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27  2021-06-02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7]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模拟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
永远的仙人掌
刘德刚
①爷爷从讲台上下来的时候,我的父亲刚满十八。爷爷对我父亲说,你必须得去代课,鹰嘴岩小学是离不得人的。年轻气盛的父亲有他自己的理想,磨蹭着,没有立马行动,爷爷迅速暴跳如雷,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代代课教教书有什么不好?边教书自己边复习,兴许还有希望去参加高考。
②父亲到底没能拗得过爷爷,接过爷爷早就给他准备好的包裹,就到乡中心校去报到。见到校长,校长乐呵呵地说,好啊,我们正愁找不到代课的老师呢,你文化高,来代课,那太好不过了,不过,先把你安排到你父亲教书的那个学校去吧,虽然条件差点,但我们后面慢慢想法,委屈你了,小伙子。父亲没有多说什么,点点头,离开中心校,走向了二十里开外的鹰嘴岩村小。
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约摸三个小时后,天已擦黑,父亲才带着一身汗水,走到了鹰嘴岩小学。学校唯一的王校长,顶着夜色在校门口耐心地等待我的父亲。累了吧,王校长说。还行,父亲喘口气。接过王校长递过来的水,父亲问,学校一共就我们两个人?对,就我们两个人,王校长说:“以前是跟你爸爸一起,现在又跟你了,你子承父业,了不起啊!”“呵……”父亲叹了口气。
④昏暗的灯光下,我的父亲和王校长一起,支起铁锅,架起柴火,煮了一碗面条。王校长说,这就算是你参工的第一顿饭了。父亲没说什么,只是在他用筷子翻动面条时,才发现,面条最下面,还有两个香喷喷的煎鸡蛋,一种朴实的感动,就悄然涌进了我父亲的心头。
⑤第二天,父亲开始了他第一天的教师生涯,周围的群众听说前几天退休的那个刘老师的儿子又来代课了,都跑到学校看来了。王校长说,没什么好看的,人家小刘是高中生,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吗?哪儿是不放心嘛,人群中,有人说,我们就是想来看看,其实也没别的意思,不过,顺便看看他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了,没了,父亲说,挺好的,有什么需要帮忙时,我再找你们。听了这话,大家感觉才放心了一样,留下衣兜或裤兜里装着的两个鸡蛋,或是两把绿豆,说着,笑着,心满意足的样子,离开了学校。
⑥后来,父亲对王校长说,学校是不是该绿化一下,栽点花草,漂亮一些。王校长说,是啊,可是,这山太高,缺水,土地贫瘠,沙化,差不多的花草是养不活的。我和你爸爸以前也栽过,什么芍药牡丹,月季玫瑰,娇,栽好了,没过多久,枯了。王校长叹口气,继续说,条件差,连好一些的花都是留不住的。
⑦父亲抬起头,他看见,王校长的眼里,隐隐有一种失落。父亲听得出来,王校长所说的好花是留不住的,应该是什么意思。那这样吧,父亲说,名花条件太苛刻,我们不栽名花,栽那些好养易活的花草,就能留住了。王校长笑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千沟万壑的皱纹如水纹般一圈圈荡漾开来。
⑧父亲回到中心校,对校长说,想在中心校的花台里分移些花草到鹰嘴岩小学。校长的说法跟鹰嘴岩村小王校长的说法一样,校长说,你们那儿,山高,缺水,土地贫瘠,沙化,好花不易栽活,你就分些仙人掌去吧,仙人掌不择条件,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和养料,放到哪儿都能存活,你们那儿,很适合仙人掌栽植的。
⑨在父亲的努力下,学校有了花台,花台里有了唯一的花草——仙人掌。仙人掌真的是一种好养易活的花,真的没有需要太多的水分和养料,每天,伴着朗朗书声,它悄悄拔节生长,几个月后,在仙人掌的顶端,竟然有了好几朵骄傲开放的小花。


浏览完整试题⑩几个月后,我的父亲也从乡中心校领到了他半年来的工资——五十元钱的代课金,他所教的那三个班获得了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
⑪一年后,王校长问我父亲,你还代吗?父亲一头雾水,说,当然还代,教书挺好的,不代,这里的孩子怎么办?王校长握住我父亲的手,哽咽着说,谢谢。时光如梭,转眼,父亲在鹰嘴岩村小扎根有三十年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
10.默读课文,梳理文章主要情节和父亲的情感,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补充完整。(4分)

11.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3分)

12.小说以“永远的仙人掌”为题,好在哪里?请加以分析。(4分)
13.下面链接材料是原文的另一个结尾方式。有人认为这是狗尾续貂,多此一举,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联系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明理由。(5分)
(链接材料)
高考落榜后,不知为什么,我竟没有找到拒绝我父亲的理由。尽管在此之前,我曾在他面前赌咒发誓说,我是绝对不会去他那个鹰嘴岩村小代课的。
同父亲一起来到那所村小,父亲也像当年的王校长一样,支起铁锅,架起柴火,给我煮了一碗面条。翻开面条,我发现,碗底,仍然有两个黄灿灿的煎鸡蛋。我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泪水夺眶而出,我背转身,将面条吃得呼呼响,以掩盖我那轻微的啜泣声。
第二天,我发现,父亲曾说起过的那些仙人掌,当年,稀稀拉拉,而现在,早已枝繁叶茂,层层叠叠。在花台的西南角,那簇最繁茂的仙人掌下,又有一抹新绿,嫩嫩的,正以一种扎根黄土的姿势,努着力,拼命地向上生长。
(有删改)
【答案】
9.(1)爷爷要求父亲去村小代课;(2)父亲为村小移植仙人掌;(3)朴实的感动;(4)内心安定
10.比喻新颖独特,把王校长千沟万壑的皱纹比作一圈圈荡漾开来的水纹,生动地反映了王校长听到父亲说“栽那些好养易活的花草,就能留住了”,明白父亲有扎根于此意愿时非常高兴的心理。)
11.小说的情节和 “仙人掌”有关,且“仙人掌”具有比喻义和象征义。文中的父亲接过爷爷代课的接力棒,扎根村小三十年,种下仙人掌的行为实际上就和父亲扎根村小的行为相互对应,主题上相互契合;小说以此为标题,关注了乡村学校恶劣的条件,“永远”二字,表达了对代代相传乡村教师的敬意;以此为题,含蓄隽永,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12.【示例1】我认为加上链接材料是狗尾续貂。选文以父亲为主角,刻画了父亲和爷爷两代人像仙人掌一样艰难却又顽强地扎根于乡村教育的形象,给乡村教育带来了希望之光。简洁凝练的结尾是留白的艺术,给读者以深深的感动和深刻的思考,也给下一代教育工作者留下了选择的空间。加上之后,只有一种结果,缺少了更多元化的想象。
【示例2】我认为加上链接材料是画龙点睛。原文中爷爷把接力棒传给父亲,链接材料中父亲又把接力棒交给我,我成为下一代的传承者。加上链接材料后,写出了三代人在乡村教育中的传承故事,我们都像仙人掌一样,在贫瘠的乡村教育上奉献,向上生长,更能够凸显对这些乡村教育者的敬意,与标题“永远的仙人掌”相匹配。
【分析】
9.本题考查概括内容。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注意借助示例。第①段“爷爷对我父亲说,你必须得去代课,鹰嘴岩小学是离不得人的。年轻气盛的父亲有他自己的理想,磨蹭着,没有立马行动”,根据这些句子可概括情节为“爷爷要求父亲去村小代课”,父亲的情感是“年轻气盛,不愿去”;第②段,“父亲到底没能拗得过爷爷,接过爷爷早就给他准备好的包裹”和第③段“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约摸三个小时后,天已擦黑,父亲才带着一身汗水,走到了鹰嘴岩小学”,根据这些句子可概括情节为“父亲跋山涉水去代课”,父亲的情感是“被逼无奈,勉强去”;第④段“我的父亲和王校长一起,支起铁锅,架起柴火,煮了一碗面条”“面条最下面,还有两个香喷喷的煎鸡蛋,一种朴实的感动,就悄然涌进了我父亲的心头”,第⑤段“听了这话,大家才放心了一样,留下衣兜或裤兜里装着的两个鸡蛋,或是两把绿豆,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学校”,根据这些句子可概括情节为“王校长、乡亲热情招待父亲”,父亲的情感是“朴实的感动”;第⑥一⑩段,“在父亲的努力下,学校有了花台,花台里有了唯一的花草——仙人掌”,“父亲听得出来,王校长所说的好花是留不住的,应该是什么意思”“每天,伴着朗朗书声,它悄悄拔节生长,几个月后,在仙人掌的顶端,竟然有了好几朵骄傲开放的小花”“他所教的那三个班获得了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根据这些句子可概括情节为“父亲为村小移植仙人掌”,父亲的情感是“内心安定”;第⑪段,“父亲一头雾水,说,当然还代,教书挺好的,不代,这里的孩子怎么办?王校长握住我父亲的手,哽咽着说,谢谢。时光如梭,转眼,父亲在鹰嘴岩村小扎根有三十年了”,根据这些句子可概括情节为“父亲扎根村小三十年”,父亲的情感是“无怨无悔”。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方法一般为“角度+内容+情感”。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饱经风霜的脸上,千沟万壑的皱纹如水纹般一圈圈荡漾开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王校长“千沟万壑的皱纹”比作一圈圈荡漾开来的水纹;结合上句“父亲说,名花条件太苛刻,我们不栽名花,栽那些好养易活的花草,就能留住了”,可知,王校长知道父亲有扎根在这里的意愿时,内心非常高兴。
1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 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
小说题目“永远的仙人掌”表明小说的情节和“仙人掌”有关;文中的父亲为村小种下仙人掌的行为正契合了父亲扎根村小的行为,所以“仙人掌”具有比喻义和象征义,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父亲所在的村小的环境和只能种植仙人掌的情节,则表明了仙人掌;父亲接过爷爷代课的接力棒,在爷爷的要求下,到村小代课,扎根村小三十年,有代代传承之意,“永远”二字,表达了对乡村教师的敬意;所以小说用“永远的仙人掌”为题,含蓄隽永,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展开余下试题12.本题考查文章的探究能力。此题是探究小说的另一个结尾好不好,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也可以从两个方面作答。
如选择认为加上链接材料是狗尾续貂。因为选文是以父亲为主要人物,跟爷爷一样扎根于乡村教育,具有像仙人掌一样艰难却又顽强的精神,给乡村教育带来了希望。原文的处理给读者留下深刻思考的空间,也给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留下了选择的空间。加上之后,只是多了一个结果,缺乏了想象力。
如选择认为加上链接材料是画龙点睛。原文中爷爷扎根村小一辈子,把村小教育的接力棒传给父亲,材料中父亲又把村小教育的接力棒交给我,我成为下一代村小教育的传承者。这样小说就表现了三代人在乡村教育中的传承奉献的故事,使每个人都像仙人掌一样,顽强向上,这样能更好地表达对乡村教师的敬意的主题,与标题“永远的仙人掌”相匹配。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2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
自报家门
汪曾祺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县读的。
小学在一座佛寺的旁边,原来即是佛寺的一部分。我几乎每天放学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十八罗汉、南海观音。这些佛像塑得生动。这是我的雕塑艺术馆。
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里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初中原是一个道观,还保留着一个放生鱼池。池上有飞梁(石桥),一座原来供奉吕洞宾的小楼和一座小亭子。亭子四周长满了紫竹(竹竿深紫色)。这种竹子别处少见。学校后面有小河,河边开着野蔷薇。学校挨近东门,出东门是杀人的刑场。我每天沿着城东的护城河上学、回家,看柳树,看麦田,看河水。
我自小学五年级至初中毕业,教国文的都是一位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学问,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我读的高中是江阴的南菁中学。这是一座创立很早的学校,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个学校注重数理化,轻视文史。但我买了一部词学丛书,课余常用毛笔抄宋词,既练了书法,也略窥了词意。词大都是抒情的,多写离别。这和少年人每易有的无端感伤情绪易于相合。到现在我的小说里还带有一点隐隐约约的哀愁。
读了高中二年级,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危急。我随祖父、父亲在离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在庵里大概住了半年。我在《受戒》里写了和尚的生活。这篇作品引起注意,不少人问我当过和尚没有。我没有当过和尚。在这座小庵里我除了带了准备考大学的教科书,只带了两本书,一本《沈从文小说选》,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这使我对文学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并且对我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父亲也看了沈从文的小说,说:“小说也是可以这样写的?”我的小说也有人说是不像小说,其来有自。
一九三九年,我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学。到昆明,得了一场恶性疟疾,住进了医院。这是我一生第一次住院,也是惟一的一次。高烧超过四十度。护士给我注射了强心针,我问她:“要不要写遗书?”我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晃晃悠悠进了考场。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天保佑,发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我成不了语言文字学家。我对古文字有兴趣的只是它的美术价值——字形。我一直没有学会国际音标。我不会成为文学史研究者或文学理论专家,我上课很少记笔记,并且时常缺课。我只能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地看一些书。白天在茶馆里。夜晚在系图书馆。
于是,我只能成为一个作家了。
9.阅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0.阅读文中画线句,结合语境,完成括号中的任务。(4分)
(1)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一一列举,是否啰嗦?为什么?)
(2)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请你给加点词“居然”写一条批注。)
我的批注:
11.阅读人物传记,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一直没有学会国际音标”,“我上课很少记笔记,并且时常缺课”,“我只能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地看一些书”。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
12.汪曾祺在小说《卖蚯蚓的人》中说:“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阅读本篇选文,结合全文内容和你对汪曾祺的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
9.本文记叙了作者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认真观察生活,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的人生历程。
10.(1)不啰嗦。这句话列举了多项“我”小学放学时看到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街边店铺,可以看出“我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的性格,突出“我”是一个爱生活的人;与后文所提及的我将这些生活气息注入记忆,写入作品相呼应。
(2)居然表示“没想到”,用在此处给人“出乎意料”之感,联系上文“我”考前高烧并无把握能被录取的茫然,“居然”能表现出“我”考中第一志愿后的惊喜与兴奋。
11.(1)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我”对古文字不感兴趣,一直没有学会国际音标,所以我认定自己不会成为文学史研究者或者文学理论专家。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我”一直对写作有兴趣,并且坚持白天在茶馆里体验生活,夜晚在图书馆里看书,随心出发,对喜欢的事情一直坚持。
12.示例:①对这个世界,作者所倾心的是生活现象,想描绘各种人的生活;②对人,不关注其存在价值,而更多地关注并发现其审美意义;③作者一直在对生活现象进行审美,他从各种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性之美。
【分析】
9.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读文可知,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自己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求学经历。暗线是自己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最终因为兴趣而成为一名作家的成长历程。可综合表述为:本文记叙了作者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认真观察生活,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的人生历程。意近即可。
10.(1)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一一列举了自己在放学路上看到的各色店铺的场景,具体地表现了“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的性格特点。放学路上,我把目光投向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店铺,从中可以看出我从小就饱含着对于生活的热爱。并与后文“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相呼应。正是因为我关注着小城里的生活,并从中发现了生活的美好,所以才会把这些生活的气息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展开余下试题(2)“居然”表示没有想到,出乎意料。联系语境,这个词语在句中表示的是我没有想到自己会考取。联系前文,作者在考试前生病,“晃晃悠悠进了考场。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所以“居然”一词也表现了作者得知自己被录取后的惊喜与兴奋。
11.考查阅读启示。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的“我一直没有学会国际音标”,“我上课很少记笔记,并且时常缺课”,可知作者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作者只关注了古文字的字形,没有学会国际音标,所以认定自己“不会成为文学史研究者或文学理论专家”,从中可以得出启示: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知,扬长避短。作者求学时“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地看一些书”,并且坚持“白天在茶馆里。夜晚在系图书馆”看书,最后成为了知名作家,从中可得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事有兴趣,并且长期坚持,就会有所收获。
12.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作者称自己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什么是美食家?美食家是善于品尝美味的人。联系文本内容可知,作者小学时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发现人性之美,并且把这种美注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可知,作者这位“美食家”关注与倾心的是各种富有情味的生活现象,力足用文字向读者呈现生活之美。美食家并不关注食物本身,关注的是食物带给人的口味上的享受。作者这位文字的“美食家”并不关注生活存在的意义,而是关注并享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好。作者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运用文学的方式对生活进行审美,并从中发现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发现生命的真谛。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3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
让贾宝玉做男朋友好不好?杭二中这道阅读题火了
首席记者
张娜
①如果让贾宝玉做你的男朋友,乐不乐意?杭二中四十多位高一女生,给出了统一答案:不可能。
②大家的理由各不相同。
③女生C“吐槽”宝玉,说:“现在的我,看重自己的成绩,你却对学习毫不在意;我爱听英文流行和歌剧,你喜爱诗词歌赋梨园戏曲;我学不来酒令射覆,你用不来平板手机。所以呀,咱们的兴趣点八竿子打不着,又没有共同话题,可谈什么恋爱呀?”
④W说:“他抛下怀孕后的妻子不顾,遁入空门,体现叛逆吗?我读出的是不折不扣的渣男做派。非但渣,还没有一点阳刚之气。”
⑤L说:“我这样的现代人,断不可要这般身边不缺红颜知己的人作为伴侣。”
“清奇”的阅读题
⑥这是杭二中的一项阅读作业,要求同学们深读《红楼梦》并解题。女生的题目是论述宝玉作为男朋友的可能性。而男生的题目是,如果在金陵十二钗这些女子中,选一个作为女朋友,要选哪一位?
⑦布置这项“清奇”作业的陈老师说,布置作业前,特意“激”了大家一下:“如果大家连如何选男女朋友,还要上网摘抄,看看别人怎么选,那就太没有意思了。”作业收上来,孩子们让她吃惊了。每个人都结合自己写出了新意,而且同学们的思辨能力都很好,对理由的阐述非常清晰,有自己的想法,能充分表述出来。
史湘云、探春受欢迎 黛玉全线遇冷
⑧女生都不太喜欢贾宝玉,而男生的选择范围就大多了。陈老师粗略统计过,最受男生喜欢的红楼女生前三名,分别是史湘云、探春和宝钗。黛玉基本没有男生选,原因多是她气量小、太作。
⑨男生W写得很认真,他说喜欢黛玉有灵气,但身体弱、喜猜忌;喜欢宝钗貌美博学识大体,但城府极深像个演员;探春稳重而颇会管家吧,却又有赵姨娘这么个母亲,丈母娘也是得算在考核范围内喔。最终,他选了薛宝琴。
⑩看他写的理由,考虑还是挺充分的。“宝琴不是那种只读‘必定书目’的乖乖女,《西厢记》、《牡丹亭》这种‘不当书’她读完还敢公然写诗,简直就是现代少女的作风。加上她曾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甚至见过真真国的金发女孩,实在称得上是见多识广。何况在如此勾心斗角错综复杂的《红楼梦》里,在‘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琉璃世界中能以‘白雪红梅’的形象撑到终局,就这份素质,相信她到现代的职场里也能混得风生水起。”
⑪“我觉得,孩子们理性有余,但对生活的情调和趣味的追求并不多。这是我没想到的。”陈老师说。
(选自《都市快报》,2019年3月16日,有删改)
9.你认为本文的标题“让贾宝玉做男朋友好不好?杭二中这道阅读题火了”好不好?为什么?(3分)
10.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女生C“吐槽”宝玉,说:……咱们的兴趣点八竿子打不着,又没有共同话题,可谈什么恋爱呀?”
(2)布置这项“清奇”作业的陈老师说,布置作业前,特意“激”了大家一下。
11.末段陈老师说,“我觉得,孩子们理性有余,但对生活的情调和趣味的追求并不多”,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内容加以印证。(5分)
12.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学生的答案,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9.不好。这个标题不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尽管有口语化的特点,但以“贾宝玉做男朋友”“火”这样的字眼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有哗众取宠、误导读者之嫌。
10.(1)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2)奇特(奇异)不凡
11.黛玉基本没有男生选,原因多是她气量小、太作。其实黛玉才思敏捷,文采出众,可见大家没有设想到如果和黛玉交往,两人在探讨诗文时精神世界会有多么大的愉悦。/男生W说丈母娘也是得算在考核范围内。可见除了看女孩本身个性外,甚至关注丈母娘。/男生W认为凭宝琴的素质,相信她到现代的职场里也能混得风生水起。可见从家庭背景、未来发展等各个方面类比自己和对方。
12.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引用学生的答案证明本文内容的真实性,体现了作者负责任的传播态度。
【分析】
9.本题考查题目效果。题目一般要起到概括内容、点明主旨、表达情感的主要作用,而语言的吸引力是次要作用。尤其结合文章结尾“选自《都市快报》”的内容可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新闻,新闻传播的都是真实的信息,是比较严肃正式的信息,过于八卦的语言表达并不合适。“让贾宝玉做男朋友好不好?杭二中这道阅读题火了”这个题目在效果上确实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但是它和这篇文章的中心关联不大,不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也不能展现出文章的主旨,并且题目过于八卦,娱乐性太强,有哗众取宠、误导读者之嫌。故这个题目不好。
10.本题考查词语含义。(1)本义。“吐槽”是网络用语,一般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语境义。这里指女生C用调侃语气来表达不想贾宝玉成为男朋友的态度。故“吐槽”指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语言效果比较活泼、有趣。(2)本义。“清奇”是网络流行词,在中文网络社区多指“奇葩”或者“难以理解”。语境义。这里指陈老师布置的这项作业是“奇葩”的,少见的,奇特不凡的。故“清奇”指奇特不凡。
1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我觉得,孩子们理性有余,但对生活的情调和趣味的追求并不多”这句话有两个点,“理性有余”,指的更多的是生活的具体的要求;“情调和趣味的追求并不多”,指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1)结合第四段“他抛下怀孕后的妻子不顾,遁入空门,体现叛逆吗?我读出的是不折不扣的渣男做派。非但渣,还没有一点阳刚之气”可知,这位女同学考虑的是责任、婚姻制度,没有考虑到人的精神追求,人的内心感受,看出理性有余,不太看重生活趣味、情调的追求。(2)结合第九段“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1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