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76  2021-09-1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
统编版选择性中册第一单元《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配套练
一、作家作品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有 五卷,其中 、 、 、 都是重要篇章。诗词想象奇特, 、 、 等都是著名诗篇。
二、写作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起了著名的 ,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 进行了彻底清算。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报告:即 、 、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根据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1963年5月2日至12日,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 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前十条》要求全国各地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十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去研究,并且就有关工作订出计划,全面部署,抓紧时机,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争取在两三年内全部办到,并力求办好”。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这个文件。在发布前,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 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三、文化常识
1.对联及其特点
对联又称 、 、 、 、 、 、 (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 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2.政论文
政论文是 的简称。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政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
四、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肤浅( ) 逻辑( ) 竹笋()华而不实( ) 谆谆( )
诊治( ) 滥调( ) 有的放矢( ) 臆造( )
飞跃( ) 预期( ) 暂时( ) 高屋建瓴( )
(2)辨析多音字
①塞闭塞(sè)鼻塞(sāi)边塞(sài)   ②差钦差(chāi)差错(chā)参差不齐(cī)
③剥生吞活剥(bō)剥花生(bāo) ④发发号施令(fā)怒发冲冠(fà)
⑤剥剥削(bō)剥皮(bāo) ⑥辟精辟(pì)复辟(bì)
(3)语境辨析法。
①这篇抒情散文空( )洞无物,他读完以后脑子感到一片空( )白。


浏览完整试题②他的性格很调( )皮,总想凭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时把时间打得很紧,结果有时生活难免有些单调( )。
(4)写对字形
①前 pū(仆)后继fù(赴)汤蹈火   ②粗zhī(枝)大叶左zhī(支)右绌
③故纸duī(堆)幼zhì(稚) ④miù(谬)种流传杀lù(戮)
⑤biàn(辩)证biàn(辨)别  ⑥duān(端)正tuān(湍)急
⑦jǐn(谨)严饥jǐn(馑)
2.积累词语
(1)辨析词语
①肤浅•浮浅
二者均表示浅,不深。“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②夸夸其谈•侃侃而谈
二者均用来形容人物说话,还都表示会说、能说、乐说。“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③反映•反应
“反映”指反照,或提供情况(多用于对上级)。例如:她~的意见值得重视。“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例如:他的演说引起了不同的~。
④考验•检验
“考验”指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它用于对具体人和组织的考查。如:我们的党是久经~的党。“检验”指按一定标准,查对事物、理论等是否合格。如:实践是~理论的尺度。
(2)解释词语
①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吞活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的放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哗众取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徒有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若明若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粗枝大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夸夸其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谬种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华而不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辩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滔滔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精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高屋建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⑮酣畅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润之 诗人 书法家 《毛泽东选集》 《实践论》 《矛盾论》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沁园春•雪》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蝶恋花•答李淑一》
二、“延安整风运动” “左右倾机会主义” 《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 《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四清”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三、1.对偶 门对 春贴 春联 对子 桃符 楹联
2.政治性论文
四、1.(1)fū jí sǔn huá zhūn zhěn làn shǐ yì yuè yù zàn líng
(3)kōng kòng tiáo diào
2.(2)①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②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准确。④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⑤空有某种名声,指名不副实。⑥形容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⑦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⑧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⑨指荒谬错误的言论、学术流派得以传播。⑩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⑪辨析考证。⑫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⑬(见解、理论)深刻;透彻。⑭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⑮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重点知识]
《改造我们的学习》
1.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变”或者“改进”?
“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2.文章第二部分“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句话能否直接表述为“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
不能。书上的句子采用递进方式,肯定了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与前段相照应;而改后的句子则抹杀了成绩,突出并夸大了缺点,容易引起误解。
3.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富有生命力的词语: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
②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
这些词语有的凝练含蓄,有的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也不乏幽默风趣。
4.在第二部分作者谈到党内“极坏的典型”,从论证上看,这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典型材料的?
用的是例证法。作者在列举了主观主义态度的三个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典型材料进一步说明,充分证实了在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这种极坏的典型,必须高度重视。从而有力地证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突出了中心论点。
5.第三部分中“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主义态度”各指什么?请加以解释。
“主观主义态度”指不研究现状,片面地研究历史,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马克思主义态度”指善于调查研究,联系地看待历史,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
6.文章第四部分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①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②分析研究近百年的历史。③教育干部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
7.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哪些特点?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的气势。作者善于运用整齐的整句、排比、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这些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②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如“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使所要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为了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来增强论证的效果。


展开余下试题8.课文第三部分说要“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这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去分析探究。
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
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
从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
1.文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作者是怎样强调“只能”的?
作者用设问句的形式,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提问之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反面一连两次自问自答,否定了关于认识来源的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既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又强调了回答的内容,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
2.如何理解“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句话的含意?
“代表先进阶级”说明“思想”的阶级性,“正确”说明“思想”的真理性。“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3.“一般地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怎样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前一个附加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4.“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还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5.从文中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区别?
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6.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外界客观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7.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为什么需要经过“这样的多次反复”?
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8.为什么要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标题?
(1)文章标题既反映文章内容,又反映写作对象、目的、时间、要求等因素的制约。(2)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①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标题恰当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3)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许多人还不懂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本文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所以语言上通俗易懂。(4)用疑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引起深思的作用。
[配套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特别是党章的总纲中,就是_________ 着群众路线的精神的。
②他多次到这一带农村地区_________,研究这里的风土人情。
③因为一次_________的机缘,他俩一见如故,结为至交。
A.贯串 考察 偶然 B.贯穿 考察 偶尔
C.贯穿 考查 偶然 D.贯串 考查 偶尔
2.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本次座谈会上,大部分专家认为,对现代诗歌的欣赏不要过分地字斟句酌,否则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而使文学欣赏变得像动物解剖。
B.他们挖空心思,想用漂亮的言辞掩盖罪恶的行径,然而,却总是欲盖弥彰,弄巧成拙。
C.从以往考古文博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考古工作的可谓凤毛麟角。
D.在国内外市场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走低的背景下,继续实施国家收储政策是曲突徒薪,反而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品是用金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
B.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C.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
D.晚会上,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了观众的称赞。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量子互联网利用量子纠缠作为资源和经典通信的辅助,不用移动承载量子信息的物质实体(比如说光子),就能实现相距遥远的两点之间的量子信息的传递。
B.果戈理作《按察使》,使演员直接对着客人道:“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有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一句删去了。)
C.她先是寄希望于X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那个大块头!)。
D.出版社在第一季度社科新书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业经济,应当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B.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已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收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C.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D.我们党的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把党的宗旨诵读在口头上,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________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
②“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展开余下试题③我国将开展选拔女宇航员的工作,虽然有外国的选拔条件作参照,但还要符合中国国情,具体做法还要进一步_______。
A.肤浅 反映 摸索 B.浮浅 反映 探索 C.浮浅 反应 摸索 D.肤浅 反应 探索
7.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
②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高瞻远瞩,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
③随着国内跑步热的兴起,像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这样的高水平国际赛事受到广大跑友的追捧,让跑友们前仆后继。
④最后,朱老先生说这只是一次粗枝大叶的讨论,希望大家能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具有的谨严精神。
⑤高校只有不断优化结构,才能让自身的人才培养更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实现共赢。
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生吞活剥是要不得的。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又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②③⑤④①⑥ D.③④②⑥⑤①
9.下面对联或诗句分别写的是哪些历史名人?选出正确的一组( )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A.杜甫 白居易 李白 苏洵、苏轼、苏辙
B.诸葛亮 元稹 屈原 曹操、曹丕、曹植
C.屈原 诸葛亮 白居易 苏洵、苏轼、苏辙
D.杜甫 元稹 李白 曹操、曹丕、曹植
10.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椅”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二、课内阅读
阅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节选,完成各题。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失,而是无的放失。……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恩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选择”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