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4  2021-10-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双周练(月考)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2021级
第一次周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年9月23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辞典》,有删改)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既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浏览完整试题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的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D.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证明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B.中国古典诗歌较成熟,而现代新诗在生长期,二者不宜用同一套评价标准衡量。
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
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材料三是以哪几个方面作为参照探讨“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烛(节选)
闻一多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本诗写于1938年)
6.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烛》第①节赞美烛之红,第②~④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最后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B.《红烛》一诗中“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是相同的。
C.《我爱这土地》中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D.《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献身之意。
7.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烛》选段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B.《红烛》节选部分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启,以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第④节以排比的手法歌颂了红烛的力量,既是寄语,也是自勉。


展开余下试题C.《我爱这土地》一诗,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8.诗歌《红烛》第②节说“一误再误”,第③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4分)

9.有人说《我爱这土地》的艺术魅力之一是来自“巧妙转换”,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古代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C.浮屠,亦作浮图,都是梵语音译,它可指佛教,也可指佛塔,还可指和尚。本文中浮屠指佛教。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未成年时写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很少推崇赞美他人的著名诗人顾况的高度赞赏。
B.白居易是成就斐然的诗人,也是关心民生的好官员。江淮之地旱灾严重时,他就上奏请求朝廷免除江淮之地的全部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
C.白居易是“达、穷”之时都能泰然处之之人。在京为官时,他为君王民生多次进谏;受当权的大臣们弹劾被贬江州之后也能随遇而安。
D.对白居易的诗,世人颇有争议。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似淫言秽语,影响很坏,难以消除。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4分)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4分)

14.文章最后一段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作了哪些方面的概括评价?请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献浙东王大夫
方 干
出镇当时移越俗,致君何日不尧年。
到来唯饮长溪水,归去应将一个钱①。
吟处美人擎笔砚,行时飞鸟避旌旃。
四方皆是分忧寄,独有东南戴二天②。
【注】 ①一个钱:《后汉书》记载,会稽太守刘宠在任时除去苛法,任期结束归去时,百姓送百钱谢之,刘宠难以推辞,就拿了一个钱离开了。②戴二天:“感戴二天”的简写,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中的“献”字暗示本诗对王大夫有赞颂之意,“浙东”二字呼应首句的“越”字。
B.“应将一个钱”是说王大夫离任归去时,应该带走一个钱,来作为曾坐镇一方的纪念。
C.“飞鸟避旌旃”的意思是连飞鸟都因为对王大夫充满敬佩,在他出行时避开他的旌旗。
D.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天下各地都有官吏治理,只有浙东百姓对王大夫爱戴有加。
16.本诗写出了王大夫这一形象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 ”。
(2) 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段时间,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相继推出的生活垃圾管理规定,围绕以垃圾分类为中心衍生出的新服务、新产品也成为热点,催生了“垃圾分类师”这一新兴职业。线上接单、上门代收、代为分类……一名勤奋的垃圾分类师,收入颇为可观,也激发起人们对新兴职业群体的好奇。除了垃圾分类师之外,近年来,不少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食品造型师、创客指导师、健康管理师等等。新职业彰显了人们日益丰富多样的生活,更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新活力。新职业的出现与发展,得益于新经济的培育和壮大,也是我国职业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大批新职业应运而生,立基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年轻一代来说,更多的职业类型,让他们在发展空间上有了多元选择,得以在个人兴趣与成长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可以说,新职业中包含了发展新机遇,体现了新的就业观,为更多人搭建了人生出彩的舞台。也应看到,(    )。总体看,不少新职业的成长基础仍比较薄弱,迫切需要以健全的法律来保障其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加强立法,尊重规律、做好研究,用完善的法律引领、推动新职业的发展;新职业代表新方向,只有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创新发展,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展开余下试题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新职业的“新”不只是因为它是新近诞生的职业类型,也在于其发展尚不成熟
B.新职业的“新”不只是因为它发展尚不成熟,也在于其是新近诞生的职业类型
C.新职业的“新”不是因为它是新近诞生的职业类型,而是在于其发展尚不成熟
D.新职业的“新”不是因为它发展尚不成熟,而是在于其是新近诞生的职业类型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做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不得不说,减肥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入手,的确是个快捷的方法。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低碳水的流行减肥法,该法限制高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摄入,但可以自由摄入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__①__,使用这种膳食减肥的人体重下降的确很快,但很快人们又发现,之所以体重下降,不过都是体内水分平衡失调造成的。到了21世纪,有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低碳水食物能够更为快速地降低体重。但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很难坚持,而且一旦重新开始摄入主食,体重就会一路反弹,回到从前甚至更重。而国际上公认的减肥成功的标志,是在体重下降之后6个月都不反弹。很明显,采用“不吃主食减肥法”瘦下来的人很难办到这一点。
除此之外,不吃主食不仅不能让人成功减肥,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特别是像学生这样的年龄,这种方法一点也不可取。__②__,又称为糖类,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如果一直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的膳食,很容易引发低血压、疲乏、骨质疏松、肾结石和肾功能紊乱等问题。
所以,要健康地减肥,并不需要拒绝一切碳水化合物食品,只要减少油脂、甜食和精米白面,多多开拓淀粉的来源,比如用淀粉豆类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用杂粮杂豆替代部分主食,不仅热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膳食纤维还更加丰富,__③__。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是山间小溪潺潺流淌,是电话那头轻柔的呼唤;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伪装,会带你走进过往的回忆;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启迪你人生的意义;
……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定立意,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第一次周练语文答案
1、C 解析:A项,“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不等于说“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项,“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理解错误,原文“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不是格律使人失去创造力,而是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D项,“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理解错误,原文“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的意思是新诗的价值不可低估,但新诗仍然最被人误解。
2、D解析:A项,“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理解错误,原文为“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B项,“证明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错误,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C项,“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错,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的修辞能力有关。
3、A解析:A项,“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符合材料三观点,根据“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4、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
解析:①根据“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分析可知,此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②根据“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分析可知,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沙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