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说什么?我耳畔回响起采访抗美援朝老兵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说什么?说自己英勇?还有那么多英勇的都埋在战场了,自己说什么?! 青山不语、英雄无言,沉默的岂止一个邹习祥。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空降兵战车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一面密布三百八十一个弹孔的战旗迎风飘扬,那是邹习祥所在第15军浴血上甘岭后保存下来的一面战旗,它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属于上甘岭特功8连、更属于顽强英勇的中华民族,同样,也属于贵州大山里的农民邹习祥。 我爷爷在上甘岭到底做了些什么?邹军和他的家人迫切地看着我们。 时间回到1952年的4月,朝鲜上甘岭的白雪正在融化,邹习祥所在1连守卫的537.7高地北山,是第15军三十公里防御正面上最突出的阵地,与敌所在的高地南山相峙,两阵地相距仅有一百来米。 由于1连缺乏强大的炮火支撑,敌军气焰一度十分嚣张。邹习祥和战友们每天都要忍受对面阵地上敌人的肆意挑衅,眼睁睁看着他们在阵前三五成群地晒太阳,志愿军们却只能困在简陋的工事里。 后来,随着一线坑道阵地初步完成,志愿军有了坚实的地下长城,15军决定按照“零敲牛皮糖”战术,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好好打一场。邹习祥所在1连迅速响应,从4月17日到10月13日,只用了短短五个多月时间就歼敌八百余名。被喻为“神枪手”的邹习祥更是创下了七十八发子弹毙伤敌三十九名的优异战绩,荣立一等功。敌军被打得惶惶不可终日,在换防时惊恐地将537.7高地北山称为“狙击兵岭”。 在志愿军15军资料中,有关邹习祥的记录基本终止在1952年10月。10月14日凌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邹习祥和战友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坚持作战,一次又一次收复阵地。在无数次生死之际的残酷战斗中、在打得“人死枪毁阵地烂”的上甘岭,我们已经无法分辨出哪一响射击声来自邹习祥的枪,我们只知道,在他沉寂多年的档案里,留下了歼敌二百零三人的记录。 1952年12月1日,那一天,漫天大雪,志愿军15军召开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祝捷大会。 我想,队伍里的邹习祥,在那场大雪中,就已决定把自己的所有功绩和记忆都留在这片土地上,让它们和洁白的雪花一起、和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一起。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 今天的务川,广袤的栗园草场,牛羊成群,宁静安详。 崇尚英雄、敬畏历史,有些过往,远去了,仍值得一提再提;有些人,故去了,仍值得永远铭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许多志愿军都不提自己的英雄事迹,是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在战争中不够英勇。 B. 文章写邹习祥的资料记录未能记清他哪一枪歼灭了敌人,突出了作者的遗憾。 C. 在上甘岭祝捷大会上邹习祥决定将自己的战斗历史和牺牲的战友一起埋葬在此。 D. 邹习祥原是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后来回到家乡,成了平凡普通的农民。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得知邹习祥是上甘岭的战斗英雄后,务川县的相关人员语气中充满了疑问,这从侧面反映了邹习祥退伍后的低调。 B. 文章抓取了一个细节“密布三百八十一个弹孔的战旗迎风飘扬”,表现了志愿军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精神。 C. “今天的务川,广袤的栗园草场,牛羊成群,宁静安详”描绘了务川幸福的生活,象征着英雄的崇高精神,深化了主题。 D. 文章以邹习祥这个志愿军战斗英雄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展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整体风貌,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缅怀之情。 8. 文章中两次写到了邹习祥的照片,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 文章为什么不完全按时间顺序来叙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 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 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 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 B. 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
展开余下试题C. 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 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4分)
(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4分)
14. 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dōu)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他。半霎:半晌,一会儿。③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B. 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C. 颔联采用夸张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D. 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16. 请将杨万里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但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用龟壳、蓍草来占卜预测吉凶,《氓》之中“__________”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卦象吉利,就叫作“__________”。 (2)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__________”、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__________”的相似体会。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苟子在《劝学》中说“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 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 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弥足珍贵 声情并茂 别出机杼 醍醐灌顶 B 弥足珍贵 绘声绘色 别出心裁 醍醐灌顶 C. 不可或缺 声情并茂 别出心裁 振聋发聩 D. 不可或缺 绘声绘色 别出机杼 振聋发聩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B.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C. 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D. 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手机、外卖、朋友圈、抖音、支付宝……这些新生事物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回顾这些年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①________,而不变的是年轻人始终能够敏感地追上潮流、乐在其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追逐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某些短视频在十几秒内以声情并茂的形式就可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却也泥沙俱下。②________,那么部分年轻人空虚迷茫的状态只怕更甚。当下,价值多元、选择爆棚,如果每次都随波逐流,任凭人生的主题被一次次冲散,那么很可能就真的失去了自我。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正是学本领、长才干、拓视野的黄金年龄,正是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关键时期。青年的生活,除了眼前的搞怪视频、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科学、文化、艺术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③________,倒不如在现实中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大众虽然能够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专业知识 B. 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专业知识虽然是短视频的优势 C. 专业知识虽然是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大众的 D. 这种短视频虽然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专业知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