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 “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 “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损失。 D. “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 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 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 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 “提笔忘字”的更实际的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 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 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 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 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答案】1. A 2. B 3.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向国内外展示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目标: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确立了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的目标。 据统计,到2020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将全面完成。此次,中国第一次提出碳中和的中长期气候目标,以“脱碳”倒逼、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将用不到10年的时间碳排放达峰、不到30年的时间碳中和,这“两步走”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透露出“绿色低碳”将是“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碳排放达峰由“2030年左右”调整到“2030年前”,说明中国减排任务分解速度加快,相关行业和地区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努力达峰。中国2060年前若实现碳中和,将助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深度脱钩,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革。2050年左右,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0%左右,产业调整、资产重估必然是艰巨的挑战,同时也将诞生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率先发起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的行动倡导,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摘编自鞠立新《“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二: 与欧美各国相比,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付出更多努力。从排放总量来看,我国是目前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要实现碳中和,碳排放减量要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来看,欧美各国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我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排放达峰期,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统筹考虑约束碳排放和保持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之间的矛盾。从碳排放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计划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不到30年,明显短于欧美等国。 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在2035年后实现深度减排,需要提前做好低碳/脱碳新技术储备。应启动制定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和实施规划,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推进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加强技术研发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与各国低碳/脱碳技术的交流。 (摘编自黄晶《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亟需强化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11月13日) 材料三: 据英国广播公司( BBC)报道,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中国两个区域的新造树林吸收二氧化碳程度被低估了。这两个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东北部的黑龙江和吉林。这些省份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快速造林的格局,省级森林面积每年增加4万至44万公顷,所带来的减碳能力让专家们意想不到。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台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有报道说,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而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摘编自《BBC报道:中国植树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9日) 4. 下列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碳中和目标计划分两步走,即先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再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 B.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这对处于经济上升期的中国来说,是艰巨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会。 C. 尽管中国的新造树林有较强的减碳能力,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仍居世界首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D. 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意义重大,因为它必将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中国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随着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而发生巨大变化。 B.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密切,中国做出的碳排放承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 C. 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发展趋势看,中国要达到碳中和需要比欧美等国付出更多努力。 D. 中国绿化面积增长有目共睹,为世界越来越绿做出贡献,这得益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台的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 6. 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4. D 5. B
展开余下试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请允许我 B.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者 C.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走:跑,这里指逃跑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11.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 ①移其粟于河内 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 ①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因为他在灾年能够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C. 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王道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 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冻受饿的,做到了这些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2)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4. 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 颈联“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珍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15.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4. B 15. 示例:明亮月光,晶莹珍珠,鲛人眼泪,三者浑然一体,难以分辨,更显出作者心中之凄婉。日暖蓝田,只在春和景明时,远看丝丝青烟自玉上升起,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无奈,更加透彻。这一联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爱慕,渲染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烘托出哀怨感伤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却“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落木窸窣之状,“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夔州距故乡十分遥远和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 【答案】 ①.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②.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戏曲,许多优秀剧目讲述和展现的恰是我们民族可歌可泣的抗争和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每当外族入侵我锦绣河山、欲亡我民族之时,就会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力挽狂澜,做 ,带领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戏曲为他们“树碑立传”,如杨家将的故事仅京剧就有《状元媒》《四郎探母》《杨门女将》等。戏曲对于那些 与奸臣搏杀的忠臣的歌颂也是不遗余力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等就是这样的人物。人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在戏曲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我们浩瀚的戏曲剧目库里,之所以有这么多颂扬抗争的内容,( )。这些剧目,与民族品格相 ,弘扬抗争 ,是良好的教科书,让一代代中国人对先辈们的奋斗有了形象认知。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流击楫 自告奋勇 映射 主旋律 B. 中流砥柱 自告奋勇 映射 主阵地 C. 中流砥柱 挺身而出 映照 主旋律 D. 中流击楫 挺身而出 映照 主阵地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恰恰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拼搏奋斗史提供了丰富母题。 B. 其丰富母题恰恰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拼搏奋斗史提供的。 C. 恰恰因为其丰富母题能从中华民族的拼搏奋斗史中获得。 D. 恰恰是获得了中华民族拼搏奋斗史这一丰富母题。 19.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戏曲,许多优秀剧目讲述和展现了我们民族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和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 B. 戏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优秀剧目讲述和展现了我们民族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和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C. 戏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优秀剧目讲述和展现了我们民族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和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D. 戏曲是民族传统文化 精华,许多优秀剧目展现和讲述了我们民族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和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答案】17. C 18. A 19. 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酸是一种维生素,是蝶啶的衍生物。叶酸 ,还存在于肉制品和奶制品中,但因为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叶酸。 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 。因为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是孕妇怀孕初期叶酸不足造成的。另外,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指标参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关,HCY浓度高, ,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但叶酸的摄入是需要一定量的,研究表明,叶酸摄入过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如会导致一些与自闭症相关的神经组织的损伤,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