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25 2021-07-2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5]
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21.7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与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意象,我下的界定是“表意之象”。给“意象”下这么个界定,是为了突出其表意的功能,这“意”当是指诗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换句话说,作为诗歌的意象,必须内含诗人的情感体验;不能显示情感体验之“象”,就够不上称作“意象”。眼下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倾向,就是把意象等同于诗中表名物之词语,其实是不恰当的。诗中所用的词,有不少是表具体名物之词,如蓝天、白云等,它会在我们脑海里唤起某种想象的,但通常只能算表象,不是意象。举个简单例子。王维的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总共包含几个意象?我想大部分人会回答说,有四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确,这四个词语都能成“象”,但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呢?孤立开来看,大漠,指广阔无垠的沙漠,或可引发多种联想,但自身却没有确定的意向;孤烟,指一缕狼烟,也同样看不出诗人的感受。必须将“大漠”与“孤烟直”合成整幅图景:在一望无际的漠野间,直直地升腾起一股狼烟,方能将诗人行经边塞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空旷、荒凉、寂静、燥热无风乃至边塞示警的独特情味生动地传达出来,这才成为意象。同样道理,长河、落日单独看亦只是表象,必须连成画面——在奔腾不息地流向天际的大河上方,一轮浑圆的太阳正徐徐下沉,绚烂壮丽的景观效果始得以展现。总之,意象不单有象,且一定要表意,要能确切地传达诗人的独特体验,才能起到为抒情服务的作用。
(选自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材料二: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浏览完整试题
(选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三: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诗人不断地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了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就是情韵义。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而这种种丰富的情韵义,往往难以用训诂的方法予以解释,也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
“凭栏”“倚栏”,意思是依靠着栏杆,但是诗词中用“凭栏”“倚栏”,却有多种意味,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抑郁愁苦,或悲愤慷慨。如,李璟《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冯延巳《鹊踏枝》:“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姜夔《点绛唇》:“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些诗句中的“凭栏”都是和某种激动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诗歌语言的情韵是由诗人反复使用而逐渐附着上去的,这种情韵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原有的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意更加丰富饱满。
(选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情韵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界定意象是“表意之象”,这样就可以突出诗人的诗性生命体验。
B.表名物的词语,必须融入诗境并传达出独特的情味才能成为意象。
C.“木叶”能给人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就是源于“木”的暗示性。
D.诗歌词语情韵义是指本身原义以外的、诗化了的各种感情和韵味。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漠、孤烟能成为意象的条件是,在诗中有确定的意向,能表现诗人的感受。
B.由“木”暗示着落叶与颜色,可知古诗语言的暗示性可源于意象的外在形象。
C.诗歌语言的情韵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因而使诗的含意更丰富饱满。
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意义与情韵义,讲的都是意象的语境意,所依角度也一样。
3.下列各项“凭栏”的情韵义,与其例举诗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表示怀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B.表示吊古——“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C.抑郁愁苦——“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D.悲愤慷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4.如果给“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下一个定义,应该有哪些要点?(4分)
5.三则材料都在谈“古诗意象”问题,分别提出了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众人都体谅他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
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展开余下试题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地黄昏,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回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喝茶了,我们还有事呢。”……紫鹃收起燕窝,然后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地睡了。
(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人因黛玉一向娇弱有病,都体谅她,不苛责她,意在强调黛玉比众姊妹薄情。
B.一向孤傲的黛玉,竟然谈起她的衰微家世、孤苦谨慎,显示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C.选文通过宝钗的言行,表现了她的博识善言、说到做到,彰显了她的善解人意。
D.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黛玉淡化了对宝钗的猜忌,二人之间素积的隔阂得以消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用较少笔墨勾勒黛玉“嗽疾”的缘由和病情,这为宝钗前来探病、交谈做了铺垫。
B.宝钗劝黛玉不要作“司马牛之叹”,用典说事,显示《红楼梦》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
C.文中写秋天、秋雨虽着墨不多,却起到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或引发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D.选文情节主要由对话构织完成,委婉徐缓的对话中展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8.有人说,疾病的不幸能够擦亮人的眼睛,使人看清世间的冷酷。黛玉在得病、治病的过程中生发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9.多数读者认为薛宝钗圆滑隐忍、善解人意,请结合文本简析薛宝钗的话语从哪些方面打动了林黛玉,竟使林黛玉一时消除了猜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廷,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暨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亦安危所系,可不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者,其为患祸,不亦深乎?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见小人而仁者。”然则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今谓之善人矣,复虑其有不信,何异夫立直木而疑其影之不直乎?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旧唐书•魏征传》)
【注】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B.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C.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D.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上级对下级发出指示,如“令而不从”;或者指古代官名,如“令尹”之令。
B.王道,本指让百姓有恒产、受教化、知孝悌的统治之道,文中是执行王道的意思。
C.君子,原指位高的人,后通常指德行修养高的人,儒家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D.刑罚,刑是用刑,如肉刑、死刑,罚指以钱赎罪。“刑于寡妻”之“刑”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大纲,德礼是国家之本,诚信是君子之本,诚信立则臣无二心,德礼形成则远人归顺。
B.孔子认为一国之君要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便会以忠侍奉国君;反之,如果百姓不信任国君,那么国家就无法存立。
C.国君要正确对待君子与小人,一方面,君子和小人貌同而心异,不好区别;另一方面,小人爱做不义之事,易害他人。
D.魏征奉劝君主要远离小人,因为小人内心藏奸,善于迎合奉承,不讲仁义;要任用善人,信任他们,不能敬而远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4分)
(2) 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4分)
14.古代士人寻求济世安民之道往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中魏征是针对怎样的现实而生发议论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登巴陵望洞庭
李 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58岁的李白在流放途中获赦,遂东下,过洞庭。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徂年,指流年,光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天的清晨,诗人登上巴陵,极目远眺,尽览周围景色;近观湖面,天光秋色倒映湖中。
B.“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与“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静动结合,富有层次感。
C.诗中写秋色时,先总写秋色苍然、际海明丽, 再分写青山、绿水、船帆、飞鸟、清风等。
D.写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是为了用哀婉凄切的歌声,从正面烘托诗人的心情。
16.通观全诗,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
展开余下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家好!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古代诗词演诵》的舞台上,重温那些展现洞庭湖气韵的篇章,一同感受洞庭文化的深厚意蕴。“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这是李白看到的壮阔与澄碧;十年后,杜甫站在岳阳楼上,吟诵出它的恢宏气象——“ Δ , Δ ”;近四百年后,因谗言而被罢官的张孝祥,在乾道二年途径洞庭湖时,则写出了壮阔之中的静雅——“ Δ ,着我扁舟一叶。 Δ , Δ , Δ 。”诸多诗人歌咏洞庭湖,抒写爱憎悲欢。千百年来,虽湖水有盈有枯,但其文化的波涛一直荡漾至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戏剧不容半点枝蔓,结构上要( )、斗拱相抱。虽然也有倒叙插叙、人间天上、阴阳两界的自由流动,但因舞台演出“一次过”的不可重读性,故事必须讲得经典、简洁、( )。契诃夫说过一句关于编剧技巧的精彩语:第一幕枪挂在墙上,第三幕必须放响,否则就没有悬挂这个道具的必要。这里讲的就是戏剧结构的简洁性、紧密性。而小说可以( ),信步闲庭,第一章墙上挂枪,到最后一章仍不放响也是常事,因为那是大量的描写中的一点而已。可戏剧终归不是小说,小说也终归不是戏剧,它们是两个道上跑的火车,唯有穿越人性山洞前的凄厉长鸣,以及穿过山洞后的狂放呼啸, △ 。尽管这种呐喊有时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但其本质都是对人性深度的( )。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尾呼应 环环相扣 横生枝节 洞穿
B.首尾相连 丝丝入扣 旁逸斜出 洞穿
C.首尾呼应 环环相扣 旁逸斜出 洞悉
D.首尾相连 丝丝入扣 横生枝节 洞悉
19.下列填入文本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种同步声响才是它们永远都不可或缺的,直逼灵魂
B.这种不可或缺的同步声响才永远直逼它们的灵魂
C.才是它们不可或缺的直逼灵魂的永远的同步声响
D.才是它们永远都不可或缺的、直逼灵魂的同步声响
20.下面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请从中找出任意一种修辞手法,并作简要分析。(4分)
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让忠诚的热血为疆场燃烧;
不负韶华,让奖牌的光辉为国旗添彩;
不负韶华,让绿色的生命为扶贫助力;
不负韶华,让祖国的美好住进孩子的心田;
不负韶华,让传承的记忆铸就伟大的国家。
不负韶华,我们都是追梦人!
21.比较下面的话剧选段与戏曲唱段,请简析其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分)
曹禺话剧《雷雨》片断: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根据原著改编的评剧《雷雨》中的唱段:
这家具一件件南北辗转,亲手搬亲自摆一如从前。
留梅厅三字匾为你题签,挂门楣似见你形影流连。
这玉照记下你当年娇艳,置案头常抚摸盼你回还。
世间有铁石人无情无念,周朴园绝非是负心儿男。
22.阅读下面的微小说《香皂,放哪儿了》,比较两种结尾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父亲去世后的第四天,姐姐在台阶上洗脸,找不到香皂,问了一句:“爸,香皂放哪儿了?”没人应答,我装作没听见,眼泪夺眶而出 / 姐也怔在那里。”
(1)眼泪夺眶而出: Δ
(2)姐也怔在那里: 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截至6月19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0.1亿剂次。政府和相关企业采取积极态度,督促居民和企业员工免费接种疫苗。有些地方政府还提供购物券或鸡蛋,鼓励人们接种。
据媒体报道,在湖南常德,7岁的小千自幼监护缺失,唯一照顾他的外婆生病后,上下学就成了小千的难题。于是救助中心联合公交公司,在小千家门口设了临时停靠站,以保护他上下学。当地公交公司说,这是53年来首次为一个人设一个站点,可以说,算得上一次打破规则的“例外”。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你读了上面的新闻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见闻及感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A(“就可以……”,不当。界定意象是“表意之象”,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的诗性生命体验,但不一定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2.D(从文中看,暗示性意义是从来源上说的, 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暗示性意义也基本一样;情韵义是从使用过程来说的,但语境不同,情韵义也有差别)
3.D(原文中的例句,并非直接按前后对应上文的情韵义。A.“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抑郁愁苦。B.“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表示怀远。C.“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表示吊古。D.“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悲愤慷慨)
4.①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相交织;②含意丰富多彩,一言难尽;③富于感染性、启发性;④言辞不留迹象。(4分,每点1分)
5.①在具体的诗句中,能显示诗人的情感体验的表象词语才能成为意象;②诗歌意象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从而含有丰富多彩的韵味,具有了暗示性;③经过诗人不断地提炼、加工和创造,使意象既保留原义,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具有了情韵义。(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A(“意在强调黛玉比众姊妹薄情”不当,原文意在既交代黛玉的个性突出,也说明众姊妹温和宽厚,为下文众姊妹中的宝钗前来探望做下铺垫)
7.B(“生动活泼”错,应为含蓄典雅)
8.①黛玉在观察贾府各种人生病时主仆们的不同态度,清楚地看到贾府人媚上欺下、鄙视贫弱的势利;②作为病人,黛玉无依无靠,敏锐地感受到寄人篱下的孤苦,对世间人情冷暖有切身体会。(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为对方的健康着想,劝其多用食补可能更利于消除嗽疾。②为对方难处着想,她知林黛玉处燕窝难弄时,遂答应给她送燕窝来。③为对方处境着想,当林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就极低调地说和黛玉一样,同病相怜。④为对方心情着想,体贴入微,她知黛玉不喜欢别人唠叨,便及时离去。(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
上一篇: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黄岛区、平度区、城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济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