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78 2021-09-07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8]
黑龙江省绥化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验收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进程。而关于城市建设,传入我国的主要有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表现为“明天的城市”模式,即按照理想兴建一个完美的城市,实现一夜之间的突变。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中国的城市建设。第二种理论表现为“拼贴城市”模式,即不是完全去掉旧的元素,而是在此基础上把好的、新的元素拼贴进去,使这个城市既有新的元素,也有旧的元素。这是一种温和的建设方式,对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有重大启示。
这两种城市建设模式蕴含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明天的城市”模式的思维方式是,生活是根据理性人为构建出来的。“拼贴城市”模式的思维方式是,生活不是靠一夜之间的创造突破形成的,而是历史文化自然演变而成的。因而,在前一种理论框架下,城市的历史只能是负担,是应该抛弃的;在后一种理论框架下,历史却是宝贵的财产,是应该尊重和珍惜的。实践证明,一个城市要有独特的魅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历史。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上对现代化的理解是片面的,所想象的现代化城市都是以西方为蓝本,唯“洋”是从,一度把钢筋、水泥、玻璃视为现代化的代名词,而对城市的历史视而不见,甚至完全视为包袱。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体现了城市建设模式的激进。
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建设向来是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智慧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正如在《清明上河图》、平遥古城所看到的,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丝毫不比西方逊色。甚至,它还是多元的,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城市群落。第一种,“宇宙之城”,天人合一的行政都会,以元大都奠定基础的古代北京为代表。城市方正规则,左右对称,秩序井然。这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对当时城市的一种理解,他们认为城市的秩序是对宇宙秩序的复制,人间的秩序要对应宇宙的秩序。这种城市建设就寄托了这样一种追求。第二种,“生态之城”,道法自然的山水小城,以湖南凤凰为代表。整个城市依山傍水,依照山水的自然曲线布局,充满诗意。这种城市建设体现了中国人对城市的另一种理解,认为人应道法自然,城市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设计,山水自然, 城市与人完美融合在一起。第三种,“人文之城”,儒商精神凝聚的江南市镇,以杭州、苏州、扬州为代表。明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城镇的发展。这些城镇是儒商聚居的地方,形成了人文氛围浓厚的江南城镇群。这三种城市建设都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色。
一个城市要有独特的个性,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拓展,而是历史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这需要我们的城市建设要回顾历史并深入地反思与总结。城市发展要搞好建设,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城市地标是什么?城市文化母体是什么?如果一个城市地标模糊、母体过度损坏,那么这个城市就丧失了个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好的城市。
(摘编自许纪霖《优美是否离我们远去》,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天的城市”模式是按照理想兴建完美的城市,而“拼贴城市”模式则是对新旧元素进行合理取舍。
B.生活是由理性人为构建还是由历史文化演进而成,是由人类城市建设不同模式决定的。
浏览完整试题
C.一个具有独特个性与魅力的城市,不是将历史视为负担,而是珍视并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
D.中国古代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人文精神,城市建设呈现多元特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对两种城市建设理论及模式进行阐释,指出新中国城市建设深受第一种理论影响。
B.第二段通过两种城市建设理论思维方式的比较,揭示了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出现的问题。
C.第三段以中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城市群落为例,说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经验值得
我们借鉴。
D.文章在结尾处提出了好的城市建设的标准,强调处理好城市地标与城市母体关系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中国初期工业化进程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可见“明天的城市”模式是错误的。
B.“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体现了环境与人的融合,实现了道家建设生态城市的主张。
C.好的城市建设,首先要实现城市空间拓展,之后要完成对城市原有特色文化保留与传承的任务。
D.“拼贴城市”是一种温和的建设方式,有助于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对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有重大启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 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示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展开余下试题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情未了
石钟山
自从有了狗的陪护,老人便给狗起名叫手,狗不仅成为他的另一只手,也是他生活的伴儿。一位老人,一条狗,住在山上。日子似乎仍然如前,但其实却不同了。他已经没有力气去山林里转悠了,更多的时候是立在家门前的空地上,浑浊的目光望向屋后的山林。山林依旧,在风的吹拂下,很繁盛的样子。呆呆地望上一会儿,他收了目光去望那片墓地,似乎就看见了她们,她们仍然是那么年轻,活蹦乱跳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他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向墓地挪去。
五十年了,每天如此,去看她们,在她们中间坐一坐,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扶着她们的墓碑,依次地停一停站一站,想起当年参加担架队时的情景,那会儿他才二十岁,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阳光正好,暖暖地晒在他的身上,他在她们面前坐下,又想起了当年设在他家的战地医院,篱笆墙上晒满了洗过的绷带和纱布。张小草、苏婉婉、马花花……她们奔跑着,忙碌着,接过一个又一个运下来的伤员,快速处理他们的伤口。不知何时,他也成了伤员,躺在担架上……
每天早晨,手的脖子上都吊着篮子去山下的小胡超市,为他“买”回一天的吃食。吃食就在篮子里放着,连同小胡找回的零钱。他伸手在手的头上拍了拍,手受到了鼓励,伸出舌头在他手上舔几下。
镇政府民政助理小李来了,他招呼小李坐下,手从门里叼出一只小凳放在小李身旁。小李就笑着说:“老前辈,手真通人性。”小李坐下探过头又说:“老前辈,前几天镇领导又开会研究了,觉得还是让您下山住合适。养老院有人伺候您,吃的穿的用的都不用您操心。”
他不看小李,摇了摇头。好多次了,小李、小李的前任、镇领导都劝他下山,但他哪也不想去。五十年前,他退伍回来,不留大城市,只求回到二龙山做一个护林员,就是只想守着她们——他的战友、亲人。那场伏击战后,是他亲手掩埋的她们。
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第二天他打发手下山时,在字条上给小胡捎了句话,请小胡上山一趟。
这么多年,他很少和人打交道,除了镇领导,主要就是开超市的小胡了,小胡称他“老革命”。他从怀里掏出一摞报纸包裹的钱,这是他这么多年的退休金,还有政府给他的伤残军人补贴,除了按月交的党费和日常开销,其他的都在这里了。他把钱递给小胡,说:“你拿着,我有话说。”
看着小胡犹豫着把钱接了,他才说:“我要不在了,求你两件事。一是帮我照看手,它听话懂事,这几年,多亏它陪我。”
小胡点头,望了眼静立在一旁的手道:“老革命,您放心,手我一定会收留,您平时怎么待它的,我一定能做到。”
他把目光投向她们的墓地,说:“另外,我这三间房子十几年前修过了,不值几个钱,有房子在就是个家,你帮我照看着,抽空打扫一下,让她们累了也有个歇脚的去处。”
小胡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看见了那片基地,转过头来时,就语塞了。望着他,小胡突然明白,老革命这么多年守在这里不下山的理由。自己年轻,没亲眼见证过那次伏击战,但伏击战的故事常听老辈人讲,生在二龙山脚下的人,没人不知道那场战斗以及长眠在山上的烈士。
小胡把钱塞回他怀里,直起身道:“老革命,这两条我都依您,也保证做好,可这钱我不能收。等您真的百年了,我给您送终。”他摇摇头:“政府会给我送终。”小胡眼里有了泪水,别过头去抹了一把。
不久的一天早晨,他仍像往常一样,从床上下来挪到门口。太阳出来了,照在他的身上。手把篮子挎在脖子上,等他往篮子里放字条和钱,他却没动,目光越过手去望那片墓地……
太阳偏西一些的时候,小胡上山了,手里提着菜。他等了一天没等到手,便有了不好的预感…… 他的后事果然是政府一手操办的,火化后依他的遗嘱葬在那片林子里。他的墓地在他屋后的上方,
越过他的房顶,正好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几个女兵的基地。
手不肯离开,小胡想了各种办法想把手领到山下去。他把它领下去,它又跑回来……小胡每天上山一趟,给手带来食物和水,再打扫一下院子。
清明节的时候,依然有学生也有政府机关的人到山上来祭莫烈士。他不在了,民政助理小李便成了解说员。政府在小院门前立了石碑,上书:二龙山伏击战遗址。
手每天进出小院,叼着小凳,来到他的墓前,把小凳放在他身旁,然后趴下身去守着他。 太阳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介绍老人和狗的关系,老人给狗起名“手”突出了老人与狗的相依相伴,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善用细节传神,文中多次写老人和小胡的“目光”“投向”林中的那片墓地,人物不同,心情也截然不同。
C.老人信任小胡,把后事托付给他,小胡应允了老人所托,把钱还给老人,这都表明小胡是个热心、真诚的人。
D.小说语言简洁平实,富有表现力,如“篱笆墙上晒满了洗过的绷带和纱布”很有画面感,侧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
8.小说中现实与回忆穿插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标题“情未了”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淳化元年,丁外艰。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杀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B.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D.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丁外艰”古代丧制名,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
B.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
C.皇上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志。苏易简在翰林任职多年,太宗准备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D.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释】此诗是杜前晚年于离乱中乘舟从湖北到阳时所作。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仅:几乎,将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紧承首联,以外界的大而冷,衬托出舟内的窄小孤寒。
C.因环境所迫留滞异地,使我才华难以发挥;时事艰难危险,却无法减少我的胆气。
D.诗人借豪景抒豪情,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相辅,气韵流转顿挫,富有节奏感。
15.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了五组判断句作排比,写出了阿房宫的宫女梳妆打扮的情景以及君王宫车经过的震撼,但得到的结果却是“ , 。”失望之情表露无遗。(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 ”几句,刻画出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天建成一所1000张床位的救命医院,可能吗?”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与死神竞速,情势紧迫, 。提前一分钟交工,就能提前一分钟遏制疫情 ,在这次“战疫”中,仅用十天建成的两大医院已成为“中国速度”的代表,更是“中国实力”的象征。“中国速度”背后有科技支撑。两个医院的建设采用了行业最前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最大限度地采用拼装式工业化成品,将现场施工和整体吊装穿插进行,实现了效率 ;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各项技术更加完善,在将医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同时,也给病患和医护人员提供更加先进的生命健康保障。“中国速度”来源于众志成城。“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这里没有神兵天降,有的只是万众一心的咬牙坚持;这里也没有“基建狂魔”,有的只是群策群力的生死时速。从物资到技术,从硬件到软件,一组组数据、一家家企业、每一个分秒必争的时间点都展现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中国人民团结“抗疫”、 的决心。这就是“中国速度”,这就是“中国实力”——还可以叫作“世界奇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间不容发 蔓延 最优化 固若金汤
B.刻不容缓 蔓延 最大化 坚如磐石
C.刻不容缓 曼延 最大化 固若金汤
D.间不容发 曼延 最优化 坚如磐石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对“野味”坚决说不,与动物和谐共处,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标准答案。
B.搜查冲卡车辆、展开防控检查——疫情防控前线,无数普通民警就是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坚守着岗位。
C.每一个义无反顾驰援武汉的身影,都在告诉着人们——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D.我们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和泪水,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像是一股拧紧的绳——充满力量,绝不松散。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各项技术更加完善,在将医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同时,也给病患和医护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生命健康保障。
B.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各项技术更加完善,在给病患和医护人员提供更加先进的生命健康保障的同时,也将医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C.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各项技术更加先进,在将医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同时,也给病患和医护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生命健康保障。
D.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各项技术更加先进,在给
上一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调研(B)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黑龙江省绥”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