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08  2021-08-2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8]
《登高》基础检测
第8课 登高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2.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C
2.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3.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解析】
1.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分析错误,颈联“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故C错。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本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首联出句和对句分别写了三个意象,构成了衣服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阔的画面。《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风急”点出了三峡风大的特点,“天高”写出了秋天天高云淡的特点,“猿啸”是凄厉的,所以其声甚哀;“渚清沙白”是一幅惨淡凄凉的画面,“鸟飞回”飞鸟徘徊盘旋。


浏览完整试题颔联,“落木”加以“无边”“萧萧”写出秋风扫落叶的情景,化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典故,表现自己年老不能被君王重用的悲情;“长江”加以“不尽”“滚滚”表现时间如流水班逝去,年华易逝,青春不再。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人评价此联有“八重悲”:“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罗大经《鹤林玉露》)
尾联,“艰难苦恨”,写时局之艰难;“繁霜鬓”,写自身之年老;“潦倒新停浊酒杯”写年老多病,不得不停下饮酒,想借酒浇愁而不得,又是一悲。

【名师点睛】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点睛】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点睛】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点睛】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4.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点睛】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5.“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
【点睛】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
6.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睛】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7.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点睛】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2.《登高》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这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是立足于整体的远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给人以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会使诗人超越时间的限刺,联想到历代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从而联想到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2.①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停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②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依的悲伤之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道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③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这首诗前半部分写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后半部分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紧扣秋之特色,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和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本联写秋天肃杀、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这两句诗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沉郁顿挫,含蓄深沉。表现在内容上,本诗主要内容是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白沙飞鸟、落木长江,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诗歌内容饱含顿挫之感。表现在意境上,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写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出苍凉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运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大支,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表现在情感上,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愁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穷愁潦倒,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表现在内容与音调上,内容上四联起承转合皆妙:首联写出登高所见,紧扣题目;颔联承接首联继写秋景秋色,秋味深厚;颈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牵系情思;尾联写眼下之境,概括愁思的起因。音调上符合七言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全诗先用苍凉的色调描绘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萧瑟图画,以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和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是千百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接着又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露出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触景生情,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颈联情景交融,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主题表达得既深且广更见构思的精巧。尾联分承五、六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4.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3.B
4.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误,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则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小至①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残,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时所写,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
B.第三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显示出节气的变化。
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
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富有生活情趣。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8.C
9.①冬至这一节气的到来和眼前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诗人内心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想到故乡和异乡的景物没有什么不同,诗人举酒尽兴,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享受生活的情怀。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展开余下试题本题C项,“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赏析有误,“小至”说明诗句描述的是冬日景象,颈联中的“待”“将”“欲”都说明是即将进入春天,但春天还没有到来。颈联描写的是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故选C。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清楚诗句中哪些写景,哪些写事,哪些写情;其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虽问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但仍要结合全诗来理解。律诗的结尾一般直接表明诗人的思想情感,但也是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行。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这一时令,叙事、写景、抒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首联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颔联承接首联第一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用来测时令变化的律管已飞出了浮灰,预示着新的节气到来。颈联写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的梅花冲破严寒将要绽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尾联写眼前景物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回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胸襟。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
(注)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喻指远大的志向。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
B.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D.整首诗以豪情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承转顿挫,铿锵有力。
11.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0.A
11.相同点: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不同点: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能为力之感。
【解析】
1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错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不是古体诗。
故选A。
11.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本题考查情感的比较,相同点为: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②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秋。当年八月,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戒严。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川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君臣:指刘备与他的臣子诸葛亮等。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构思精巧,重点表现出“野”之“旷”“江”之“深”。
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刘备君臣关系的融洽,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先描写古迹遗址,然后描绘眼前时景,最后抒发怀古情思。
13.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2.A
13.相同点:杜甫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杜甫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杜甫主要表达对吕蒙等人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与诸葛亮等和睦君臣关系的向往。
【解析】
1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重点表现……之‘深’”错误。这首诗是怀古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重点表现的不是自然景观的特点,而是为了重点突出公安县的历史变迁。
故选A。
13.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题干问的是“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比较。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题材上讲,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远嫁异域,最终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杜甫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公安县怀古》是杜甫对吕蒙,刘备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与诸葛亮等和睦君臣的关系的向往。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登高》基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