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02  2021-07-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2]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ー检测语文试题(B卷)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20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B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如今,诗歌公众号已经成为不少人晚间精神生活的一个私密角落。“为你读诗”与“读首诗再睡觉”可谓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的简介是:“为你读诗,给灵魂片刻自由。每晚10点,从这里开始我们的诗意生活。”后者是:“订阅我不一定能除皱,但一定可以防衰老。每晩10点,为你读首诗。
②这些诗歌公众号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两大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与私人时间的约定。于是既保证了“意义”这一功利主义的必然追求,又承诺了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此二者显然构成悖论,但是在诗歌公众号中得到了统一。
③在追寻、阐释、实践这种高级意义的过程中,诗歌公众号推崇的“诗意”美学风格逐渐成形。理想、自我、情感成为诗歌公众号挚爱的主题。它们选择的诗歌,倾向于凸显浪漫主义风格,将诗意和自然意象密切联系,草木、花朵、星光……这些词汇频繁闪现,编织出一个消费主义时代的田园之梦。在公众号主播优美的朗诵声线中,虚拟性的诗意空间被建立起来。诗歌公众号决心要“反抗焦虑”,试图给出一种温柔平滑的夜之抚慰。人们借助对诗歌商品的消费,将美与生活建立了切实联系,达到自我愉悦。
④有批评者认为诗歌公众号对诗歌发展的多元生态是不利的。但欲使大树开枝散叶,首先需使其成活;同理,想让诗歌有一个多元发展的生态,首先需打破诗歌圈固化的僵局。诗歌公众号的流行,也可以视为诗歌不死的一个标志,看上去日益小众化、圈子化的现代诗歌,在新媒体全面介入后,成为了流行之物,被广大受众消遣。在诗歌公众号培养一批诗歌爱好者之后他们必将分流分享,成为专业读者甚至创作者,促进多元诗歌生态的形成。
⑤流行之物总带有一定的导向性,诗歌公众号在选择诗歌时,既要保持诗歌的审美品位,又要兼顾大众的阅读期待,同时还要将诗歌包装为文化产品。这种打造方式是否会拉低大众的审美?不可忽视的是,充分包装在降低读诗难度的同时,确实也限制了对诗歌更为自主的理解。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诗歌作品大同小异,变成了浅显的“金句”。但幸好大众审美并不是被动的,它是一个会自省、会生长的有机体。如果心灵鸡汤风格的抒情诗过分泛滥,消费者也会审美疲劳弃之而去。
⑥诗歌公众号会不会割裂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以近期引发热议的“新疆棉花事件”为例。一些国外服装品牌发表了不再使用新疆棉花的声明,“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发布以“新疆:一场邂逅,就足够美丽”为题的特别推送,呈现诗人和作家笔下的大美新疆。这些推送以文艺的方式有效回应了现实。
(摘编自何瑛《晚上10点的微信读诗,为什么吸引人?》)
材料二:
①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
②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


浏览完整试题③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
④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寻,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传播的质量。
(摘编自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公众号在功能上统一了构成悖论的功利主义追求和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
B. 诗歌公众号为人们编织出一个田园梦想,这与其只选择浪漫主义诗歌作为内容有关。
C. 阿多诺认为“本真”文化商业化,虽让文化门槛变低,却不利于“本真”文化的提升。
D. 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公众号推崇的美学风格、主题,选择的诗歌类型,都是其试图“反抗焦虑”、给予现代人温柔抚慰的尝试。
B. 从眼前看,诗歌公众号是用流行的方式培养诗歌爱好者;从长远看,它们也是在培养隐藏的专业读者和创作者。
C. 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
D. 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依受众喜好而定,这显示了它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3. 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诗歌传播商业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诗歌公众号推送了《在这里,诗意地享受美食》一文,用优美的语言推广介绍了北京的四家餐厅。
B. 苏东坡是一位“快乐的天才”,某诗歌公众号以他为主角,策划了一期“半在尘世半为仙”的内容。
C. 余秀华走红后,某诗歌公众号推出了12期的诗歌系列《遇见》,将余秀华、梅婷、春妮集合到一起。
D. 某诗歌公众号将往期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集,把它们放在公众号底部的“诗意生活”栏目,进行展示。
4. 材料一中的第④段和第⑥段分别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 概括材料一针对材料二说法的正面观点。
材料一 材料二
① 诗歌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
② 诗歌变得娱乐化
③ 诗歌陷入庸俗化陷阱
【答案】1. B 2. C 3. A
4. ①比喻论证,用“树木生长”论证诗歌要打破固化的僵局;形象易懂,浅显透彻。②举例论证,列举了“新疆棉花”的例子;通过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说服力。
5. ①人们借助诗歌公众号,将美与生活建立联系,达到愉悦,获得“诗意”。②将诗歌视为流行物进行消费,能够打破诗歌固化的圈子,促进它的传播。③大众不会被动接受同质、庸俗的诗歌内容,会进行自主选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1966年一个寒夜,博尔赫斯站在轮船甲板上,往海中丢了一枚硬币。
1985年,一位澳洲富商被一首《致一枚硬币》的诗猝然击中。
1997年,在十余年成功的商业生涯后,这位商人成了博尔赫斯的头号崇拜者。同年春天他资助了一场史上最荒诞的壮举。他要找到博尔赫斯扔进海里的那枚硬币。他买下一艘当时最先进的潜艇,聘请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察专家。富商向他们承诺,将为他们的海底考察提供长久的资助,要求仅是他们在科研工作之余,顺便找寻一下那枚硬币的踪迹。陈队长问他:“如果一直都找不到呢?”“那我就一直资助下去。”
富商明白找到的希望微乎其微,但他认为找寻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向博尔赫斯致敬,像一种朝圣。
1999年底,潜艇失去联系。次年,富商病逝。他的孙女在翻看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些录影带。其中有一段不可思议的影像:
潜艇于1998年11月驶入一座由珊瑚构建的迷宫。队员们误估了两座珊瑚礁之间的距离,导致潜艇被卡住。六小时后,镜头拍到远方驶来一艘蓝色潜艇,向潜艇发射了两枚鱼雷。鱼雷精准地击碎了珊瑚礁,艇身得以松动。那艘潜艇则像幽灵般消失在深海,此后的航行中再未和它相遇过。
我国知名印象派画家、象征主义诗人陈透纳去世后公开的手稿中,有一篇他追忆早年生活的散文,也许能为这一神秘事件提供另一种解释:
国庆时回了趟老家。晚饭时母亲说起,上礼拜沈医生过世了,以前给你看过病的,你还记得吧。我含着筷子嗯了一声。中学那几年,我像着了魔一样沉浸在病态的妄想里。
更小一些,他们还夸我想象力丰富。初中后我的幻想越发繁茂地滋长起来。我的脑袋像伸出了万千条藤蔓,遇到什么就缠上去,缠得密密实实的,还要在上面旋转着开出一朵花。爸妈常常叹气,我倒觉得没什么。我能在莲蓬里睡觉,到云端游泳,在黑板上行走,追踪墨水瓶里的蓝鲸。
有一晚睡前,我想象自己在莫奈的睡莲间遨游,清晨醒来后,枕边还有淡淡幽香。由此我推测,只要将幻想营造得足够细致,就有可能和现实世界交融。
于是,我发明出了最让我着迷的一个游戏:我造了一艘潜水艇。
我爷爷是个海洋学家。我七岁那年,他受邀参加了一次海洋考察,再也没有回来。我时常思念我爷爷。初三上学期,我决定开始经营一次海底的幻想。我在课堂笔记的背面设计出了艘潜水艇。艇身为蓝色。我的房间就是驾驶室。我是船长。


展开余下试题每天夜里,我坐到书桌前,桌面就变成控制台,我果决地说:出发!潜艇就在夜色般的海水中平稳地行驶起来。
这一路我经历了很多冒险。被巨型章鱼追击过,一整夜都在高速行驶。在珊瑚的丛林里穿行,那里像一座华美的神殿。遇到一艘潜艇卡在那里,出手救了它。
高二的一天夜里,我下了晚自修,兴奋地小跑回家,今晚要去马里亚纳海沟探险了。进门,发现爸妈都坐在客厅里,茶几上放着我的笔记本,每一页都画着潜水艇。那晚他们对我谈了很多,倾诉了他们这些年的忧虑。正常一点,他们对我的要求仅限于此。
第二天,我试图专心听讲,发现已无法做到。我脑中伸出万千藤蔓,每一条藤蔓又伸出无数分叉,漫天枝叶在教室中无声地蔓延,直到把所有人都淹没。
第三天晚上,我想好了对策,我让所有的想象力都集中到脑部。它们是一些淡蓝色的光点,像萤火虫的尾焰。它们汇聚成一大淡蓝色的光芒,从我头上飘升起来,渐渐脱离了我。这就是我的对策:我想象我的想象力脱离了我,于是它真的就脱离了我。那团蓝光向窗外飘去。
次日,我再也不会抓住一个东西就开始浮想联翩。听课时,对身边一切都能视而不见,这种适度的麻木真是令人舒适。
后来,我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进了一家广告公司,结了婚。我的脑中再也不会伸出藤蔓,成了一个普通的脑袋了。
——如文中所提,上文作于陈透纳三十岁时,晚年,他在回忆录《余烬》中说:
“……五十岁后,很多人说我江郎才尽。其实不是的。我的才华早在十六岁那年就离我而去,飞出天外了。我中年开始作画,不过是想描绘记忆中那些画面。直到有一天,我把以前的梦境都画完了,就不再画了。我一度拥有过才华,但这才华太过强盛,我没办法用它来成就现实中任何一种事业。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
陈透纳遗书的最后一段,他写道:“我反复画过一张画。深蓝色的背景中央,有一片更深的蓝。人们猜想其中的隐喻。其实没有任何含义,那是一艘潜水艇。我的潜水艇。它行驶在永恒的夜晩。它将永远,永远地悬停在我深蓝色的梦中。”
公元2166年一个夏天的傍晚,有个孩子在沙滩上玩耍。海浪冲上来一小片金属疙瘩,锈蚀得厉害。小孩捡起来看了看,一扬手,又扔回海里去了。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商明明知道寻找硬币的举动非常荒诞,希望也很渺茫,却依然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体现了他对博尔赫斯的狂热崇拜。
B. 陈透纳的父母对他的态度由欣赏发展到忧虑,让我们看到了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耽于幻想而要通过努力学习达到功成名就的愿望。
C. 选择博尔赫斯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是作者特意的设计考虑,选择他作为故事的背景既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感,又渲染了故事的魔幻性。
D. 小说细节刻画到位,例如“1985年”“1997年”等现实时间,以及“录影带”目击到“蓝色潜水艇”等内容,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7. 文中画线部分在语言上的特色,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词讲究。如“永远”一词的反复使用,强调了“我”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想象力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B. 句式独特。作者故意多用句号作结,多个独立的句子构成一个句群,读来有诗歌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C. 语气惘然。语句透着淡淡的哀伤,很好地表达了“再也无法享受幻想所带来的盛大欢乐”的怅惘情感。
D. 语言质朴。作者运用简单、质朴和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夜晚的潜水艇”,使之具体可感,富有画面感。
8. 简析文中“富商”和“陈透纳”的主要形象特征。
富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透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嵌套叙事”是在一个故事中插入另一个故事的叙事策略,两个故事互文互补,叙事视角富有变化,主题既对立又映照。结合文章,分析本文的“嵌套叙事”。
【答案】6. B 7. D
8. ①. 有梦想,执着追求。
②. 想象力丰富,沉迷于幻想的世界;向现实妥协。

9. ①两个故事独立又互补。在富商的故事中插入陈透纳的故事,又通过“爷爷”“蓝色潜水艇”等要素将两个独立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互为解说。②人称、视角转换,扩展了叙事空间。文章由“富商”故事的视角转变为“我”的视角,宕开一笔,使叙事富有变化。③两个故事丰富了主题。“富商”对梦想的至死坚持和“我”对才华的无奈放弃,构成对比。“我”拥有后又失去才华和“小孩”捡到硬币又扔掉硬币构成映照。升华了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闻史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来纤离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吗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②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③今迳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树然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B.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C.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D.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指“合纵”,与“连横”相对应,是指战国六国联合抵抗秦国的联盟战略。
B. “丹青”,本指丹砂青雘,因不易褪色,常为史家所用,后成为书法艺术的代称。
C. “瓮”“缶”,皆为小口大腹 器皿,常用以盛酒浆,秦人宴饮时击之以和歌。
D. “宾客”,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宾客”,“客”指寄居之人,“宾”指所敬之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将秦王发布逐客令说成是“吏议”,能够避免触怒秦王。又历数四个秦国先君起用客卿的例子,说明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之大。
B. 李斯先反面论述各类珍宝并非来自秦国却受秦王喜爱,再正面论述没有这些珍宝,秦王的生活质量将大受影响,劝谏秦王不要重“物”轻“人”。
C. 李斯以“太山”“河海”设喻,排比铺陈,道明“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并揭示出“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是不拒绝广大民众。
D. 司马迁的看法与“俗议”不同。他认为李斯出身平民,后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位列公,但最后却受五刑而死,是其咎由自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②③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4. 选文划横线的①句在总结客卿对秦国的贡献时,通过哪些句式或语气变化来步步蓄势?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
(2)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14. 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突出客卿有功无过而被逐的无辜;肯定客卿功劳,反问秦王逐客的理由,再假设四君不纳客的后果,步步推进,层层深化,从而为得出结论蓄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三五七言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思相见知何日?”是设问也是反问,既有日日相思之苦,又有不能见不如不见之怨。
B. 在这首诗歌中“难为情”并非“不好意思”之意,而是相当于“情何以堪”。
C. “长相思”与“短相思”、“长相忆”与“无穷极”两两对应,抒发了对远人浓烈的相思之情。
D. 此诗从题材看可以是“羁旅思乡”,也可以是“闺怨”,因为抒情主人公可以是“游子”,也可以是“思妇”。
16. 该诗打破了一般唐诗齐言的特点,有人认为有民歌之风。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理由。
【答案】15. A 16. ①运用民歌起兴手法。以“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秋季典型意象起兴, 自然引发“秋思(相思)”之情。 ②自问自答,采用朴素 口头语言,如“知何日”“此时此夜”,生活气息浓 郁。③具有楚辞民歌的特色,如语气词“兮”的巧妙运用。 ④三言,五言,七言的句式形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有民谣特色。 ⑤抒情直白而自然,“相思”一词在全诗反复出现,回环复沓,强烈抒发了相思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男女约会时,女子故意躲藏令男子独自徘徊的活泼画面。
(2)苏洵在《六国论》里总结六国败亡教训,警告统治者“______________”,又借古讽今,劝诫当朝统治者,莫要以大宋天下“______________”。
(3)青春正好,但是封建时代的女子不被允许自由地表达爱情,所以当林黛玉听到汤显祖《牡丹亭》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就被击中心事,引发深深的共鸣。
【答案】 ①. 爱而不见 ②. 搔首踟蹰 ③.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⑥.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没有用,尽管有无数人曾经试图去描述它的好处。莫言说,“文学让人心中有爱。叶圣陶说,“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但坦率地讲,也许文学只是一种纯粹的享受。
文学为生活打开了一个逃离的出口,你可以跳进一个故事里,不费力气和代价地开始一场历险,文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儿了。生活还是那个生活,你却有可能成为不一样的你。谈及爱,你会想到___________;谈及美,你会想到___________;谈及真,你会想到___________;谈及善,你会想到___________。虽然文学没有用,但它让你回归甚至感受到生活本身的意义——享受。
又或许,文学可以成为我们经常熟视无睹的可靠导师。当我们遇到困惑时,文学用一种静默的力量给你回答。文学作品里,有你没走过的路,没经历过的事,没悟透的道理。在人生的某一瞬间,它们会成为一道光,照亮你的前路。
18.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 B. 趋向 C. 熟视无睹 D. 静默
19.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③“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④“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A. ②④③①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①③ D. ④②③①
20. 下列诗句与“红杏枝头春意闹”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C.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D.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B 20. B
21. 文学虽然没有用,但它让你感受甚至回归到生活本身的意义——享受。
22. 阅读下列有关大观园景物 题诗,完成两小题。
有凤来仪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蝉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薛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