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0  2021-09-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今,各种“方言梗”在几大短视频平台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伴随着网络自创语言走红的,还有各种爆款方言。我们不禁要问,方言是“土气”的存在吗?“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聊到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一种方言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等十大方言,内部差异巨大,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有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
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现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因为两者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公共场所、教育、行政和传媒中具有法定语言的地位,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更是基本语言权利;而方言则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当前,面向普通话、方言乃至外语多语并存的社会生活环境,我国社会正逐渐形成“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即明确各语言、各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
不过,短时间内要让所有方言迅速恢复同等的语言活力或使用频率,这既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保护传承最可行的办法是开发利用,即以利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而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青少年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对方言的适度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方言梗”频上热搜,这是方言仍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有用总比无用强,无须过分担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里的那些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里偏爱“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却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贴上“土”“烂”“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裹挟着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多样化的方言开发应用,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近年来,海派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如《上海谣》用吴侬软语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上海人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在新媒体平台上累计点击量破亿,颇受好评。
其实,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共同语也从乡土语言生活中走来。可以说,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独特的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饶高琦、王莉宁《“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光明日报》2021年6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语中的方言具有种类繁多、差异巨大的特点,甚至东南地区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
B.全球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导致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
C.方言和普通话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因此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
D.共同语来自乡土语言生活,方言是它的根本;我们不能忽视一些“方言梗”将方言低俗化的隐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以各种“方言梗”在几大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现象引出本文论题后,阐释了汉语的特点。
B.第二段围绕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话题展开论述,分析了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文章以林宝用上海话演绎流行歌曲受到好评的事例,证明“方言梗”占据了短视频平台半壁江山。
D.文章指出“方言梗”流行是方言活跃的表现,无须过分担心,还指出要避免其负面影响,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既可应对我国当前多语并存的社会生活环境,又有利于方言文化保护传承。
B.方言文化保护传承依靠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积极使用和传播,方言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C.不是所有的方言都包含民俗文化,我们在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时,要注意挖掘并展示其地域文化之美。
D.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关系非常密切,方言文化得不到保护和传承,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货币是融合密码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的货币形态,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等特性,导致以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字货币可能会被利用从事洗钱等非法活动。因此,部分发达国家不仅关注数字货币带来的新机遇,也高度关注私人数字货币可能引发的潜在挑战,重视对私人数字货币的交易监管。
考虑到私人数字货币较难监管,容易发生非法交易等问题,可能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发达国家对私人数字货币通常保持审慎态度,并不积极支持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对法定数字货币整体持正面的积极态度,不断探索相关的政策举措,创新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及清算模式,促进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健康竞争与合作。私人数字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的博弈成为发达国家数字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看点。
(摘编自何彩红、陈建奇《发达国家加紧数字货币政策布局》,“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1月13日)
材料二: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选择数字人民币,法偿性、零成本可能是原因。事实上,在人们通常使用的移动支付工具中,一般都会面临一些成本,比如提现、跨行转账等,而用央行数字货币的交易都是零成本。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作为公共产品,数字人民币不计付利息,具有非营利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率和福利的最大化。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免费的数字人民币价值转移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向发行层收取流通费用,商业银行也不向客户收取数字人民币的兑出和兑回的服务费。在黄益平看来,央行数字货币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法偿性,只要有密码就可以兑换人民币,不会因为企业或者银行倒闭就影响兑付。
谈到数字人民币与微信、支付宝的关系和区别,穆长春表示,两者根本上并不是同一个维度上的东西。微信、支付宝是“钱包”,而数字人民币是里面装的“钱”。未来微信、支付宝里面用来支付的内容增加了数字人民币的选项。因此,未来老百姓使用微信、支付宝支付不仅可以选择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也可以选择数字人民币。
(摘编自《数字货币如何影响百姓生活》,《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5日)
材料三:
发行数字货币能够直接降低货币的印制发行流通成本。同时,由于数字货币的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度统一,发行方如央行能够直接、实时地获取交易信息,可以省去商业银行后台清算、结算、对账等众多环节,达到点对点支付即结算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支付效率。
由于数字货币可以采用松耦合账户设计,用户在使用数字货币时,并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即可进行支付转账,这能让金融服务向没有传统银行账户的用户延伸,使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提升。数字货币支付便捷、低成本的特征,使其能在日常小额、频繁交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能有效拉近普通百姓与数字化金融服务的距离,还有助于帮助欠发达地区、“长尾人群”更便利地接入国内资金融通的“内循环”,缩小传统金融环境下的区域金融发展差距。
数字货币采用数字加密等技术手段,在防复制、防伪造方面优于纸币、硬币等传统货币形式。由于交易信息由发行方直接获取和存储,也减少了商业银行等机构层面存储的数据遭受恶意攻击或被内部人员非法篡改的风险,从而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使用数字货币还能够实现可控匿名,只要发行方的隐私保护技术达到确保用户数据安全的水平,即使交易通过银行账户进行,也不会出现隐私信息从商业银行等机构的系统泄露的问题。
(摘编自王元、盛雯雯《数字货币助力支付体系高效运行》)
4.下列对数字货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数字货币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私人数字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的博弈影响着发达国家数字货币政策的制定。
B.未来,数字人民币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黄益平副院长认为,数字人民币法偿性、零成本的特点很可能是普通民众使用它的原因。
C.数字人民币与微信、支付宝是钱与钱包的关系,未来,人们在使用微信、支付宝时既可以使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也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
D.数字货币虽然容易发生非法交易等问题,但是具有能够直接降低货币的印制发行流通的成本等优势,依然受到一些国家政府的青睐。


展开余下试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达国家对私人数字货币通常保持审慎的态度,对法定数字货币持正面的积极态度,这与私人数字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不同的安全系数不无关系。
B.未来,虽然人们使用数字人民币会有很多便利的地方,但数字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依然离不开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价值转移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
C.数字货币的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度统一,央行能直接、实时获取交易信息,这可省去商业银行后台的诸多工作环节,减少商业银行等机构数据被篡改的风险。
D.数字货币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融合密码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的货币形态,用户使用数字货币时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即可进行支付转账。
6.数字货币所追求的社会效率和福利最大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蹬车
冯骥才
老天津卫管骑自行车不叫骑车,叫蹬车。骑车讲究个模样儿,蹬车不管什么样子,得劲儿就行,于是举膝撅臀,张嘴喝风,为了快,玩命蹬。那时候人不大懂得交通规矩,也不喜欢循规蹈矩;想往哪儿去,就往哪儿蹬,于是这些蹬车的人就把一种人当成了自己对手——交通警。
天津人好戏谑,从来和对手不真玩命,只当作玩,斗斗嘴,较较劲,完事一乐。
最能治交通警的是蹬车的大爷。大爷就是大老爷们儿,人老道精熟,又嘎又损,嘴皮子好使,话茬接得快,句句占上风,而且个个好身手,能把车像马戏团那样玩出彩来,连老警察也怵他们一头。只有那些刚上岗的小警察不知深浅,想捉弄一下这些大爷,一准叫自己弄得没面子。
那年,天津卫的交通设施更新换代,交警们由街心站岗挪到路边一个玻璃亭子里,还在街口立了灯杆,装上红绿灯。交警坐在圆圆的岗亭里,隔着玻璃眼观六路,顺手扳扳红绿灯的开关,还躲风避雨,更不怕晒,舒服多了。四面钟岗亭里来了位新交警小陈,白净小脸,晶亮小眼,新衣新帽新岗位,挺神气。这天,小陈见远远一位大爷蹬着车打东边来了。那天天气凉,可这大爷车技好,时不时撒开车把,两手揉擦揉擦冻得发紧的脸皮。小陈知道这大爷是在故意“玩帅”,想演一演车技,逞一逞能耐。小陈只装没看见,待车子蹬到路口,小陈忽地一扳开关,绿灯变成禁行的红灯。那时候红绿灯的开关都用手扳。叫你走扳绿灯,不叫你走扳红灯。
大爷一见灯变,马上捏闸,车停了。一般人这么猛一捏闸,车子都得歪在一边,人就得下车。可这大爷厉害,车停住,人不下车,屁股坐在鞍子上,两只脚还踩在蹬子上,那车居然立在那里,不歪不斜,纹丝不动,这手活儿叫定车。小陈见他定车,心想你就定在那儿吧,反正定车的时候不会长,我不变灯,看你怎么办?你能总定在那儿吗?等时候一长,车一歪,人下来,丢人现眼吧。
大爷是老江湖,当然明白这小警察的心思。他定着车非但不动,伸手打衣兜里掏出烟来,划火柴点着,然后把两条胳膊交盘胸前,慢悠悠地抽着烟,等着变灯,就赛坐在家里凳子上那么悠闲。灯愈是不变,他反倒坐得愈稳。车子赛钉子一样钉在街心。
这一来,两人算较上劲儿了,一些路人就停下来看热闹。看这两位——一位守着华容道的小关公和一位市井里的老江湖——究竟谁最终得胜。
红灯不变,谁也不能走,时候一长,事情就变了。停在街上的不只大爷一个,还有愈来愈多的车都停下来走不了,有的急了按铃铛按喇叭,有的嚷起来:“警察睡着了?”只有大爷稳稳当当定在那里,好赛没他的事。
面对这局面,到头撑不住的还是小陈,只好扳开关,给绿灯。大爷抬头一瞧灯变绿色,烟卷一扔,双手撂在把上,蹬起车子。车过岗亭时,扭头瞥了这还嫌太嫩的小警察一眼。小陈两眼盯在前边,不敢看他,却能觉出这老家伙得意又嘲弄的目光一扫而过,脸皮火辣辣烧了半天。
再一位栽在大爷手里的,是黄家花园道口岗亭的交警,也是初来乍到的一位小警察,姓尤。这小尤比前边那小陈强多了。小尤是河西谦德庄人,自小在市井里长大,嘴能耐,人不吃亏,到任的两月里碰上过几桩刁难的事,都摆布得漂漂亮亮,人也愈发神气起来。
隆冬一天下晌,他岗亭侧面的道边,一位大爷正在上自行车。车子的后衣架上绑着一捆木头,挺宽,大爷腿短,又穿着厚棉裤,腿跨不过去,连跨几次,没跨上车。眼下这时候正是下班,街上人多车乱,小尤怕大爷碰着,想叫大爷去到人少的地方上车。小尤心意虽好,可是天津人喜欢正话反说,连逗带损,把话说得俏皮好玩,有哏有乐。他拉开岗亭的玻璃窗,笑嘻嘻对这大爷说:
“大爷,您要想练车,就找个背静的地方去练。”
小尤这话给周边的人听到,真哏,全乐了。
天津卫的大爷向来不会栽在嘴上。嘴上栽了,面子就栽了。这大爷扭头朝小尤说:
“甭瞎操心,没你的事,你自管在你的罐里待着吧。”
罐是指圆圆的岗亭像个罐子。天津人有句俗话:“罐里养王八,愈养愈抽抽。”这话谁都知道。
这话更哏,众人又笑,当然也笑这小子不懂深浅,敢去招惹市井的老江湖。小尤这下傻了,张着嘴没话说。
大爷乘兴一跨腿,这下上了车,再一努劲儿,蹬车走了,头也没回。
(选自小说集《俗世奇人》)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两位老天津卫的大爷可谓“好戏谑”的典型,“斗斗嘴,较较劲”而已,他俩和小警察之间的矛盾都只是“面子”上的争斗。
B.小说善用对比手法,如“定车”大爷扭头时目光的得意和嘲弄与小陈一脸尴尬的对比,“喂人”大爷得胜而走与小尤“傻了”的对比。
C.小陈被老江湖“治”了一回有点活该,因他挑衅在先;小尤被怼则有点冤枉,因他本出于好心,只是说话有点儿损,不小心得罪了大爷。
D.小说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真实地刻画了天津卫特有的社会风貌;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人物形象富有个性,活灵活现。
8.小说选自《俗世奇人》,请分析小说中两位大爷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9.《俗世奇人》是冯骥才文化小说系列之一,能够体现冯骥才小说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上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B.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C.谓侍臣日/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D.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给事中,我国古代官名。秦汉时代为加官名,魏晋后才逐渐成为正员。
B.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庙号,其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C.日昃,地支中的未时,也相当于计时的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
D.五品,古代官吏等级中的第五级,官吏等级从一品到九品,共分九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的欲望,欲望大就会导致赋役繁重,赋役繁重会导致百姓愁苦,进而国家危急,政权不保。
B.唐太宗坚持按照旧制处理军国大事,先让中书舍人各自提出意见,然后由中书侍郎、中书令进行审查,最后由给事中、黄门侍郎进行反驳和纠正。
C.唐太宗与隋文帝在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隋文帝虽然勤勉,但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唐太宗则知人善任、奖罚分明。
D.唐太宗认为,用人不可轻率随便,应看重品德,任用君子。魏征虽赞同太宗的观点,但他更强调天下未定时,只需任用有才的人,不用考虑他的品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西亭子送李司马①
岑参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
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
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千家万井连回溪。
酒行未醉闻暮鸡,点笔操纸为君题。
为君题,惜解携②。草萋萋,没马蹄。
【注】①乾元二年五月,岑参任虢州长史,本诗是作者于虢州西山亭子为送别友人(李司马,生平未详)而作。②解携:别离,分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标题“西亭子送李司马”,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点明了送别地点和送别的对象。
B.“使君五马天半嘶”衬托出西亭之高;“丝绳玉壶为君提”为下文“酒行未醉”埋下伏笔。
C.“坐来”三句,以“望”字领起,由远及近写登亭后所见,有声有色,透露着春的气息。
D.“草萋萋,没马蹄”以景结情,想象友人途中情景,借萋萋春草表达别情,意味隽永。
15.前人评说此诗“飘飘有凌云之气,无限凄婉”,请结合诗歌说说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换《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哀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诗人们常用猿啼表达哀音,比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进行研究。历史研究法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_____________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 _____________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质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虽然并不是实际上的一种方法,但却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
民族志研究是人类学_____________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实地调查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民族志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相关人的访问内容、档案记录的检视、衡量访问内容的可信度,并从此内容中找出特定团体与组织之间的关联,为关心习俗的大众以及专业的同行撰写整个故事的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 )。
17.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断章取义 变迁 独一无二 来龙去脉
B.望文生义 变迁 无独有偶 来龙去脉
C.断章取义 变化 无独有偶 草蛇灰线
D.望文生义 变化 独一无二 草蛇灰线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质性研究不仅实际上是一种方法,更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
B.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
C.质性研究实际上并非一种方法,因而是许多研究方法的不同统称。
D.质性研究既非实际上的一种方法,也非不同研究方法的许多统称。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民族志研究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
B.民族学家让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
C.研究的焦点被民族学家放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
D.民族志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总体上,德尔塔毒株有两个特征值得注意:首先,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病人核酸病毒载量是比较高的,说明 ① ,这也是病毒传播了这么多病人的原因之一。第二,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它的临床特征跟以往的不一样。新冠肺炎的早期临床特征不典型,而 ② 。以前的很多新冠肺炎病人没有发烧症状,这次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信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