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2  2021-10-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洛阳一高2022届高三10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长: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终身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政治斗争的具体体现。
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强调要写的许多“布衣之侠”,正是那些出于民间的侠客们。《盐铁论》:“古者庶人髦老而后衣丝,其余则仅麻枲,故曰布衣。”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短褐”也即布衣的意思,它乃是与权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王维《寓言》因此说:“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布衣也就是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他们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实现封建时代中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时代的民主成分。统治阶级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也就得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盛世;统治阶级不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没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衰世:这都是历史上的事实。
应当说,开明政治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予,而是人民斗争的胜利果实,而当时要参与政治,就不得不通过知识分子,所以布衣传统上又是指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说的。他们的政治资本就是对于权贵阶级保持着对抗性的身份,因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布衣不但在野时以布衣为骄傲,一旦在朝也还是以布衣为骄傲,这一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人民所称誉的骨气和品格,也就是布衣可以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借。所以岑参诗中说:“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杜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当然在政治斗争之外,还有军事斗争力量的存在,隋末的农民起义,正是使唐代与隋代的政治面貌区分开来的因素。这军事斗争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经常出现;而当其还并不到改变这制度的时候,其现实的意义也还是为了要求开明政治,在这里,布衣的自豪感也就自然有了根据。
布衣的斗争因此乃是于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经常地代表着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这一个矛盾发展得好,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向前推进;这一个矛盾发展得不好,封建社会就要显得停滞。所谓发展得好,就是矛盾中进步的方面得到抬头,也就是表现为布衣在这个矛盾上走向胜利。唐代正是布衣在又一次农民起义后,继续着建安以来的民主斗争,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当时在经济上是“均田制”的出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的任用诤谏之臣,“终南捷径”之重视草泽布衣。《唐书・卢藏用传》:“司马承桢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司马承祯的话,一方面是讽刺那些冒牌的布衣,说他们不过想借此往上爬而已;另一方面也就说明了当时布衣的在野政治地位:若不是布衣声誉日高,牌子响亮,社会上也就不会有谁来冒牌了。当然对于真正的布衣与冒牌的布衣之间是应当批评和判明的。李白所以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司马迁,还是杜甫、王维,从他们对于布衣一词的理解中,都能看出布衣是一个与权贵相对立的概念。
B.封建时代,出身和利益是布衣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的原因,统治阶层如果想达到政治开明,应让寒士们获取部分政治地位。
C.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体现杜甫的骨气和品格。杜甫为此而骄傲,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
D.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除了有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还有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斗争,且后者比前者出现的频率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出后文布衣\布衣的斗争等内容,层层深入,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B.全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式,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行文气势顺畅。
C.文章在说明李白具有真正布衣的态度之前,引用了《唐书•卢藏用传》里的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D.全文围绕李白的布衣感展开论证,论证时,作者善于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终身为布衣,既具体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
B.当政治斗争无法改变制度时,军事斗争就会出现。军事斗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推翻统治阶层,取而代之。
C.一方面任用直言进谏的臣子,另一方面重视社会中下层的布衣寒士,这些因素造就了唐代社会的繁荣。
D.终南山作为仕宦之捷径,暴露出冒牌布衣追求名禄的行为,也从侧面显出布衣在野时的政治影响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长江经济带是指沿江附近的经济圈,覆盖上海、浙江、安徽等11个省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这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一论断,为治理母亲河提供了重要方法。所谓“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是东方思维对生态治理的回归,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所在。
按照中医整体观把长江治理好,一定要坚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传统思想需要随着时代推移,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结合与吸纳。要不断吸取新的科学成果、新的技术。运用中医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等理论,并整合多学科交叉,共同发现规律,综合治理长江,我们一定能维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造福子孙万代。
(摘编自王琦《用中医整体观治理长江》)
材料三:
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要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更高质量利用外资。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切实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中央企业、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编自习近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4.下列对长江经济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覆盖上海、浙江、安徽等多个省市的沿江附近的经济圈,“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是其发展新格局。
B.《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高度,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C.长江治理要借鉴中医整体观,运用中医理论,整合多学科交叉。同时坚持传统理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合理吸取新的科学成果、新技术。
D.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质的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要共抓大保护,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各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B.“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是治好“长江病”的重要方法。
C.长江文化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绵延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D.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是东方思维对生态治理的回归,只有运用“天人合一”思想,我们的星球才有希望。
6.如何才能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寡人
夏阳父亲娶母亲时,母亲不大乐意。媒婆在一旁劝导:“他就孤家寡人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负担轻呢。”父亲也在一旁接话道:“你嫁给寡人,就不是一般人了。”这事在全村传为笑谈,“寡人”一词从此落地生根,成了父亲的绰号。父亲似乎毫不在乎,张口闭口也是“寡人”如何如何,以此取代“我”。
父亲没有撒谎,他确实不是一般人,偌大的夏阳村,很长时间里只有他这个孤儿勉强念过初中,算是半个文化人,有好事者曾经找父亲理论,一副“文革”时的口吻:“你自称寡人,什么意思?想做皇帝?”
父亲大度地笑道:“全村人叫寡人都叫了三十多年,你以为寡人愿意啊!打小爹死娘亡,全家光光,你喜欢,拿去用好了!”对方立马避瘟神一样逃之夭夭。一边逃,一边说:“还是你用好,还是你用好。”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照顾他的生意,不愿待在家里老老实实耕田种地。父亲所谓的生意,无非是鸡毛换糖,走村串户,和收破烂没什么区别,但他不这样认为,他每次出去,衣着体面整洁,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常年别着一支钢笔。
有一年除夕,父亲照例是踩着团圆的爆竹声走进家门,照例带回了一家人过年的年货。父亲特别高兴,喝了几杯谷烧酒,满脸红光,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匣子,匣子是木头做的,上面雕龙画凤,极为精致。他打开匣子,从里面捧出一枚鸡蛋大小通身碧绿的印章,诡秘地说:“这个啊,古董,是武则天赐给太平公主订婚用的。”我们那时年龄尚小,不知道谁是武则天,也不知道订婚是怎么回事,但隐隐约约感觉这次家里发大财了。
父亲招了招手,让我们俯首过去,咬着我们的耳朵说:“其实呀,这个是赝品,假的。”
母亲紧张地问:“你怎么知道是假的?”
“嗤,就这货色也骗得了寡人?寡人是干什么的?你们看看这上面的字‘生日快乐’,洋人流行的玩意儿,怎么可能出现在唐朝的印章上?”
接着,父亲讲述了他收购这枚印章的过程。他说是在湖南的一个古镇上,一户人家经济拮据,刚好遇到他去鸡毛换糖,就把他拉到里屋,问他要不要,说这个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御用之物,和玉玺差不多,开价一百块钱。父亲接过来看了看,瞅见“生日快乐”四个字,心里便有底了,父亲不好点破对方,委婉地说:“寡人一个鸡毛换糖的,哪有这么多钱?”对方认真看了看父亲,说:“我看你非平庸之辈,眉宇间隐隐有天子之气,拿去吧,这叫弃暗投明,物归原主。”对方接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哽咽着说:“要不是阶级成分不好,要不是等钱过年等米下锅,打死也不可能出卖这祖传几十代的宝贝。”父亲皱了皱眉,说:“寡人身上只有五十块钱。”对方说:“那我就半卖半送,谁叫我三生有幸,遇到您这样的贵人呢?”
我们听了沉默不语,要知道,那时的五十块钱,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算是一笔巨款。镇长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八块钱呢。许久,母亲坐在墙角垂首啜泣道:“人家夸赞你一句有天子之气,你就鬼迷心窍了?”
父亲赔着小心说:“我们不是还应付得过来吗?寡人主要是看不得人家为难,再说了,那户人家也是良善之辈,说不定也不知道是赝品呢。能够让人家好好过个年。我们不也开心吗?”继而,父亲一脸正色地说道,“寡人顶着一个‘寡人’的名号,虽不能兼济天下,但面对路有冻死骨,施以援手也是天道。”
那晚过后,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件事,我们都以为再也不会有下文了,二十年后,我刚刚结婚,妻子第一次加入这个大家庭过除夕之夜,她偶尔听母亲当笑话一样数落起印章的故事,便提出想看看。父亲翻箱倒柜寻了半天,把一个蒙满灰尘的木匣子递给她,妻子对那枚印章反反复复端详了许久,又掏出手机打电话问了好几个人,然后郑重地对父亲说:“这个不是赝品,是真的,确实出自唐朝,价值不菲。”
妻子是历史考古专业的硕士,她的话毋庸置疑,父亲愣了一下,嘀咕道:“都‘生日快乐”了,还真什么真? '
妻子轻轻地笑了,纠正道:“什么‘生日快乐’?这是‘吉日良辰’,小篆,所以说,那家湖南人没有撒谎。”
妻子的话立即引起了一片沸腾,大家脸上洋溢着欢笑,彼此小心翼翼地争相传看这唐朝的宝物,叽叽喳喳,像一群欢闹的喜鹊。
父亲杵立在客厅中央,面红耳赤。好一会儿后,他陡然一拍脑袋,喝道:“你们不要再看了,寡人明天送还给人家,就明天,完璧归赵。”
母亲急了,壮着胆儿辩白道:“我们是花钱买的,又不是偷的,凭什么送回去?”
父亲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吼道:“当初买,以为是假的,如果知道是真的,那不是趁火打劫?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儿,平民百姓都不屑去做,更何况寡人乎?”
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大年初一,双眼布满血丝的父亲执意登上了去湖南的火车。我们都劝阻说过完年去也不迟。父亲摇摇头,道:“这东西在身边多一天,寡人心里就多遭一天罪,再说了,现在大多数人出去打工,过年人在家,好找。”
(有删改)
7.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事者和父亲“理论”的情节,点出了父亲的身世背景,也隐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态度。
B.“常年别着一支钢笔”这一细节,让“和收破烂没什么区别”的父亲有了别样的弧光。
C.妻子最终确定印章是真品的事实,是父亲执意要在春节出门“完璧归赵”的重要原因。
D.母亲“不乐意”“垂首啜泣”“急了”等神态描写,表现出父母间感情疏远、缺乏理解。
8.“寡人”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9.小说中父亲讲述其收购印章过程的情节,着笔较多。作者的这种设计有无必要?请结合文本给出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十二年,致仕,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如故。卒,年八十一,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生,翌日,下制厚恤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展开余下试题B.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C.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D.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1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意思是“张衡治理河间三年后,就上书请求辞职”。
B.县子,爵位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中的一等,后文中的“县公”指虞世南的爵位从“子”晋升为“公”。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的爵位高于“晋侯”。
C.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现在的山东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即崤山以东。
D.礼部,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科举考试、典礼与外国往来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自隋之后历代相沿不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南勤奋学习,受人赏识。他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在他父亲去世后,被召任建安王的法曹参军。
B.虞世南儒雅谨慎,公道诚恳。从外表看,他似乎是一个儒雅谨慎、弱不禁风的人,但是他在议论政事时却能持守公道,太宗称赞他议事诚恳。
C.虞世南为民着想,心怀天下。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采取检查在押囚犯、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消除灾祸。
D.虞世南直言进谏,深得皇帝赞许。皇上多次外出打猎,虞世南为此上书劝谏,皇帝采纳他的建议并劝虞世南在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法上多下功夫。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2)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生,翌日,下制厚恤其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楼月【注】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本诗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在东川任职,作七律《江楼月》寄给在京城任职的白居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指出作者和元稹所在的地方,再强调天上明月相同,但二人却不能一同观赏,伤别之情立显。
B.颔联中“一宵”说明“相忆”的时长,“潜”写出深思的神态,表达出诗人思念友人而夜不能寐的情态。
C.颔联从人的离合想到月的阴晴,相距遥远,环境有别,借此晴彼阴的景象表达对朋友的担忧。
D.尾联中“今朝”和“方”表明懊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同悔”表明二人友情感人至深。
15.请从虚实的角度对本诗的颈联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琵琶行》中,诗人听琵琶女自诉身世后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实际却是______的舶来品,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 ),它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有的植物“圈地”成功,风靡全球,如别名繁多、美食花样百出的马铃薯。但若______,还得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访马铃薯最早被驯化培育的______。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______,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地地道道 寻根溯源 蛛丝马迹 异军突起
B.名副其实 寻根究底 蛛丝马迹 崭露头角
C.地地道道 寻根究底 雪泥鸿爪 异军突起
D.名副其实 寻根溯源 雪泥鸿爪 崭露头角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苹果尽管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B.别看苹果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C.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D.苹果尽管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B.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C.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D.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__①__。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__②__,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在中国古代,__③__,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洛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