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88  2021-11-1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同步作业
第20课 创造宣言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伤(zhóng)遁词(xún)参天大树(cān)
B.豢养(huàn)儒夫(nuò)先知先觉(jué)
C.倘使(tǎng)剃头(tì)耕读渔樵(jiāo)
D.祠堂(cí)烟囱(cōng)血脉相承(xiě)
2.下列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黄老师这一笔,犹如画龙点睛,使画中的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了。
B.你如果因为这点挫折便自暴自弃,那这辈子都难有所成就了
C.谁愿意在你走投无路时伸出援手,那人就是你真正的朋友。
D.过去的这里山穷水尽,如今已是牛羊成群,果树成林的“赛江南”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B.老人、青年和孩子们,纷纷涌向那青青山坡——几十年前革命英雄奋勇抗战的地方。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批驳错误观点。
B.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C.作者在本文中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5.找出下面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协。( )
(2)粮水断绝、众判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
(3)爱心是对幼者无私的教化,虽鲁顿无知而不舍;爱心是对长辈日夜的关怀,虽贫病交加而不弃。( )
(4)那片庄稼经过清水的灌概,正在苗壮地成长。( )
6.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__________”,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__________(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青铜时代》等。歌德,__________(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__________》等。
(2)《易经》又称《__________》,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__________(人名)在狱中所作。
7.清代文学家张潮曾在《幽梦影》中为我们留下了两副尚未完成的对联,请你从中任选一副写出对句。
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其一为“枯叶带虫飞”,其一为“乡月大于城”。姑存之,以俟异日。
选句:____________对句:____________
8. 根据下面材料,给“创造”下个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创产品是指有文化内涵的创新性产品,包括文化旅游纪念品、家居日用品等,是文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产值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材料二】 在济南市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成果展上,国宝级文物西汉彩绘负壶陶鸠被巧妙设计成了一套荼具。古老的文化资源走出博物馆,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当下的一股文化新潮流。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三】 国内已有25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从目前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来看,绝大多数博物馆走的都是“卖萌”路线。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可是细细盘点,多是文具、服饰、工艺品。对于文创产品,有“点赞派”,也有“吐槽派”,双方各执一词。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文创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材料三】提到了对“文创产品”的两种态度,你支持哪一派?请你就材料“故宫文创‘长’这样”中介绍的文创产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超过40字)
10.《创造宣言》第4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如何理解本句中的比喻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中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的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了一个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必使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还怎样讲改造社会?所以我们要改造社会,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改造社会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导改造社会,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绝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学生的精神的。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下面的材料是原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我现在举一段历史例子给诸君听,就是明朝的方孝孺先生,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起草即位诏书,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宇,因此被诛十族。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遁”读“dùn”;项“樵”读“qiáo”;D项“血”读“xuè”。
2.答案:D
解析:“山穷水尽”的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与语境不符。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A项使用错误,“坐一坐”和“躺一躺”两个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隔开。
4.答案:A
解析:本文用了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事例论证错误观点,再在此基础上阐述正确的观点。
5.答案:(1)协改为谐(2)判改为叛(3)顿改为钝(4)概改为溉
6.答案:(1)生活教育; 法国; 思想者; 德国; 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 周文王
7.答案:【示例一】枯叶带虫飞;落花伴蝶眠(或:春风和蝉鸣)【示例二】乡月大于城;幽篁秀于林(或:秋叶红于霞)
8.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性或物质性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理解段意可知,主要内容是表述创造有两种类型的成果,然后用引号重点表达了“首次获得”这一内容,所下定义一定要包含这两项内容,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9.答案:(1)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广泛传播产品文化,让古老的文化资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2)示例一:我支持“点赞派”。文创产品顺应时代潮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的、新颖的创意的同时又传播着传统历史文化。“胤禛美人图”APP通过高科技手段,让大众更直接地接触古代服饰、器物等,又非常便捷,不受博物馆观赏的限制,对文化普及的作用不言而喻。
示例二:我支持“吐槽派”。文创产品看似好玩创新,但是很多文创是将传统文化中比如官帽、朝珠等随意再加工,这是对历史文物的不尊重。失去了对文物的敬畏,又何来对其保护?
解析:(1)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依掘【材料一】的“我国文创产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产值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和【材料二】的“古老的文化资源走出博物馆,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当下的一股文化新潮流”可概括出答案。(2)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目,可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观点。可赞同,也可以反对,答案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10.答案:用“刀法”比喻教育方法。用“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用“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根据课文第3段第三句话可知,教育者所造的“石像”比喻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即受教育者,因此“万像”自然就是“众多的受教育者”。既然把教育比作“塑像”,原句的本义就是“教育得不好(教育方法不好),则全体(众多、大多数)受教育者被毁;教育得好(教育方法好),则全体(众多、大多数)受教育者成才”。于是,三个本体便顺理成章地凸显出来了。
11.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其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解析:(1)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在文章题目中,二在文章开头,三在文章结尾。根据文章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学生的精神的”可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画线句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
(3)首先要明白论据的内容,然后分析各段所论述的观点,看这个论据与哪一段的观点一致即可。材料中,方孝孺不畏惧燕王,燕王的势力“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观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解答论证思路类题,在厘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将段落大意连缀起来即可。作者首先在第①段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第③至⑤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21-2022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