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42  2021-06-1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B卷提升篇练习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专题04第四单元(B卷提升篇)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此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家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说:“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浏览完整试题“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摘编自赵建永《道法自然的智慧》)
1.下列对文中所引名家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汤一介认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自然的和谐是基础,顺序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自我身心的和谐。
B.道家以“自然为宗”,其根本点是崇尚自然,冯友兰据此指出,道家学说可以一言以蔽之,叫做“复归自然”。
C.汤用彤考察以为“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本身;然,如此。自然,就是人本身自发的、天生如此的状态。
D.陈寅恪说,和道家有相同处,儒家也讲格物致知,讲人与物的关系,但竭尽思虑的,究其实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为辨明“道法自然”的本义,试图将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此突出道家有别于儒家的崇尚“自然”的根本特点。
B.第二段引用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语句,并对其解读,由是揭示出“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以及“道”具有的“自然无为”的特性。
C.第四段延续了人类应该顺应“天道”的讨论,将老庄并举,阐释人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而人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
D.第五段论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借陈寅恪的话,再一次论及儒道两家的差异性,回应了开篇,也使遵循自然之道的观点得到强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阐释“道法自然”的本义及其现代转化,这是正确传承“道法自然的智慧”的应有之义,至少能认识到“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
B.人们对于“自然”一词的界定是有变化的,“自然”的今义,发展而有了多层含义,或指客观规律,或指原生态的自然界,或指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有理由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由是可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否则谈不上天人和谐。
D.本质上,“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师法自然,使人道合乎天道,能够顺势而为,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
宋生贵
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多指向的,但是,笔者以为,其本质是明确的,那就是自由与和谐。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是世上善良人们共有的体验;自然而然,生趣盎然,则往往又是人们生存中滋生诗情画意的根本元素。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要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即所谓“充满劳绩”。所以,如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人类生存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而出的一个智能物种,本质上就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这二者之间,有过对立,有过混乱,有过和谐,有过平衡。顺应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生存,是人类的天性;改造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更好地生存,是人类的特性。总而言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总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从“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1],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
为此,我们特别标举“诗意”,及美学。人类是否可以“诗意”地生存于世,追问到底,则要看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与人以及人自己的身心之间,是否具有自由和谐的空间,以至是否能够建立起富有审美特质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环境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则又是形成“诗意”之质的重要前提或根源。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生成,事实上是从一个重要的角度与层面确证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存关系。把自然环境当作人类的异己的、对立的存在是无益的;而反过来,将自然环境视作纯粹外在于人的被支配对象,甚至以张扬“人的独立性”为由,而去无所顾忌地剥夺自然环境自在的生态机制,同样是不可取的。因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必然造成的共同结果都是人与环境之间失去和谐关系;同时,就人的生存境况而言,无论是受困于自然环境,还是以霸主的身份占有自然环境,都无法进入自由之境(特别是精神世界的自由)。与之相关,生存的危机与美感的失落往往会随之而来。可以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审美关系的确立,能够更内在地反映出人们在特定时空的生存态度、生存处境、生存状态及生存品质。譬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种浪漫的、宏阔的,同时也是富有诗意的情景,是在对于自然风物的描状之中传达出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感。若再深究一步,则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于蓝天白云与茫茫绿野间的牧人们那种自在而浪漫的生存状态——让自然“自在”,自然亦即向人而在,人们可以拥有自由而和谐的空间。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追求的诗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其理想境界是自由与和谐。
B.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些共有体验,往往源自自然而然、生趣盎然这些元素。
C.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也必须“诗意”地创造。


展开余下试题D.人们拥有自由而和谐的空间的前提是,让自然“自在”,自然亦即向人而在。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虽然存在着一种天缘的根本的关系,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二者的关系是有变化的。
B.自然界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由人类无限强大的对立面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
C.因为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所以自然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人类能否“诗意地栖息“关键在于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人自己的身心之间,是否具有自由和谐的空间。
6.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需要摒弃哪些错误的做法?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木之美
钱佳楠
刚来圣路易斯的时候,就被这里的树深深吸引。华盛顿大学毗邻广袤的森林公园,这里以橡树、枫树、杨树、杉树和核桃木居多,每一棵都昂扬挺拔,高耸入云。我直觉地联想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比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又比如罗丹的“青铜时代”,人们自信地舒展自己的身体,相信自我即美。很快,我意识到,比喻都被我本末倒置了,中文里以“玉树临风”形容男子之美,也就是说,古人先意识到树的潇洒秀美而后才以此譬喻俊美之人。
我虽然为树着迷,但并不懂得应当如何欣赏它们的美。我最喜欢在春日的正午出门,新叶已经长成,猛烈的阳光下,那些叶子在闪闪发光的同时,又青翠欲滴。微风袭来,它们颤抖着,发出窸窸窣窣的低吟。听得多了,我发现每棵树的“嗓音”都不一样,有的像老者缓行时手杖擦摩外套下摆的声音,有的则像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瞧,我仍然用人来给树当参照。
我渴望“听懂”无言的树,所以首先诉诸知识。闲暇时,我找来不少有关树和自然的书,渐渐了解年轮不仅暴露树龄,还揭晓哪一年是旱年,哪一年则雨水丰沛。我也逐渐知晓有些树也分雌雄,比如银杏。我还下载了一个应用软件,时不时“扫一扫”树叶,让手机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和属性——这些属性常常跟树的“用处”有关,哪些树会结出美味的果实,哪些树会开出漂亮的花朵,哪些则可以用来做上好的家具或建材。
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因为似乎都带着人类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就好像我们区分哪些动物是好的,哪些动物是坏的,标准不过是哪些长得可爱,哪些长得古怪,又或者哪些有益我们的农耕,哪些则糟蹋我们的作物。以这种心态面对自然,无怪乎人类活动不是自然的福音,而是祸端。
还有另一种聆听树木的方式,就是从树的身上找寻哲理和深意。美国中西部经常遭遇雷暴,我见过不少被闪电劈去半边,或被风削去一肢的树,但只要没被拦腰斩断或者连根拔起,它们依旧傲立。类似的情景曾经给身处政治风暴中的诗人牛汉带来鼓舞,他写下《半棵树》:“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逆境成了生命力量的明证,而非末日。南北战争前,北方政客对南方奴隶制的姑息和容忍,让亨利•戴维•梭罗对美国的现实和未来感到沮丧,最后他也是在树身上找到了希望:他看到的是种子所包含的无限未来,虽然眼前的树林被伐光了,但只要土壤里还有种子,等个十年二十年,又是郁郁葱葱;人类的文明也一样,只要正义的种子还在,眼前的黑暗终有过去的一天。
以前的人,心里有什么秘密,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个树洞,把秘密全说给它听,说完后,再用泥巴堵上,这样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知道。而今,时常在森林公园瞥见树洞的我时不时怀疑,这种从自然或者树身上寻找激励和慰藉的习惯难道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孔夫子很早不就说了吗: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德国作家黑塞在《悠游之歌》里也谈到他自己对树的喜爱,但他感叹的是树的美和他的存在毫不相干:树天生就有一种使命,那就是长高,长大,是实现,这种实现和周围有没有其他树或人在看他们都毫无关系。美国诗人惠特曼中年经历了严重的中风之后也有类似的感悟:人总是太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进而忽视了作为本质的存在,只有树,只有自然,它们呈现的样子就是“存在”本身,质朴且伟岸。
念中学的时候,席慕容的情诗《一棵开花的树》曾经风靡一时:“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那软糯的自怜暗合着青春时期为多情所苦的我们。而今回想,诗里的声音到底还是人的念想,远非树的心声,因为树并不在乎“你的走近”。或许,倘若树愿意花一时半刻反观人类,它们是要大笑的:人类是多么脆弱,多么可悲的生灵啊,他们还以为天下万物的显形,都是为了给他们送启示、递希望呢?
(选自2020年7月8日《文汇报•笔会》,略有删节)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认为,春日正午出门去欣赏树木之美最合适,既可见阳光下青翠闪亮的新叶,又可听微风中的低吟。
B.文章中“有的则像一群少女聚在一起欢笑”一句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树木在微风吹拂下的美妙声音。
C.文章列举了中外文人从自然或者树身上寻找激励和慰藉的事例,意在说明这些都是人类与树无关的一厢情愿。
D.文章属于哲思散文,一切记叙、描写都是为议论服务,在探究“树木之美”的过程中,也对人类的审美进行了反思。
8.“树木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6分)
9.作者为何说“这些知识反而让我迷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②蒣芋:即薯蓣,通称山药。


展开余下试题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C.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追和,指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冠,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文中的“先君”指已故的父亲。
D.子美,是杜甫的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本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14.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怀介甫
曾巩
江上信清华,月风亦萧洒。
故人在千里,樽酒难独把。
由来懒拙甚,岂免交游寡。
朱弦任尘埃,谁是知音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写景,空中之月,江上之风,月下之景,信手拈来,和谐而优美。
B.诗歌前四句写良辰美景之地、共享美景之心,由景及人,过渡非常自然。
C.诗歌第五句中“懒拙甚”的客观评价,导致了诗人鲜有人交的处境。
D.诗人结交常人少,而与故人的感情深,自然引出自己对此的感慨。
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写李密在祖母床前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英国《卫报》发表了物理学家霍金的看法:对于我来说,最值得担忧的问题是,现在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都要______________。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 )我们发展的技术摧毁了自己的家园,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地球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______________来保护它。霍金表示,逃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希望,人类待在地球上的日子已屈指可数。霍金还曾经警告称,地球上的生命因一场灾难而灭绝的风险正______________,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核战争、一种基因工程病毒或其他危险。“我认为,如果不能进入太空,人类将没有未来。”我们知道,自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人类已经有40多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有人说,这是因为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够,以目前的航天技术进行宇宙航行______________。确实,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发展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目前的空间技术也无法保证人类能在微重力的情况下长期生存。如果当下的人类想逃离地球,重现人类作为世界领袖的荣光就必须回顾我们的过去,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答案。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岌岌可危 同仇敌忾 一日千里 劳师动众
B.岌岌可危 勠力同心 与日俱增 劳民伤财
C.危在旦夕 勠力同心 一日千里 劳师动众
D.危在旦夕 同仇敌忾 与日俱增 劳民伤财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人类发展史上我们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
B.在人类发展史上我们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
C.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
D.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
20.下列对文中论证方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C.举例论证 因果论证 引用论证
D.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许多年来,很多人都以为砍掉了树再种上,(1)________,于是盲目地大面积植树造林,但是有时候这种举动很可能是正在用另外一种方式破坏生态圈。比如,台湾有一片被认为是最恐怖的森林林区,在那里听不到任何动物的声音。据说,那里原有的森林树种多样,(2)______,但是后来因为“造林”运动,(3)______,上了人工林。因为树种单一,很多动物不喜欢再在那里居住,于是整个生态圈就此崩塌。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5分)
中华环保世纪行2019年宣传活动6月11日在京启动。从1993年开始的中华环保世纪行主题宣传活动,是影响广泛、社会关注的“老品牌”,为推动我国环境与生态保护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年度宣传活动分三个阶段组织媒体记者分别赴长江沿线的省份进行深入的采访报道,并邀请牵头提出过相关议案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对采访活动给予指导并接受媒体采访。据了解,中华环保世纪行2019年宣传活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中宣部、生态环境部等10多个部门共同主办,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参加。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类衣食来源皆赖自然所赐。近代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开启了系统记录生物多样性、探求自然秩序的进程,博物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相继确立,人类也得以更好地认识自身。孟德尔从豌豆杂交中读出了遗传的奥秘,袁隆平从野生稻中研发出超级水稻,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里面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但自然乃是一切发现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选择”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