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67 2021-11-0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7]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内江六高2021—2022学年(上)高2022届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满分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3题。
①高考阅卷者阅卷,时间紧、任务重,短短几十秒看的是什么?不是表面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思维。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要做到“不强词夺理、不冲动、不低俗”,就必须用理智和冷静的笔触说理。
②理智,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冷静,就是不感情用事、平心静气地运用思维“路标”词公正地推进说理。只有用“理智和冷静”的笔触进行分析说理,才能符合逻辑。所谓“符合逻辑”,就是进行分析说理的一组句子的句与句之间,不仅要联系紧密,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而且要体现一定的关系,使说理层次更加分明。因此,紧扣观点,理智地运用思维分析诠释,并冷静地彰显体现思维关系的关联词或表层次的“路标”词,指示文脉,推进说理;这样,一篇有论证思维逻辑、有层次感的议论文便能清晰地呈现在阅卷者面前。
③如何把握逻辑关系并清晰地呈现这种逻辑关系,写出有层次感的议论文?简单易行又富有成效的办法,就是运用以下四种思维方式。
④任何一种现象,无论是好还是坏,它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运用因果思维分析,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的说,就是对事例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在这里,结果是一种“现在时”的东西——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式”的东西——本质。为了获得最深刻的本质,我们必须不断地运用多向“追问的”的思维,探索事物现象的最终原因,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因果分析法不仅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不容易发生偏离题意的情况,还能增强作文的思辨性。
⑤用假设性语言说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假设思维分析。
⑥比较思维分析,是通过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比较分析法一般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前者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状况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过去、现在及其发展趋势;后者是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判断优劣。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比较分析说理,有利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而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正确观点鲜明突出。
⑦背景思维分析,即联系当今社会中鲜明的事例、当前现实情况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说理来论证中心观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时代感。“文章合为时而著”,真实地反映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这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的文章,才是有用的文章,才能引起阅卷者的共鸣。
(摘编自程必荣《高考议论文赢在论证层次:用理智和冷静的笔触说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理智地运用思维分析诠释的基础上,冷静地彰显体现思维关系的关联词,能使议论文具有论证思维逻辑。
B.比较分析法只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是通过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浏览完整试题
C.纵向比较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状况的特征进行比较,因此能够找出事物的差距,判断优劣。
D.文章只有运用背景思维分析,客观地反映现实,并关注、思考现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引起阅卷者的共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全文采用层进式结构,开篇提出说理必须用“理智和冷静”的笔触,接着阐释其意义,最后提出四种简单易行又富有成效的思维方式。
B.全文运用因果论证法、假设分析法、举例论证法等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力强。
C.文章第二段对 “理智”和“冷静”的含义及运用这种笔触分析说理的意义作出了具体阐释,进而指出其对于有思维逻辑、层次感的议论文的意义。
D.作者指出要写出有层次感的议论文,可以运用因果思维、假设思维、比较思维和背景思维等分析方法,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果是一种“现象”,而原因则是其“本质”;使用因果思维分析,就是从现象推究其本质,而运用“追问”的思维,则可以获得最深刻的本质,以证明论点。
B.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方式并公正地推导说理,能使文章说理层次更加清晰。
C.要想让一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与时代感,可以运用将论点和论据从因果关系上结合起来的方法来实现。
D.要想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正确观点鲜明突出,在使用比较思维分析时,可以使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20年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文化遗产保护者冯骥才先生在颁奖典礼现场接受了凤凰网文化的独家采访。
凤凰网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冲突问题,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冯骥才:传统文化会遇见一些挑战,在不同的时代里边,遇到的问题其实有很多。比如我们现在进入一个市场化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里的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挑战,但是这个挑战没有关系,就是说,我们只要认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好的,而且我们的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而且还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主流来传承下去,那么我们就要做好我们的工作。
凤凰网文化:您把自己最好的时间都留给了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您有过觉得个体力量非常微弱、个体行动很无助的时刻吗?
冯骥才:当然有这个时候。因为我觉得知识分子对文化的问题,他总是有一种,我们讲叫文化自觉。一般来讲,因为他做文化的工作,所以对文化思想更敏感,对这个时代的一些精神性的问题,可能更敏感。对文化敏感,必然对文化的问题/文化的困扰敏感。在敏感的时候,他就要把目的提出来,提出来以后他就要想办法,想完办法后他还要行动,就是我们说的知识分子的知行合一,他必须要行动。当他一开始行动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可能就有一点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那个时候是会感到一些问题,感到自己孤立无助,感到个人的能力有限,个人没办法跟大的潮流来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起来就非常困难,但是这不会阻止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愿望,我们还会那么做。但是一边做,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要唤起国民的文化自信,我们依然要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传播出来,唤起不同的人的文化自觉,这是我们的工作。我觉得今天好多了,今天我们整个社会,大家这种文化的意识要强多了,文化保护的意识也强了,认识到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当然不能说没有问题,问题还是有,但是比二十年前做这个工作当然好多了。
凤凰网文化:目前我们的年轻人其实都对国学非常感兴趣,年轻人也非常了解和喜欢您的作品,所以想请您给大家推荐一些国学阅读的著作或者是方法。
冯骥才:我们的国学从我们古代的诸子百家开始,哲学、文学、艺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经典。我始终提倡一个观点,就是首先阅读经典。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信息量太大,我们每天用手机的时间太多,那么我们的大量的信息就是从手机里来的,手机里来的东西当然也不完全是没有价值的,有很多有价值的、很重要的材料,也有很多是我们必须知道的东西,关键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没有足够的一种眼光、视野、高度、思想和精神定力。如果有这个东西,我们就会善于吸收我们每天接受的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的信息里面,一些有价值的、有营养的部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那个根,我们就会被各式各样的碎片化的、五光十色的东西所埋没。我们的年轻人随着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快,我们会不断地拿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的文明跟世界文明相比较,我们会慢慢地发现我们身上一些优良的东西,但是同时也要学习,只有你学习的时候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明和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够对自己认识得更深刻。
(摘编自《凤凰网文化》,2020年11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传统文化传播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冲突问题,冯骥才认为只要认准了我们的优秀文化,明确其作为主流文化传承的必要性,那么就要做好我们的工作。
B.冯骥才认同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中存在觉得个体力量微弱、无助的时刻,并指出这源于知识分子力求知行合一却不被理解的矛盾。
C.一般来讲,做文化工作的知识分子对文化思想会很敏感,而且由于对文化的敏感,他们也会对文化的问题、文化的困扰敏感。
D.目前我们的年轻人对国学是非常感兴趣的,也喜欢冯骥才的书,在凤凰网文化的访谈中,冯骥才给大家推荐了一些国学阅读的方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骥才认为消费社会里的文化是传承传统文化遇见的一个挑战。和其他时代一样,在市场化消费社会里,传统文化遇到的问题也会很多。
B.从访谈中我们明白,在不同的时代里传统文化会遇见很多问题和挑战,知识分子有时会感到个人能力无法跟大的潮流抗衡的无助。
C.冯骥才针对凤凰网文化的提问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的角度分析了工作困难的原因,同时强调唤起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D.冯骥才运用对比解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文化意识已加强,只要我们能唤起大众的文化 自觉,那些问题就不能阻止我们的愿望。
展开余下试题
6.结合文本,概括冯骥才强调要阅读国学经典的理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7~9题。
九华山悟佛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缆车缓缓而行,脚下是层层的山峦和覆满山坡、崖脚的松柏、云杉、桂花、苦楝,最迷人的是那一片片的翠竹,黄绿的竹叶一束一束,如凤尾轻摆,在黛绿的树海中摇曳,有时叶梢就探摸到我们的缆车,更有那些当年的新竹,竹竿露出茁壮的新绿,竹尖却还顶着土色的笋壳,光溜溜地,带着一身稚气直向我们的脚底刺来。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翠竹。
②留连些时候,我们踏着一条青石小路往山下走,山风习习,宁静可人,大家只是默默地享受。这时左边一个小院里突然走出一位老人,手持一个簸箕,着一身尼姑青衣,体形癯瘦,满脸皱纹,以手拦住我们道:“善人啊,菩萨保佑你们全家平安,快请进来烧炷香。”我一抬头才发现这是一个尼姑庵,大家好奇,便折身跟了进去。老妇人高兴得嘴里.不住地念道:“好人啊,贵人啊,菩萨保佑你们升官发财。”这其实是一间普通的民房,外间屋里供着一尊观音像,设一只香炉,一个蒲团。墙脚堆满一应农家用具,观音被挟持其中。我探身里屋,是一个灶房。我们向功德箱里丢了几张票子,便和老妇人聊了起来。老人69岁,原住山下,来这里已7年。家里现有两个儿子、两个孙子。我说:“现在村里富了,你为什么不回去抱孙子?”她说:“儿媳妇骂得凶,说我出来了就别想再回去。”“儿子来不来看你?”“不来。他让我修行,说怎么都行,就是不许剃发。”老妇人指指自己稀疏的白发,一再解释。“香火好吗?”“哪有什么香火?你不请,人就不进来。我看一眼院子,有水井、桶杖之类,可想她一人生活的艰难。同行的两位女同志唏噓不已,我也心中悒悒。下山时我便更留意街上的情景。整个山镇全是些大大小小的取了各种名字的庙庵、精舍、茅棚,许多还是新盖的,墙都刷成刺目的白色或黄色,门口贴副带佛味的对联,大门内供尊佛像,隐约香烟缭绕。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如有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拣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位中年妇女。问及她身,上的尼姑黑袍,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要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蝉脱壳”
④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山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28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活到110岁坐化,肉身3年不腐,门徒奇之,以金裹身,存之至今。因为是真身所在,这里香火更旺。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大做道场,问及价目,每场20万元。山顶风景无他,只是大兴土木,满地砖木沙石,碍脚碍眼。下山时我们从九华街穿过,路过两间储蓄所,见柜上都有和尚在存钱。从背后望去,其双手举在柜上,头向前探,腰板就拔得更直,僧袍也更显得挺括岸然。
⑤我突然感到昨天在山顶所陶醉的一湾山水,一湾翠竹,竟是一湾欲海。
⑥午饭后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下山。车到山口,又是一湾山水,闪过一湾翠竹和一棵枝叶如冠遮着半天的大树。树下露出了一座黄墙青瓦的古寺。这也是一座上了九华名刹榜的大庙,叫甘露寺,同时也是九华山佛学院。肃穆之象不由我驻车凭吊。正当中午,僧人午休,整座大庙寂然如灭,使人顿生忽入空门之感。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几排坐禅的蒲团静列成行。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殿柱上挂有戒牌:“进禅堂心平气和,万缘放下……”,廊柱上有《僧伽壁训》:“为僧首要老实,接物必重慈悲……”。右侧为饭堂,十数排桌凳,原木原色,古拙简朴。桌上每隔二尺之远反扣两个碗,清洁照人。墙上有许多戒条都是“当思一餐不易、一粒难得”之语。饭厅之侧有平台,上植花木,红花绿叶。一小树干上悬一偈牌,上书:“绿竹黄花即佛性,炎日皓月照禅心。”
⑦我们这样穿堂入室在大庙中随意行走,偶遇一二僧人也目不斜视,既不怕我们为偷为盗,也不把我们喜作上门的财神,心情比在山上时愉悦多了。返到大殿,我虽不信佛,还是双手合十对着佛像拜了三拜。 (有删改)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第二段最后一句描绘了佛教圣地九华山欣欣向荣的面貌,“带佛味的对联”表现出了当地佛教氛围的浓厚。
B.“我”在九华山上遇到的第一位老人一再解释自己的稀疏白发,可能是由于害怕“我们”一行人认为她是假尼姑。
C.第三段最后一句中“金蝉脱壳”一词表现出九华山祗园寺作为庄重严肃的佛教名刹对俗人的熏陶之深,使他们受到感化。
D.全文以时间和游踪为线索,描绘了九华山多处庙庵的情境,深刻刻画出了传统禅意与现代世界之间的难以弥合的尖锐矛盾。
8.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关于“佛”,“我”悟到了什么?(6分)
9.文章三次提到“一湾山水”和“一湾翠竹”,试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颖悟夙成,长师胡宏,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以荫补官,浚起谪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浚去位,汤思退用事,遂罢兵讲和。金人乘间纵兵入淮甸,庙堂犹主和议,至敕诸将无得辄称兵。时浚已没,栻营葬甫毕,即拜疏誓不言和。疏入不报。久之,刘珙荐于上,明年,召为吏部侍郎。时宰方谓敌势衰弱可图,栻曰:“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上为默然久之,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延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郡濒边屯,栻以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义,有功辄补官,士咸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者,捕得数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盗中。栻命斩之以徇于境,而博其亡奴归之。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栻为人勇于从义,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节选自《宋史·张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B.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C.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D.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堂,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是指宋朝朝廷。
B.吏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文武官员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等。
C.赐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事迹来进行褒贬评定,并给予称号。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在主要祭祀对象外设置关联密切的次要祭祀对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栻聪颖早成,深受时人赏识。老师胡宏称赞他是圣贤的传人,张浚的部下认可他的谋划能力,孝宗也十分欣赏他的言论。
B.张栻立场鲜明,又能审时度势。金兵入侵淮甸时,他反对和议;宰相认为敌势衰弱可进攻时,他又分析形势认为并非良机。
C.张栻扫除积弊,治事赏罚分明。他革除买马一事存在的弊端;又礼待诸将加恤士兵,补官有功之人,同时斩杀北方的逃奴。
D.张栻崇尚道义,赢得传世口碑。他勇于从义,去世前还劝谏皇上要秉持公理;生前深受当世赞颂,死后也为后世纪念景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
(2)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15。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②是丁年。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③茂陵:汉武帝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初见汉使时悲喜交加而情难自禁,下句由人到景,描写“古祠高树”渲染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
B.颔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在寂静的夜晚,望着大雁的身影消失天边,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故国音讯断绝的史实。
C.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中“回日”形容楼台极高,日神都为之掉头。该句写苏武归汉时,楼台依旧,武帝已逝,物是人非。
D.尾联写苏武归汉后封侯受爵,但长眠茂陵的汉武帝却再也无法见到这一幕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先皇。
15.本诗历来被认为是刻画苏武白发丹心汉臣形象的佳作,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本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 , ”就能遨游于无穷无尽之境,从而不再“有所待”。
(3)曹操在《观沧海》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际的大海波翻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第Ⅱ卷 表达题(满分 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小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 ,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 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他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距离太远和太近,都看不清楚。( ),才不会焚琴煮鹤, 。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 。
《谈美》的末篇是《慢慢走,欣赏啊!》,说的是“人生的艺术化”问题。朱光潜在这里表达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观:人生本来就是这一种广义上的艺术。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有味道。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朱光潜的字)引读者将艺术走入人生,又由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17.依次填入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举重若轻 娓娓道来 暴殄天物 多姿多彩
B.登堂人室 侃侃而谈 暴殄天物 有声有色
C.举重若轻 侃侃而谈 挥霍无度 多姿多彩
D.登堂人室 娓娓道来 挥霍无度 有声有色
18.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B.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C.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D.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19.划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将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
B.由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将艺术走入人生
C.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D.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走入艺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建立核基因控制的遗传稳定、安全高效的作物不育化制种技术体系,是良种繁育领域的迫切需求,也是本课题攻关的难点。① ,课题的攻关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技术攻关阶段,课题开创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玉米多控不育技术和作物通用型显性不育技术,进行了这两项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价值评估,为产业化示范应用做准备。其中,② 在原理和技术路径上,比国外多控不育技术更先进和安全。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课题集成水稻离田场地基质育秧技术、小苗浅栽机插技术,结合自研的水稻长效颗粒肥,形成了一套适合水稻的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③ ,例如水稻育秧技术、制种基地信息化管理技术等,都已经开始了规模化的推广。
21.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5分)
3月23日,考古人员再次对三星堆3号“祭祀坑”中发掘的巨型青铜面具进行提取。但由于目前该青铜面具上方压有象牙,待把象牙提取出后,才能对整个面具进行提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经过前期测量,该青铜面具目前宽135厘米、高74厘米。从高度来讲,它比1986年发掘出的铜
上一篇: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内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