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5  2021-08-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5]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浏览完整试题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人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棋王
阿城
①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我出去统计了,连冠军在内,对手共是十个人,长脚说“十不吉利的,九个人好了。”于是就九个人。冠军总不见来,有人来报,既是下盲棋,冠军只在家里,命人传棋。九个人就关在场里。墙外一副明棋不够用,于是有人拿来八张整开白纸,很快地画了格儿。又有人用硬纸剪了百十个方棋子儿,用红黑颜色写了,背后粘上细绳,挂在棋格儿的钉子上,风一吹,轻轻地晃成一片,街上人也嚷成一片。
②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③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我不禁笑起来,过去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王一生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一有动静,一起跑。”我说:“不会。只要你赢了,什么都好办。怎么样?有把握吗?九个人哪!头三名都在这里!”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说:“参加过比赛的棋路我都看了,就不知道其他六个人会不会冒出冤家。”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我离开后,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④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⑤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展开余下试题⑥太阳终于落下去,立即爽快了。人们仍在看着,但议论起来。里边儿传出一句王一生的棋步,外面的人就嚷动一下。
⑦我又进去,看见长脚很高兴的样子,心里就松开一些,问,“怎么样?我不懂棋。”长脚抹一抹头发,说:“蛮好,蛮好。这种阵式,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你想想看,九个人与他一个人,九局连环!车轮大战!”这时有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鞠躬,说:“甘拜下风。”就捏着手出去了。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的位置一眼。
⑧王一生的姿势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喉节许久才动一下。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⑨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红子儿半天不动,大家不耐烦了,嗡嗡地响成一片。忽然人群乱起来,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出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众人纷纷传着,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是这个山区的一个世家后人。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⑩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
⑪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很足,十分洪亮,在屋里荡来荡去。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命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⑫王一生挣了一下,起不来。我和长脚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他的腿仍是坐着的样子,直不了,半空悬着。大家都拥过来,长脚用大手在王一生身上,脸上,脖子上缓缓地用力揉。半晌,王一生的身子软下来,靠在我们手上,喉咙嘶嘶地响着,慢慢把嘴张开,又合上,再张开,“啊啊”着。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
(本文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纹丝儿不动”“铁铸一个细树桩”刻画了王一生专注忘我、人棋合一的形象,颇得庄子笔下人物“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神韵。
B.在第⑪段中,冠军老者概括了王一生的棋道特点并赞扬他传承了中华棋道,此段比上一段关于王一生的形象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C.在第⑫段中,王一生“挣了一下,起不来”,这种状态是因之前下棋精神过度集中,脑力和体力消耗太大所致,表明王一生对棋局的身心投人已远超常人想象。
D.在以一敌九的车轮大战中,王一生身处逆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而当对手求和,他一句“和了吧”,不居功,不执着,表现出道禅文化的精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⑧段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回报了棋步”重复两次,但同中有异,后一次比前一次缓慢得多;王一生喝水的动作亦重复两次,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B.本文擅长画眼睛,“眼睛虚望着”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安,“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既有王一生对“我”的感激,也有他挑战对手的艰难与执着。
C.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串联情节,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又能够营造出一种距离感和神秘感。
D.本文语言通俗质朴,对话均使用日常口语。写人多用白描,如“他把嘴定在碗边儿”“他竖起手掌止住我”等,惜墨如金而又细致入微,别具韵味。
8.第⑤段是写“我”观棋的心理感受,请分析该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9.小说为塑造王一生这个主人公,运用了多处衬托手法,请结合全文简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开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体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曰:“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
B.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
C.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
D.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始建于秦汉。上苑亦是汉武帝射猎游乐之地。
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基本科目之一。
C.关内,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地区的通称,与“关外”相对。
D.赠,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在任雍州长史时,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多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宦官借采买怪竹之机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恃势弄权,皇帝得知此事,抚慰他并下令将竹投入江中。
C.苏良嗣任人唯贤,气量宽宏。苏良嗣非常赏识韦安石,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苏良嗣曾因连襟而遭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来表达歉意,而他却毫无愠色。
D.苏良嗣擅改寺名,时人憾之,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督为纪念兄长所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当时的人们遗憾他学问不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
(2)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
14.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简单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作柳州刺史。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橘之品行。柳宗元在本诗中将柑与橘看作同一物。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据晋习凿齿《襄阳记》记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作宅,种柑橘千株,他临死时叮嘱儿子说待柑树长成则可赖之维持生计,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叙事语开篇,自然流畅,第二句中,诗人使用“新”“遍”两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字,却分别写出了柑叶的嫩绿和繁盛,颇具匠心。
B.颔联先借屈原爱橘的典故表明自己和屈原对橘树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又借李衡的典故直言自己虽为生计所困也不会对柑树存功利之心。
C.颈联想象奇特,用“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开香四溢一笔写出,又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将上文“怜”的内容具体化。
D.全诗名为记事篇,实为抒怀作。诗中种柑树、赞柑树并设想待其开花结果自己即可品尝等一系列描写,其实都是在抒发内心委婉曲折的情感。
16.古人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试着分析一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曹刿论战》中,在齐军溃散时,庄公欲冒进,曹加以制止,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才说可以追击了,这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曹刿的沉着谨慎。
(3)曹操《观沧海》中写海水汹涌澎湃、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之所以蚊子在飞行过程中能避开障碍物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蚊子是利用翅膀、触角和气流的组合来进行导航的。在飞行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这些气流模式就会改变形状,并立刻被蚊子触角基部的一个感受器阵列检测到。这使蚊子能够利用被研究人员称作“空气动力学成像”的技术建立起周围环境的图像,_____________出地面和其他障碍物的位置,从而_____________地避开障碍物。
蚊子这种超强的飞行能力真是_____________,研究人员据此开发出了能躲避碰撞的感知系统,并在四旋翼飞机上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该四旋翼机可以在足够的距离内探测到地面或墙壁表面,几乎不需要进行数据处理,这就意味着:( ),也不会撞到墙壁等障碍物。这项技术的突破以及与无人机的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_____________无人机飞行的应用现状。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之所以蚊子在飞行过程中能避开障碍物,主要因为它是利用翅膀、触角和气流的组合来进行导航。
B.蚊子之所以在飞行过程中能避开障碍物的原因,它主要是利用翅膀、触角和气流的组合来进行导航。
C.蚊子之所以在飞行过程中能避开障碍物,主要因为它是利用翅膀、触角和气流的组合来进行导航。
D.之所以蚊子在飞行过程中能避开障碍物的原因,它主要是利用翅膀、触角和气流的组合来进行导航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映射 驾轻就熟 无与伦比 改进
B.投射 轻而易举 叹为观止 改进
C.投射 驾轻就熟 叹为观止 改善
D.映射 轻而易举 无与伦比 改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未来无人飞行器要基于这套感知系统来开发,它将如蚊子般在飞行过程中不会存在盲区
B.未来基于这套感知系统所开发的无人飞行器,将如蚊子般会在飞行过程中避免盲区
C.未来开发的无人飞行器将如蚊子般在飞行过程中不会存在盲区,是得益于这套感知系统
D.未来基于这套感知系统所开发的无人飞行器,将如蚊子般在飞行过程中不会存在盲区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剧增导致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显然,① ,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② ,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③ ,如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21.请在上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请使用一个包含连词的转折复句概括上文中第二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图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其实,这样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D
2.C
3.D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