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20 2021-05-3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
2021年撞上高考题+自学版+语文+(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猜测全视角)
2021年撞上高考题 目录
语文
撞题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撞题点02 实用类文本阅读 6
撞题点03 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小说、散文)
撞题点04 文言文阅读 21
撞题点05 古代诗歌阅读 26
(鉴赏形象、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结构安排、赏析句子)
撞题点06 名篇名句默写 34
撞题点07 语段综合运用 39
(词语、病句、连贯、标点、修辞 )
撞题点08 补写语句 45
撞题点09 图文转换 48
(漫画、徽标、图表、流程图)
撞题点10 变换句式 52
撞题点11 压缩语段 55
撞题点12 语言表达得体 59
撞题点13 对联 62
撞题点14 仿写语句 63
撞题点15 作文 66
(三牛精神、家国情怀、不忘初心、中国精神、改革创新、自我规划、团结协作、学会审美、传统文化、学史明智)
撞题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
(黑龙江哈尔滨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学年第二次模拟)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这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构成了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任何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去构建所谓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只能使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空心化”。
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特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
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而言的,而不是拒绝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不是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话语体系离不开语言,但又不等于语言。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语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自由”“平等”“公正”乃至“哲学”“话语”,原本都是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因此,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借鉴,并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实际上,自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语言和言语结构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浏览完整试题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共产主义社会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语言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既不能操着一口“纯正”的西方话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也不能说着一口“地道”的古代汉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中国的时代精神需要思想表达,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
B.不同哲学话语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不同,可见,哲学思维具有民族性。
C.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目的是潜藏西方利益关系。
D.话语体系和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前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后者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揭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本质与内涵。
B.文章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其中着重论述了第三个方面,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文章认为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的范畴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但可借鉴其合理因素,体现了辩证思维。
D.作者以鲜明的学术立场阐释了中国与西方的哲学话语体系有所不同,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必须贴近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否则,就会使之“空心化”。
B.不能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这是因为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
C.对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要进行批判借鉴,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如“自由”“平等”“公正”等。
D.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要继承中国传统哲学,对其中的范畴、概念、术语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答案】
(1)D
(2)C
(3)D
【解析】
(1)A项,强加因果。原文为“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两者没有因果关系。B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原句强调“更重要”,并非是区别大小问题。C项,曲解文意。原文为“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具有关系”是客观判断,“目的是潜藏西方利益关系”强加了主观性。
(2) 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即应该辩证使用。
(3)D项,扩大范围。原文“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并非不加选择地继承。
考题猜测全视角
【为什么要猜第1题】
(1)选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辨色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选文既介绍了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特点,也有对中外哲学体系的深入比较,其辩证观点、联系观点对我们有很大启发作用;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理念,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题可充分体现高考命题导向,有利于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
(2)试题命制严谨。题型与近两年高考试题极为相似,考查辨别筛选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360度撞题】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特点:议论性较强,观点鲜明,材料涉及面广(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证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显性上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探究等能力,隐性则是考查“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审美鉴赏”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试题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和运用。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通常采用的形式有:词语转换、语序调整、提取或重组关键词、改变或强加句间关系、混淆文章与段落的逻辑关系、误判论证方法及作用、混淆原因、观点错位、颠倒现状与未来构想等。
常见设题陷阱:
(1)范围失当(以偏概全):改换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2)然否不当: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将“或然”与“必然”不分,或将“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
(3)主次不分:混淆主次关系,把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反之。
(4)因果倒置:命题者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等。或者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5)张冠李戴:将表述的对象弄混,尤其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颠倒。
(6)歪曲事实(曲解原文):选项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展开余下试题
(7)无中生有: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纯属命题者凭空捏造。
(8)选择与兼备:兼备,指同时具有几个方面,选项会将表选择的关系说成兼备关系,或相反。
(9)表述过于绝对:用绝对化的表述,不排除特殊情况或条件。
此外,命题者在设题时还有其他陷阱,如答非所问、偷换概念、自相矛盾、过于绝对、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在做题时要认真辨别。
预测2021年,由于新旧高考同时进行,论述类文本命题会保持相对稳定。选材仍会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侧重传统文化和社会热点,如传统文化的传承、审美鉴赏、乡村振兴、互联网+、科技创新等。重点考查对相关概念的准确把握、对论证的理解分析及逻辑推理能力,尤其利用文本之外的材料考查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
【考前建议】
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要点,明白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树立整体阅读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树立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
2.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分清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列式结构、层递式结构、总分式结构),熟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归谬法等),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3.领悟答题技巧: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的说明”“不能表明‘××’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区分题干中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需要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往往一个选项对应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失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有的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仔细比对。
(4)注意抓敏感词,如:
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5)熟悉选项的错误类型:答非所问、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错乱、混淆是非、指代有误等。
撞题点02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要求各行各业力争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C 位”话题。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限制碳排放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对我国这样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减排压力更加严峻。中国只有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才能够实现“碳中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还将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以及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摘编自《科普刷屏热词“碳达峰”“碳中和”》,人民网 2021 年 3 月 15 日)
材料二: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到 2019 年 10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再到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此刻,中国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但也将迎来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碳中和”不只是环保、减排,而且是整体经济根本的结构性变化。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再造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一个以煤为基础的、能耗效率很低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以电为基础、能耗效率极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碳中和”目标激励下,一大批亟待产业化的新兴低碳能源技术,在未来十年可能加速发展。如高效光伏组件、固态电化学电池等处于产业化初期的技术,燃料电池、微型堆供暖等还在产业化准备阶段的技术,以及处于孵化之中绿氢及衍生技术等,预计都会获得加速发展机会。
(摘编自《“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能源网 2020 年 11 月 10 日)
材料三:
北京日报:在国际气候议题的博弈中,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碳责任,这与我们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
李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环境问题关乎全球人民的命运,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国愿意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减排责任,而且不断提出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
二者关系并不相悖,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恰恰体现了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各自能力原则”。
北京日报:中国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全球处在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李强: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19 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了 48.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都高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达 175 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速最高的国家。尽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能源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占比高达 85%,能源消费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用的是煤炭,多年来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同时,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 70 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 30 年,这意味着我国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短。但是在实现“碳达峰”的道路上,中国不能“掉链子”。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1 年 3 月 16 日)
材料四: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 CEO 张雷表示:“全球工业体系在未来 20—30 年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建筑、钢铁、化工等产业体系,将在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上发生重大的变革。”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实则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加快构建中国零碳新工业体系。
展开余下试题
以汽车生产为例,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企业,汽车生产涉及的钢铁、冶金、塑料等原材料行业,以及电子、电器等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大力减排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是低碳、零碳之路走得并不轻松。我国气候资金缺口较大,若想兑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的国际承诺,每年资金需求约为 3.1-3.6万亿元,而政府财政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制造摆脱碳约束“扼喉”命运的重要节点,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对于未来发展模式“不破不立”的决心,中国制造唯有自强才能不息。
(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火爆背后:“世界工厂”的不破不立》,澎湃网2021年3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 2021 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发热议,做好这两项工作将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B.无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还是“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的明确,都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有力的证明。
C.虽然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努力进程中,中国尚未取得重大成就,但凭借我们“不破不立”的决心,定能实现美好愿景。
D.对中国而言,“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而与此相关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减排压力十分严峻。但中国不会“掉链子”,只要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就能够实现“碳中和”。
B.“碳达峰”“碳中和”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限制碳排放很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C.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因为全球环境治理中有“各自能力原则”,所以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D.综合四则材料可以看出,2030 年前“碳达峰”和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对中国来说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反映了我国国力之强大,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大国之担当。
(3)中国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机遇与挑战并存,请结合材料对此分析。(6分)
【答案】
(1)C
(2)D
(3)【参考答案】(1)机遇:促进整体经济结构性变化,推进新兴低碳能源技术快速发展,加速构建中国零碳新工业体系。(3分)(2)挑战: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碳达峰”到“碳中和”缓冲期短,气候资金缺口大。(3分)
【解析】(1)C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涉及诸多因素,“不破不立”的决心只是一个因素,并不是实现目标的充分条件。
(2)A 项,“只要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就能够实现“碳中和””,说法绝对。 B 项,原文是“限制碳排放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选项语气减弱,变得不肯定。 C项,强加因果,原文“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恰恰体现了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各自能力原则’”。
(3)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机遇”和“挑战”的含义。机遇,即契机、时机或机会,指有利的条件或环境;而挑战则是向更高的难度进攻,要找出目前存在的不利条件。根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但也将迎来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后面的内容,可概括出:促进整体经济结构性变化,推进新兴低碳能源技术快速发展,加速构建中国零碳新工业体系。根据材料三第四自然段的提示句“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重重困难”,可概括后面的内容为: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碳达峰”到“碳中和”缓冲期短,气候资金缺口大。
考题猜测全视角
【为什么要猜第2题】
(1)选文符合当前社会热点。“碳达峰”“碳中和”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和发扬,可以极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优化能源结构,实施减污降碳,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题型与2020年高考试题吻合。两道选择题侧重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一道主观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设题规范,指向明确,既考查理性思维,又隐含对逻辑思维的考查,难度适当。
【360度撞题】
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本命题,一般由3—4则材料组成,多摘引新闻、评论、法律条文、图表等,有时选用人物访谈、调查报告、人物传记片段。其突出特点为:(1)主题一致性,即围绕一个话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材,信息相对比较散,信息量很大;(2)选文陌生化,即选择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为话题,有很强的时代感,但不强调时效性。紧扣“实用”两个字;(3)思维多向化,即图表使平面思维变成立体思维,阅读文字使形象思维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评判后,发展为理性思维。主观题都是概括题,难度较小。设置3道小题,主要考查提取信息、筛选辨析、探寻规律、概括归纳、探究评价、理解运用等能力:第(1)题考查对材料或数据的理解和分析,第(2)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第(3)题侧重分析材料的异同点或者分析概括新闻材料的内容要点。
预测2021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选材更加关注社会热点,聚焦文化传承,发掘中国发展新成就,体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材料贴近现实,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如十四五规划、碳中和、医疗卫生、乡村振兴、自主创新、互联网+ 、文化传承、学校教育等,旨在传递国家政策,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热点,探究科技发展等,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重点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分析、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着力引导考生参与生活、观察社会。
【考前建议】
1.整体把握。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要读出文本的共同话题和每则材料不同侧重点,还要读出每则材料陈述的对象和每段文字的结构特点,这是分解文本信息和理解信息关系的一步,是为后面的信息比对打下的基础。
2.读懂图表。明确图表题目和说明性文字,把握图表的大主题;把握不同图表阅读的不同思维模式。对坐标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扇形图、线形图等,重视数据变化,注重线形连接与指示。对田字表,注重表头,看数据变化。
3.仔细比对。要具有辨析选项语言表意特点的能力,能辨析选项对材料的客观概述性语言和议论评价性语言。对客观的概述要通过比对,比对时以选项中的逗号为单位与原文信息逐一比对,比对概念是否一致,比对选项中所用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肯定或否定词等与原文的表意是否一致,从而明确是否失实;对议论评价要看是否符合事理。
4.避开陷阱。养成将选项内容在原文对应处做标记的习惯,熟悉选择题常见九大命题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在选项中勾画圈点出关键词,然后用九大命题陷阱来判断取舍“不正确”的选项,自然会在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5.准确概括。对主
上一篇:
江苏省徐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打靶卷)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南省四校联合编审名校卷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九(全国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1年撞上”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