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选自《复活》第一部59章,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出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 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 C. 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一面。 D.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 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进行不下去,陷入沉默,这如同戏剧中的静场,既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又以留白的方式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C. 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主要采用议论和概述的方式,交代聂赫留朵夫的基本情况,与后文二人会面场景的描述相辅相成,让整个故事详略得当,重点情节凸显。 D. 小说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如“眼睛不看他”“可怕的”“在微笑”等,在表现玛丝洛娃转变的同时揭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3. 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4. 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功能,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6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部分(每题3分,共21分)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焉 正:正规 B. 焉能攻之 攻:进攻 C. 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D. 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机敏、机智 ②克己复礼 克:约束 ③足以保四海 保:保护 ④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⑤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⑥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A.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②天下归仁焉 归:回归 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要:求取 ④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买 ⑤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说 ⑥请问其目 目:目的 A.①②④ B. ③④⑤⑥ C. ②④⑤⑥ D. ①③④⑤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 知止而后有定 B. 见贤思齐焉 焉能治之 C. 若火之始然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D.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贤思齐焉 在明明德 B. 先齐其家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C. 故亏兄而自利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D.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10.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B.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 仁以为己任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论语》由其与弟子共同编纂完成,属于语录体散文集。 B.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 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C.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老子》为其所著,又叫《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 D.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展开余下试题(《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 “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 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 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4.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 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 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6. 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告诚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向远方,象征游子行踪难寻;“不胜愁”以虚写实,使“青枫浦”有了伤别意味。 B. “扁舟子”借指飘荡在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以住处借代楼上的思妇,前后形象一远一近,思念由远到近,婉曲有致。 C. 中间几句诗文中的“裴回、不去、还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明月有心,伴在思妇周围的情景,又暗喻愁情悱恻,无法排解。 D. 古人有“鸿雁”和“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 18. “不胜愁”统领下文,“愁”在下文有几方面的体现,请你简要赏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也有此意。 (2)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强调上至国君下至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而言,楹联是镌刻在石、木、竹、金属等材料上或者悬挂、张贴在楹柱等建筑物件上的书法对联。“中华楹联这一艺术瑰宝从诞生之日起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谷向阳说【甲】“联语与书法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便不能成其为楹联。”楹联是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独有的形态,它集中了文学、书法艺术和公共展示文化于一体,具有多重学术研究意义。楹联书写在书体上可不受限制,楷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均可用来书写楹联。 篆隶楹联如图1所示,篆书参入隶法,疏密有致,( );而图2楹联用笔刚健用力,点画粗细对比明显,因势赋形,( )。 楷书楹联,明代书风以颜体为主,如图3,结字方整,( );清代主要取法欧颜二体;晚清后,则以碑派风格为主,融合方圆,表现出楷书的中正之风,更适合彰显楹联的庙堂之气。 行草楹联的抒情表现与率意之风相伴共生。行、草书不同于楷书的地方是强调了点画之间笔势的呼应与连贯,更注重随机性【乙】书写者的情绪、心态随笔运而迹化为点画的流动,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图4行书楹联以“二王”体系为主体,用笔自然流畅,笔势( )。 20. 对【甲】【乙】两处填写的标点及其作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处应填逗号,在句中表示前后引语是一个人的话。 B. 【甲】处应填冒号,与后面引号连用,表示后面是直接引语。 C. 【乙】处应填破折号,在句中表示补充说明。 D. 【乙】处应填冒号,句中表示引出解释。 21.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圆润 古朴 浓淡相宜 跌宕起伏 丰茂稳健 B. 浓淡相宜 圆润 古朴 跌宕起伏 丰茂稳健 C. 圆润 古朴 浓淡相宜 丰茂稳健 跌宕起伏 D. 浓淡相宜 圆润 古朴 丰茂稳健 跌宕起伏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附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从下面看,除了一段仓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 ① ,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然而, ② ,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绝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了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 ③ 。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它们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