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86  2021-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6]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
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森林边的小茅屋
彭荆风
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点不同的色彩。
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母女俩睡得正熟,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嘎吱嘎吱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
外边的人敲着竹篾门,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开开门。”
解放军?妇人绷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二十多年前,娘家的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婉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
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
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
她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吗?”
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碜的小楼照亮了。
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
她心一酸,没有回答。
这个兵看到她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
“你们怎么啦?”她惊异地问。
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
火塘的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是这么陌生。
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维持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
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了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
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


展开余下试题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门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
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
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
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吗?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
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
“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说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
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啊!他竟把这事一直记挂在心上。
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
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
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一个目标后,他被一颗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
她和女儿送走了修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主要是因为她从何班长身上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子,但何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
B.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连续三次发问,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以及见不到何班长时的焦急和慌张。
C.指导员对妇人说的一番话,既有善意的谎言,安慰因不见何班长而内心焦急的妇人;也有真实的交代,说明解放军再来瑶寨的原因。
D.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人民在解放军心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的描写寥寥几笔,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放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写她见到何班长后产生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
C.小说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妇人在何班长和战士们离开后“长倚在门口”,表现了她内心的不舍与担忧,突出了女子的柔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表达方式多样,文中记叙性语言使情节客观化,描写性语言使细节传神化,抒情性语言使情感细腻化,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
8.小说多次写了妇人的心理变化,如妇人半夜听到晒台上的声音时内心惊恐到知道是解放军后心弦放松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情节另写两个心理变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小见大”是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本文作者通过“小茅屋”揭示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对此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时雍州刺史肖宝夤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夤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踰墙而入。道元与其弟、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叱贼,厉声而死。宝夤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节选自《北史•郦道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B.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C.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D.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刺史,古代官名,最初的职责是监察,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B.试守,指在正式任用之前试用。两汉时,文武官员均有试守之制,试验期为一年。
C.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
D.《水经》,即《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郦道元执法严苛,令人畏惧。他到冀州任职,冀州作奸犯科的人都吓得逃走了;他任东荆州刺史时,山中的蛮人畏服于他的威名,不敢做坏事。
B.郦道元重视教育,主张办学。他在代理鲁阳郡守期间,上奏朝廷,请求建立学校,推崇鼓励学校教化,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C.郦道元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汝南王元悦宠爱丘念,让他干预朝政,操纵州官选举,郦道元逮捕了丘念,并且揭发了元悦的罪状。
D.郦道元勤奋好学,著述颇丰。他爱好学习,遍览奇书,编撰解释《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创作了《七聘》与其他众多文章,都流传于世。


展开余下试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郦道元是如何一步步被害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陇西行
耿 湋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①犹未翦,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②,毕竟不封侯。
【注】 ①封狐:大狐,这里指边境敌人。②李都尉:西汉名将李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大雪”“稀”,言边地酷寒、人烟稀少;“阳关”“陇”,点明边塞诗的题材。
B.三、四句中边关将士的情感,与“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
C.五、六句蕴藉丰富,塞外之荒凉,时空之无限,心中之忧愁,皆熔铸在这十字之中。
D.全诗用字凝练,用典精当;写景壮阔,格调高昂,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
16.人言此诗有“万里之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情谊,互诉衷肠,《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游子与思妇互相望月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只能希望随着月光去照耀对方,表现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2)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也由此衍生出了独特的“酒文化”。《归去来兮辞》中陶潜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院中的树木,心情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代的“五味”中的“辛”味,泛指葱、姜、花椒、茱萸等的刺激性味道。花椒、姜、茱萸是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辛辣调料。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文献记载是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其中描述了各种花卉应当如何种植,包括辣椒。“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意味着辣椒进入中国的最初身份是观赏性植物。贵州是我国率先将辣椒作为食物的地方。据清代康熙年间的《思州府志》记载,贵州食盐匮乏,生计窘迫的下层民众购买食盐所需费用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于是他们成为食用辣椒的先锋。由于辣椒与茱萸相比,在贮藏、种植和食用等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便完全取代了茱萸。对于辣椒在西南官话区短时间内的迅速风行,有论者以为这与地理条件有关。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譬如气候条件更接近江南的江西反而嗜辣。或许,辣椒的流行是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天,东南沿海一带可能仍旧是中国饮食版图上“辣度”最低的地区,(  )。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从吴语在苏沪一带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一目了然
B.这从吴语在苏沪一带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可见一斑
C.这从苏沪一带的吴语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一目了然
D.这从苏沪一带的吴语将“辣椒”称为“辣虎”,畏之如虎,便可见一斑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B.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C.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D.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从下列文字中概括“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我国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花粉直径一般30~50微米,在空气中飘散时,__①__,极易引发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花按传粉媒介不同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两种。虫媒花靠吸引蜜蜂、蝴蝶来传粉,产粉少;而风媒花由于不能点对点地传播,于是__②__。这些花粉表面光滑、干燥而轻,便于被风吹散。所以,百花盛开,干燥风大的春季,__③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近日,一位网友晒出无锡火车站一张照片,引发18万+网友点赞。照片中,一块指示牌提示“无健康码由此进入”,具体说的是,对使用老人机、没有微信、无手机等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开辟了专门服务通道。
材料二:2020年,韶关市失去了一只下肢的市民姜女士拄着拐杖前往韶关剧院看戏,面对剧院几十级高高在上却没有扶手的台阶,硬着头皮一步步挪了上来,满头大汗。
材料三: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照顾到被遗忘的少数人。——《北京晚报》
对此,你有什么见闻、经历或思考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21-2022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