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论语》十二章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B.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省:反省 C.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D.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奉行,实践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士不可以不弘毅 B.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C. 知者不惑 D. 敏于事而慎于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 小子何莫学夫《诗》 C. 勇者不惧 D.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 朝闻道,夕死可矣 B. 风乎舞雩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见贤思齐焉 5. 下列对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之 于 A. 两个“之”用法和意义相同,两个“于”用法和意义相同。 B. 两个“之”用法和意义不同,两个“于”用法和意义相同。 C. 两个“之”用法和意义相同,两个“于”用法和意义不同。 D. 两个“之”用法和意义不同,两个“于”用法和意义不同。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即六十四人。《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公用六佾,诸侯用四佾。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统治者”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商、西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底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7.对《<论语>十二章》中有关章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孔子在《八佾》中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他认为礼与乐是外在的表现,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B.“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仁义之道”,要懂得仁义的道理,就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真理而牺牲。 C.《卫灵公》一节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孔子主张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D.在《阳货》一节中,孔子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强调了《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3)《<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就是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4)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会用仁来称赞你的句子是“ , ”。 二、语言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