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85  2021-06-1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5]
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能力提升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题(6分)
1、(2021•浙江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用石碾(zhǎn)碾麦子前,要先用簸(bò)箕将麦子过滤一下,滤去其中的草屑和砂石,碾玉米后要用簸箕将粉与糁分离开,这些工作除了簸箕任何家什都不能胜任。
B. 土墙的土是从园地里刨(páo)起的,园地的土在一茬茬的播种和收成中,就如收藏那些随机遗落的菜子和草根一样,收藏了一代代洒落在这里的祈(qí)盼目光。
C. 莺啼鸟啭(zhuàn)芳草绿,又是一年茶香时。趁着好时节,携亲带友去大自然吧,汲(jí)一瓢清冽的春水,煮一壶清幽的春茶,让一颗喧嚣躁动的心慢慢舒展开来……
D. 韶华流转,曾经的风华变成了班驳的回忆,我们也渐渐褪去懵(měnɡ)懂,成长为大人的模(mú)样,多想用一纸素笺记录那逝去的青葱岁月,祭奠曾经的纯真年华。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石碾”的“碾”应读niǎn;B.“菜子”应写作“菜籽”;D.“班驳”应写作“斑驳”。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准确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对字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多音字、易误读字、形近字、方言字等。记忆时要注意多音字的不同意义,据义定音;注意生活中常见又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音,做到准确识记;注意形近字的不同读音,可以据形定音。解题时,需要结合平时的积累逐个辨别,做到准确无误。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又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 ⑤④①⑥③② B. ①③⑤④⑥② C. ②③⑤④①⑥ D. ③④②⑥⑤①
【答案】 D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知核心词是“知行合一”。首先要提出“知行合一”的起源,即③中“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是对③的补充说明,故④在③后。②是对“知行”关系的阐述,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联系紧密,故②在④后。⑥强调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紧承②中“在王守仁看来”,故②⑥排在一起。⑤中“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是对“知行合一”概念的补充说明,①是对“知“行”统一必要性的认可,⑤和①将“知行合一”上升到中国古代哲学层面进行论述,且①是全段的总结,“知”“行”结合方为“善”,故⑤在①前。因此,最恰当的排序顺序是③④②⑥⑤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浏览完整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参考答案】A(3分)
【解析】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命题立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检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参考答案】B(3分)
【解析】从“贵戚恶之”看应是前一意思。
【命题立意】识记文学常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恢为人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了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劾查,乐恢却拒绝为他通关。
B.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特立。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任司空牟融府期间,第五伦代融,乐恢为避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疏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疏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暗示下,州县官吏胁迫其自杀。
【参考答案】C(3分)
【解析】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C“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
【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5分)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5分)
【参考答案】
(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采分点:“为”、“之”、省略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后来(他)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奔丧守孝。(采分点:“仕”,“坐”“莫”各1分,大意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他生性清廉正直特立,凡是操行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显贵也不与之交往。信阳侯阴就多次致礼请乐恢,乐恢从来不答复他。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展开余下试题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命,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他多次检举揭发,没有什么回避的,显贵的外戚们非常憎恨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忍心白吃饭而立在他人之朝廷上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大臣把持国政,常因势力大而作恶。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
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予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参考答案】D(3分)
【解析】D项“宠辱偕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参考答案】(6分)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 , ”两句表明他无论是否身在朝堂,都会把国家和百姓放在心上。
(2)他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强调,庄子说过“ , ”(《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屈原在《离骚》里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违背准则,把取悦权贵或他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 , ”。
【参考答案】(6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2021高一下•博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域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
“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 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展开余下试题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C.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D.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分)
(5)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1)C(2)B(3)A
(4)①引用论证,引用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②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③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分开。
(5)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②又写了“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21学年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