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17  2021-08-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7]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时作业
4.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语言基础落实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贼者也 贼:小人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使……安定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无欲速,无见小利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若火之始然
4.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         ”。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          ”。
6.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警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这一特色。
答:                                       
                                                                        
                                                                        
7.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木筏)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浏览完整试题(《孟子•公孙丑下》)
答:                                       
                                       
                                       
 
二、文言文精读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滕定公①薨。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注] 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译文:                                       
                                      
(2)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译文:                                       
                                      
1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答:                                       
                                      
三、古诗歌加餐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菩萨蛮
孙 洙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天亮还早,恰逢此时朝廷宣召,词人发出“何须抵死催人去”的怨语,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愿,可见这夜宴是何等令人留恋。
B.“上马苦匆匆”中的“苦”字,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的厌倦心情和身不由己的痛苦,一曲琵琶还未听完,竟还要匆匆上马去应官差。
C.上片四句,一气呵成,节奏快速,使皇命催人、刻不容缓的气氛顿出,从而较好地烘托出词人不愿从命而又不敢违命的矛盾心情。
D.“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是说人虽已上马,却仍不时回头凝望那欢乐的场所,这时一路上飘洒着细雨,让词人感到心情愉悦。
14.这首词结尾提到“玉堂今夜长”,与前面哪一句相对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尾句?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展开余下试题B.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诗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D.本诗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人生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16.杜甫诗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本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答:                                       
                                       
                                       
                                       

参考答案
1.C 贼:伤害。
2.A 例句和A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D两项都是指示代词;C项是结构助词,的。
3.C A项,“内”同“纳”,结交;B项,“无”同“毋”,不要;D项,“然”同“燃”,燃烧。
4.C “五经”应该为“四书”。
5.(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6.先秦诸子散文的突出特色是寓理于形,借助形象议论说理。
7.示例一: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
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示例二: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8.B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 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庶人”作前句的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
9.C 冢宰,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
10.D 应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
11.(1)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
(2)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12.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对下面的人有很大影响,统治者(或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参考译文】
滕定公去世。太子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我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久久不忘。如今父亲不幸去世,我想请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拜他们,就可以叫作孝了。’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习,尽管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复命,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父老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历代的君主没有这样实行过,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礼遵循祖先的成例。’”他们又说:“我们是有所根据的。”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喜欢跑马舞剑。现在父老百官都对我不满意,担心我不能办好丧事,请您再替我去问问孟子吧。”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
孟子说:“是啊。但这是不能要求别人的。孔子说过:‘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冢宰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黑,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的,这是因为(太子)带了头。’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在于我怎么做。”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政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面容的悲伤,哭泣的哀痛,使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13.D 并不是“一路上飘洒着细雨,让词人感到心情愉悦”,而是“一路上飘洒着细雨,更令人黯然神伤”。
14.①与首句“楼头尚有三通鼓”相对应。②“玉堂今夜长”,大有长夜难挨之感,对照开头“楼头尚有三通鼓”,同是对于时间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变化。③这一起一结自然形成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使这首小词首尾相顾,有回环不尽之妙。
15.B “老作平原客”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16.相同点: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诗中描写了烽火连月、亲人分离的情景,以家信表达对亲人的担忧和思念;李诗描写了诗人羁旅漂泊、客居异乡的情景,借家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不同点:①杜诗借“家书”表达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国家动乱,战火不息,家书不易,诗人用家书的“抵万金”从侧面写出了对国事的关切。②李诗借“裂帛”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伤。诗人想入朝为官而不得,想如冯谖般施展才华而不能,借书信排解内心的失意之情。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选择”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