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52  2021-05-3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
湖南省四校联合编审名校卷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九(全国卷)
长郡、雅礼、一中、附中联合编审名校卷
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九(全国卷)
语 文
得分:________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一个中学生可以同一位大学教授一样,获得同样的史料,并展开独立的研究和解读,专业研究者之前所拥有的特权在数字化时代逐渐消失了,这极大地扩大了公众史学的参与面,大大提升了公众史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为例,它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在约3500万注册用户中,有近8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它同传统史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自近十年前,基于网络平台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也就是Web2.0技术的成熟,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史学的前进。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
(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数字史学之所以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其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


浏览完整试题B.数字史学利用新媒体改变历史学的受众范围,而传统史学的研究更具专业性,且专业化水平较高。
C.正如维基百科有着广泛的参与度一样,数字史学也有很多业余研究者在网络上积极交流,体现了其平民化的特点。
D.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以往传统、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将数字史学与古腾堡印刷术作对比,提出了和新媒体结合的数字史学推动了公众史学发展的观点。
B.文章在论述数字史学的特点时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其史料的开放性及其大众化、多样性和互动性展开论述。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以“维基百科”为例,论证了数字史学借助新媒体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
D.文章结尾重申了史学与公众史学的相关性,指出数字史学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对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
A.在维基百科平台上发表史学研究 B.利用Web2.0进行史学交流对话
C.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D.通过网络数据库研究数字化史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丰富内涵,是中国考古学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
筑牢中国理论之基。考古学是一门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具有鲜明的历史学属性。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唯物史观也逐渐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
新中国成立伊始,夏鼐和苏秉琦都自觉地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倡导在正确史观引导下,实现从“为考古而考古”到“为历史而考古”的转变。到上个世纪80年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考古学的“中国学派”宣告成立。新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历史和解释历史是考古学的基本职责,以史育人是考古学的重要使命,什么样的史观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历史解释和历史书写。广大考古工作者只有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本学科材料的有机结合,才能构建起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体系。
探索中国方法之用。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工作实践和不懈探索,中国考古学在田野发掘、年代测定、成分分析和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技术手段不断成熟规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考古学技术体系。
以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础的田野发掘技术为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殷墟考古发掘中,中国考古学者既充分借鉴西方考古地层学的长处,更从中国古代遗址的具体实践出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掘方法并传承至今。在理论方法层面,中国考古学者以器物类型学分析为基础,开创性地提出了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和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要坚定学科自信,博采众长,守正创新,围绕“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的根本任务,大力开展学科交叉和学科整合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本学科中的运用。
阐释中国文明之美。人类文明充满了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诞生于特定的时空背景,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考古研究表明,诞生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人类文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历经文化谱系构建和古史重建之后,中国考古学的学科重心必然要转向文明阐释的主战场——“凝练文明基因,阐发传统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是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使命。
考古学者要善于运用考古学的手段,科学挖掘蕴含在中华文明瑰宝中的优秀文化基因,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重大贡献,深刻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传统,推动人类文明走向“美美与共”。
(摘编自孙庆伟《中国考古学的特色与风格》)
材料二 方舱、防护服、载人工作平台……若在过去,很难把这些器具同考古联系在一起。在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一个密封的考古发掘舱内,考古人员身穿防护服有条不紊操纵机械平台进行文物发掘。面对着2000平方米的考古工作平台,不少记者现场感叹,这里不像印象中的考古工地,而像实验室一样充满科技感。
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坑与2号坑完成抢救性发掘,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考古工作者很快对遗址实行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如今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发掘更为引人注目: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预案层层审批完善,各种高科技设备充实,从发掘到研究环节,全国34家科研单位集体攻关……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精美牙雕残件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在社会上掀起了新一波“考古热”“文保热”。从陆续出土的精美物看,三星堆遗址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昭告世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的属性。以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为带动,做好三星堆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新征程汲取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给养。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凝聚着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在这次被大家称作“三星堆上新”的考古过程中,人们通过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热烈而深入地参与到考古互动中。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尊崇。
(摘编自宋豪新《引人注目的“三星堆上新”考古过程》)
材料三 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于2020年9月6日重新启动。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遗址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新发现6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再次惊艳世界。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王巍认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首先要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特点,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我们通过研究生产关系、社会分化、国家的产生和出现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把三星堆文明放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去研究。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田野考古技术和方法,结合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共同进行考古研究。”


展开余下试题王巍说,三星堆考古中,我们强调各种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看中央王朝,除此之外还看它跟长江流域其他文明的联系。我们也在寻找它与境外文明的联系,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它和境外某一文明发生关系。
(摘编自徐豪《“三星堆”意味着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与风格,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限制。
B.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有着丰富的价值传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C.在西方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国考古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
D.考古工作者将三星堆文明放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研究,分析它和黄河流域等其他区域文明的联系。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考古学本身的历史学属性决定了我国考古学倡导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考古工作者歪曲和篡改史实的行为体现其不正确的历史观,没有担负起考古学的基本职责与重要使命。
C.新技术支持下的新时代考古,不仅能降低考古发掘对遗迹的影响,也将为进一步研究留存更大空间。
D.“三星堆上新”考古过程中,人们通过网络直播等参与互动,兴趣浓厚,考古不再“默默无闻”,文物不再“高高在上”。
6.“三星堆上新”的考古过程是如何体现中国考古学的特色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①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②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③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有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④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⑤北门外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⑥“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选自《白华旬刊》第4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先扬,写许多人称道扬州;后抑,“我”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再扬,“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抑扬自如,曲折有致。
B.不同的船各有妙处,作者写得详略相间。将笔墨集中在“小划子”上,是因为它价低、灵巧符合作者的审美,还有天然风趣的船娘。
C.文中写到船的花样种类、瘦西湖上的船娘和下街的茶馆,都是为了反衬扬州夏日特有的水趣,表现了雅趣横生的扬州富于情韵的美感。
D.本篇游记虽未对扬州的湖光水色进行生动细腻的描绘,但在平实质朴的文字里、洒脱自然的笔调中寄寓了作者对扬州之夏的独特情感。
8.这篇散文写了扬州夏日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9.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情韵,又渗透着理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延孙,伊川人也。祖伯扶,魏太和末,从征悬瓠有功,为汝南郡守。父长寿,性雄豪,有武艺。少与蛮酋结托,屡相招引,侵灭关南。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蛮防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伊川左右,寇盗为之稍息。永安之后,盗贼蜂起,长寿乃招集叛亡,徒侣日盛。魏帝藉其力用,因而抚之。乃授持节、大都督,转镇张白坞。后为河北郡守,转河内郡守。所历之处,咸以猛烈闻。讨捕诸贼,频有功。授卫大将军、北华州刺史,赐爵清河郡公。及魏孝武西迁,长寿率励义士拒东魏。孝武嘉之,复授颖川郡守,迁广州刺史。东魏遣行台侯景率兵攻之,长寿众少,城陷,遂遇害。大统元年,追赠太尉、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冀定等十二州诸军事、定州刺史。


展开余下试题延孙亦雄武,有将帅才略。少从长寿征讨,以勇敢闻。初为直阁将军。贺拔胜为荆州刺史,表延孙为都督。肃清鸦路,颇有功力焉。及长寿被害,延孙乃还,收集其父之众。
自魏孝武西迁之后,朝士流亡。广陵王欣、录尚书长孙稚、颍川王斌之、安昌王子均及建宁、江夏、陇东诸王并百官等携持妻子来投延孙者,延孙即率众卫送,并赠以珍玩,咸达关中。齐神武深患之,遣行台慕容绍宗等教道攻之。延孙奖励所部出战,遂大破之,临阵斩其扬州刺史薛喜。于是义军更振。乃授延孙京南行台、节度河南诸军事、广州刺史。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赐爵华山郡公。延孙既荷重委,每以克清伊、洛为己任。频以少击众,威振敌境。
大统四年,为其长史杨伯兰所害。
(选自《周书·列传第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B.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C.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D.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指官名,晋朝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其权大小有别,皆为刺史总军戎者。
B.刺史,又称刺使。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
C.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行台”在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
D.大统,西魏文帝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年号。“大统四年”即公元538年,用干支纪年法推算,这一年是辛丑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延孙雄武伟略,以勇闻名。延孙雄武有将帅才略,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时,上表推荐他为都督。
B李延孙抚恤朝士,恩威并施。朝廷官吏携带儿女来投奔的,他都率兵护送,使他们全部抵达关中。
C.李延孙祖孙三代,频立战功。祖父征讨悬瓠有功,父亲征讨盗贼时屡立战功,他自己也常以少击众。
D.李延孙蒙受重任,尽职尽责。他身兼数职,常常把征服平定伊水、洛水地区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与蛮酋结托,屡相招引,侵灭关南。(5分)
(2)永安之后,盗贼蜂起,长寿乃招集叛亡,徒侣日盛。(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薛华①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遑遑”言友人之惶惶不安,巧用叠字,富有音韵美。
B.颔联紧承上联细致描景,“千里”“百年”实指行程远近、时间长短,寄予深沉感慨。
C.尾联绾合题意,意蕴与杜甫《梦李白》中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两句相近。
D.本诗为五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稳妥帖,全诗语言洗练,情思真挚,含意隽永。
15.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光线的晦明变化展现出山间早晨、傍晚时不同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观点,类比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说明大鹏只有飞到万里高空,才能乘风而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个有理想的人须是有德、有学、有才。德与学需要冷静,如上所述,才也不是例外。才是处事的能力。( ),便如置身________,觉得需要处理的是一团乱丝,处处是纠纷困难。他不是________,就是考虑不周到,布置不缜密,一个困难未解决,又________,把事情弄得更糟。冷静的人便能运用科学的眼光,把目前复杂情形全盘一看,看出其中关系条理与轻重要害,在种种可能的办法之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于是一切纠纷困难便如________,迎刃而解。治理个人私事如此,军国大事治理也是如此,能冷静的人必能谋定后动,动无不成。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头脑不冷静的人处理事情,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
B.一件事常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头脑不冷静的人处之
C.对于许多复杂关系,如果头脑冷静地处理
D.一件事常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不冷静地处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如堕烟海 束手无策 画蛇添足 庖丁解牛
B.五里雾中 一筹莫展 画蛇添足 左右逢源
C.五里雾中 束手无策 横生枝节 庖丁解牛
D.如堕烟海 一筹莫展 横生枝节 左右逢源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治理个人私事如此,治理军国大事也是如此,能冷静的人必能谋定后动,动无不成。
B.治理军国大事如此,个人私事治理也是如此,能冷静的人必能谋定后动,动无不成。
C.个人私事治理如此,治理军国大事也是如此,能冷静的人必能谋定后动,动无不成。
D.治理军国大事如此,治理个人私事也是如此,能冷静的人必能谋定后动,动无不成。
20.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某研究员以小学2至6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下标概括出三条结论。(5分)
特征
得分
年级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2 24.81 18.18 4.03
3 28.86 23.16 8.91
4 21.21 16.19 6.79
5 38.69 24.69 12.29
6 40.37 30.98 13.70
【注】三个项目测试满分均为50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四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