节约理念相同”错误,原文提到“与传统节俭理念不同”,可知“相同”错。B项,“以省钱为最高原则”错误,原文是省钱而“不降品位”“不失时尚”“不减体面”。D项,“这是新节俭主义的源”错误,于文无据。 相关信息最后一段“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与新节俭主义同向同行”。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B项,“递进式结构”错误,文章分析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的原因,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错误,原文是“节制……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可知不是“天理人欲之辩”。故选D。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哲学有助于提升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吗?哲学能够为促进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贡献一份力量吗?2020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举措不禁催人深思: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不少科学学科脱胎于哲学。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西方还被称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挣脱哲学母体,努力谋求其自身成为科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力求以合理化、理论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各种感官经验所及的现象,涵盖宇宙、自然、生命、社会和人性,近乎无所不包,但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上也有着显著差别。随着哲学与科学各自独立门户,甚至有渐行渐远之势,哲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和影响也没有那么清晰明了。物理学家费曼曾讥讽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的作用就如同鸟类学之于鸟:鸟儿不必接受鸟类学的指导,却可以飞得很高,活得很好。
1962年,哈佛大学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颠覆了此前广为接受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累积渐进式图景。按照库恩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解读,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到他所谓的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形成了对日常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确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接受了某一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往往不会纠结于范式中偏哲学的部分,而是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然而,随着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题活动的深入和扩展,常规科学活动将会遭遇到逐渐增多的反例,这些是在范式的理论框架内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随着反常事例的增多,常规科学及其范式进入到危机阶段,逐渐有科学家开始怀疑范式的适用性,并反思和质疑其中偏哲学的部分。倘若旧范式被抛弃,新范式出现并取而代之,科学革命就此发生。
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可称为哲人科学家。大多数哲人科学家并未受过正规的哲学训练,对哲学学说和术语的掌握不一定是准确可靠的,但他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具有鲜明哲学色彩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富有反思和怀疑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思路。他们的哲人特质却可以令其在科学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质疑和挑战旧范式,开启和推动新范式。
正如1944年,爱因斯坦在写给一位青年学者的回信中谈到的那样:“如今许多人——甚至专业的科学家——在我看来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这种由哲学洞见所造就的独立性——在我看来——乃是区分单纯的工匠或专家与真正的真理追寻者的标志。”
(摘编自朱菁《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是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展哲学研究;通过吸收科学与哲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为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不只是中国科学院新建的一个研究单元,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同类型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科学家与哲学家新型联盟的建立。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白春礼《架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桥梁,为人类科技事业贡献新智慧》)
材料三:
现实的问题是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但却是一个需要多方推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且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慢功夫”,需要长期的文化哲学濡化才能形成影响,甚或在未来30年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一定能显现“疗效”。哲学建设的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各个层面都缺乏推动实施的动力,进而陷入“难以落地”和“系统失灵”的境地。这种情况与《孟子•离娄上》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很类似。一个人犯了7年的病,而他的病却非要储藏到3年之久的艾才能灸治,而这时一般面临3种选择困境:“一是不惜重价访求别人家藏三年之艾的,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第二个办法是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第三个办法是舍却艾灸,姑试他种治疗,但是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
(摘编自张月鸿等《哲学建设: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理学、天文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都脱胎于哲学,它们旨趣相同,但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差别显著。
B.科学飞速发展,“独立门户”,从形式上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但并没有割裂科学活动和哲学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
C.如果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我们才可以说这门科学得以确立或达到成熟。
D.科学革命更青睐善于科学思考的哲学家,他们有望摆脱原有范式的羁绊,取得更具颠覆性、革命性的突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程并非累积渐进式,而是经历常规科学、危机阶段、科学革命这样的三个阶段。
B.中国科学家要能够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C.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这一看法正好与物理学家费曼对科学哲学的讥讽完全相反。
D.要让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结合起来,活跃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氛围,不仅需要科学家个体的自我修养,更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促进和保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革命”的一项是(3分)
A.“日心说”取代“地心说” B.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生物演化论
4.请结合材料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这个比喻,具体解说我国“科技创新”与“哲学建设”面临的选择困境。(4分)
5.围绕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新生事物,三则材料的思考角度和表达重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C
3.C
4.①依靠直接移植西方的哲学的方法行不通。②从现在开始革新发展自己的哲学理念,恐怕短期难以见效。③舍却哲学建设这一奠基之举,另寻他法,风险更大。(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5.第一则从“建设必要性”(“可行性”也行)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哲学能不能为科学助力的问题;第二则从“建设目的性”(“方向”也行)的角度,回答了哲学研究所成立以后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则从”建设现实性”(“现实环境”也行)的角度,重点指出哲学建设可能面临的困境。(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物理学、天文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差别显著”错。材料一说“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西方还被称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挣脱哲学母体……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但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上也有着显著差别”,由此可见,四门学科同属于科学,评判标准差别不大,文中说的是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但这二者有着显著差别,而选项说成是这四门学科旨趣相同,有显著差别。C.“如果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这门科学得以确立或达到成熟”错。材料一说到是“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到他所谓的常规科学”,可见,原文说成熟的标志是这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进入到他所谓的常规科学,而选项说成熟的标志是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D.“科学革命更青睐善于科学思考的哲学家”错。材料一是“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可称为哲人科学家”,可见,不是“哲学家”,应是“善于哲学思考的科学家”。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错,材料一是说“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可见,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是偏见,而不是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政治思想,不属于“科学革命”。其它三项都属于“科学革命”。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学生分析比喻论证的内涵即能作用,要结合文中相关的比喻论证了分析我国“科技创新”与“哲学建设”面临的选择困境。材料三,由“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可知,文中的“艾”是喻体,“哲学建设”是本体。即“艾”是良药,哲学建设就是良药,“求三年之艾”就是哲学建设的选择。哲学建设面临三种选择困境:(1)“一是不惜重价访求别人家藏三年之艾的,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中的“别人家藏三年之艾”指的是西方哲学,“重价访求别人家藏三年之艾”的意思是直接移植西方的哲学,“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的意思是依靠移植西方哲学的方法行不通。(2)“第二个办法是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是说从现在开始革新发展自己的哲学理念,“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是说时间太长没把握,即恐怕短期难见效。(3)“第三个办法是舍却艾灸,姑试他种治疗,但是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舍却艾灸,姑试他种治疗”的应是舍却哲学建设,另寻他法,“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是说这样的话,风险更大。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的论述角度和表达重点的能力。第一则,根据“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可称为哲人科学家……他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具有鲜明哲学色彩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富有反思和怀疑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思路。他们的哲人特质却可以令其在科学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质疑和挑战旧范式,开启和推动新范式”可知,这则是从哲学建设的必要性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哲学能不能为科学助力的问题。第二则分两层。根据“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是……;通过吸收科学与哲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为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可知,这层说的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第二层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不只是中国科学院新建的一个研究单元,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同类型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科学家与哲学家新型联盟的建立”,说的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建设目的或方向。综上,材料二从哲学建设目的性的角度,回答了哲学研究所成立以后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则,根据“现实的问题是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但却是一个需要多方推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且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慢功夫”,需要长期的文化哲学濡化才能形成影响,甚或在未来30年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一定能显现‘疗效’”可知,这则是从哲学建设现实性的角度阐述哲学建设的;再根据“哲学建设的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各个层面都缺乏推动实施的动力,进而陷入‘难以落地’和‘系统失灵’的境地……而这时一般面临3种选择困境”分析,这则材料重点指出哲学建设可能面临的困境。


展开余下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联合国发布了关于全球人口统计的最新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显示,全球人口继续增长,而中国人口将进入缓慢下降期,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继续。
“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三十年,中国人口数量会缓慢地下降。”联合国人口司官员张广宇谈到,“在2027年左右,印度人口将会超过中国人口,印度将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大概都会超过14亿,但是印度人口在继续增加,中国人口在缓慢减少。”
研究认为,中国十几年后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是必然趋势,但是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总人口都处于14亿及以上的高峰期,人口总量规模对提升消费能级、支撑细分行业发展、扩大市场容量的有利影响会长期存在;同时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庞大的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容忽视。
(摘编自《世界人口继续老龄化,中国人口将缓慢下降》)
材料二
联合国人口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内外机构的人口预测均显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开始出现长期性的人口负增长趋势。据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9》预测,我国总人口规模将在2031年达到14.64亿峰值,从2032年开始下降,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2035年降至14.6亿,2050年为14.0亿,本世纪末依然在10亿以上。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展望2018》预测显示,我国总人口规模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39亿,而后缓慢下降直至本世纪末。
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近在眼前,需要看到人口负增长的长期持续性,更要看到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背景,这些将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如何把握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发展机遇,发挥好人口规模庞大优势,挖掘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有利因素是具有理论性、现实性和战略性的课题,应纳入新时代人口战略研究范畴。加快开展人口负增长规律、人口负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及在劳动力资源开发、要素配置、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好政策研究与转化应用。
(摘编自刘厚莲《中国人口负增长何时到来?》)
材料三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020年7月15日报道,《柳叶刀》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人口将在21世纪60年代达到97亿的峰值,随后将缓慢减少直到2100年缩减至88亿人。
做出这一预测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认为,将变得更加普及和提前的女性教育,是影响全球人口的关键因素。而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全球将有110亿人口,比上述研究报告的预测高了20多亿。
这项研究的关键和主要意义是:坚定地将移民政策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发展的国家将变得强大。
这项研究设想的是一个2100年极度老龄化的地球未来,65岁以上人口约为23亿,而20岁以下的人口只有17亿。人口金字塔发生的这一剧烈变化将影响各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各国以日益减少和衰老的劳动力来维持其经济规模的能力。
(摘编自《西媒:研究预测世界人口将不会达到100亿》)
1.下列对人口负增长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关研究显示,在2027年前后,中国人口预计超过14亿,2031年将达到14.64亿峰值,从2032年开始下降,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B.联合国人口司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时间节点的预测,以及对中国人口负增长趋势的判断完全相同。
C.国外某研究机构认为,全球人口将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峰值,之后出现负增长,到2100年,将会从峰值97亿缩减到88亿。
D.某项研究设想,到2100年全球人口极度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比20岁以下人口高出许多,人口金字塔的变化会对各国造成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研究,在未来几年中,印度将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人口数量超过中国后还会持续增长,直到本世纪末也不会出现负增长现象。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在涉及中国人口负增长问题时,材料二使用了大量数据,更加具体详实。
C.基于对未来女性教育将变得更加普及和提前这两种因素的考虑,美国的人口研究机构对2100年世界人口数量给出了与联合国不同的预测结果。
D.坚定地将移民政策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发展的国家将变得强大,这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进行人口研究的关键和主要意义。
3.面对人口负增长的出现,中国应预先做好哪些针对性研究?(6分)
【答案】
1.B
2.A
3.①对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发展机遇、人口规模庞大优势、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进行探讨研究;②对人口负增长的规律、人口负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③对劳动力资源开发、要素配置、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联合国人口司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时间节点的预测……完全相同”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可知,两个研究机构对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时间节点的预测并不完全相同。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印度……直到本世纪末也不会出现负增长现象”错误。从原文“在2027年左右,印度人口将会超过中国人口,印度将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大概都会超过14亿,但是印度人口在继续增加,中国人口在缓慢减少”来看,印度“直到本世纪末也不会出现负增长现象”于文无据。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如何把握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发展机遇,发挥好人口规模庞大优势,挖掘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有利因素是具有理论性、现实性和战略性的课题,应纳入新时代人口战略研究范畴”分析可知,对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发展机遇、人口规模庞大优势、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由“加快开展人口负增长规律、人口负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可知,对人口负增长的规律、人口负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由“以及在劳动力资源开发、要素配置、科技创新等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1高考押”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