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03  2021-11-19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泾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技术在实践应用中没有得到相适宜的引导和规范,就会导致新的新闻失范问题出现。反思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在新闻活动中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规范地运用算法,使之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在算法新闻中,人机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的设计,将有益于积极的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当前,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人机协同”将会是未来新闻生产的重要模式。同样,它也应该是算法新闻伦理构建中最重要的内容。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这样一种延伸还要求其他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产生新的比率,谋求新的平衡。”近年来,业界对“人机协同”理论的讨论就是在谋求这种“新的平衡”。“人机协同”,就是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协作。在人机协同中,人是智能的总开关,人居于统摄地位,从伦理层面来看,“人机协同”是对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状态的表述,人能够遵循人类道德规范的标准,合理规范地利用技术来为人类社会服务,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未来新闻生产的方向,是人机协同的模式。首先,新闻算法的设计体现并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依然是新闻生产的目的。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权威下,新闻媒体才能突破算法偏见,为社会和受众提供符合新闻媒体“良知”的报道。其次,机器人写作解放了新闻记者和编辑,使之转向更能够体现记者主观创造性的深度报道分析等新闻写作,再次,新闻从业者的“把关人”角色将更加突出强化。面对海量信息和大量机器人新闻产品,需要新闻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筛选和编辑,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向受众进行推送。这才能让个体挣脱“信息茧房”的桎梏,塑造社会公共价值,构建一个良性的舆论环境。
算法新闻的作用和未来不可限量。对此,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层面来加强新闻伦理的构建。
第一,明确人在人机协同中占据主体地位,算法服务于人的需求,人不能迷失在信息与算法的迷阵中,而应该坚持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在算法新闻中,记者和编辑的地位不可取代。
第二,为算法植入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在算法设计和使用中,要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指导,防止在算法设计中带入设计者的偏见。
第三,完善行业规范中对算法使用规范的标准和要求,首先,在算法新闻生产全过程中加强算法设计和使用的透明原则,实行数据抓取、源代码、程序设计以及协同过滤结合人工审查的全公开,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堵住算法演绎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和偏见。其次,算法新闻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新闻专业人员也必须具备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素养。再次,加强新闻生产和传播全过程的监管。在全自动化新闻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新闻选题、选材和导向方面的人工审核;在新闻发布之后,对用户反馈和舆论走向进行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新闻影响扩大化。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尤其是机器人写作出现后,著作权,隐私权等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对此需要从法律上进一步细化;对于恶意和欺诈性的新闻报道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的,要建立全过程的追责机制;同时,也要普及和提高新闻从业者和受众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知识产权意识。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杜娟《走向人机协调:算法新闻时代的新闻伦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技术运用于新闻业中,如果得不到相适宜的引导和规范,就会导致新闻失范的问题出现,不利于新闻业的发展。
B.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如何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规范地运用算法,使算法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
C.作为未来新闻生产的方向,“人机协同”的模式将实现人与技术平等和谐,人不会高于技术,也不会过度依赖技术。
D.算法技术被应用到新闻传播中,虽然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配套的监管和法律及时跟上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论证了业界对“人机协同”理论的讨论的重要意义。
B.文章阐述了“人机协同”的主要内涵,强调了价值观和“人”在算法新闻时代的重要作用。
C.文章详细论述了完善行业规范中对算法使用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D.文章首先指出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问题,再提出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论证思路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机协同”作为未来新闻生产的重要模式,使人机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的设计,将对新闻业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B.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增加了人体的功能,使人力获得解放,促使新闻编辑和记者转向深度报道分析等新闻写作。
C.只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才能保障算法和大数据技术进人后的新闻业健康发展,消除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弊端。
D.技术本身没有价值观,但是设计技术的人却可能在算法中带入偏见,因此算法设计者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凸显价值、不断增值。事实上,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内在统一,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为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摘自《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
材料二:
建设绿色家园,贵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乌江水生态环境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尤其因涉磷企业集聚,企业排污以及成堆露天堆放的磷石膏致使总磷常年超标,为贵州八大水系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河。为改善乌江流域水体水质,贵州从2017年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共投入逾18亿元,拆除网箱3.35万亩,实现了省内全流域“零网箱”;作为全国磷矿主产区之一的贵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计划,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2020年,贵州乌江干流水质年均值首次达到Ⅱ类,首要污染物总磷年均浓度相比2012年下降93.0%,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下降28.6%,实现了一江清水入长江。
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贵州省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动煤电烟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文化旅游、大数据、林下经济等能发挥资源优势的环境友好型产业。统计显示,2020年贵州省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2%。
(摘自《多彩贵州生态文明创新路》,《经济日报》2021年2月20日)
材料三:
常州滨江化工园区把沿江1公里内的化工厂关停,将长江岸线腾退出来,这让无锡兴达集团在园区的两家企业获得“新生”。兴达集团下定决心关停两家老厂,并投资30亿元在园区内异地改建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厂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仅降低了成本和安全风险,也通过新工艺减少了废水废气的排放。
九江市杜绝“带污染”的GDP和财政收入。近几年,九江先后拒绝400多个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投资项目,把沿江发展空间留给以临港经济、数字经济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在长江南岸、部阳湖西畔,一座规划面积158.53平方公里的郗阳湖生态科技城正在兴起,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原来各地招商引资只算经济账,现在要算政治账、生态账,社会账、长远账。
(摘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五周年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1月6日)
材料四:
在2019年,一家国际权威科研机构发现,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坚持不懈植绿造绿、养绿护绿,是中国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有力体现,也成为中国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缩影。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组建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到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夯实了美丽中国的制度基石、治理堤坝。
(摘自《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人民日报》2020年12日)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可以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内在统一。
B.为了改善乌江流域的水体水质,贵州从2017年全面取缔“网箱养鱼”,拆除网箱3.35万亩,实现了乌江全流域“零网箱”。


展开余下试题C.2020年,贵州乌江干流水质年均值首次达到Ⅱ类,总磷年均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均有所下降,乌江污染防治效果明显。
D.中国坚持不懈植树造绿、养绿护绿,是促进世界与20年前相比越来越绿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生态总价值,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要的重要举措。
B.贵州治理污染、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多项措施,为其他面临同样难题的地区提供了借鉴经验。
C.现在各地招商引资用算政治账、生态账、社会账、长远账取代算经济账,说明各地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D.确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表明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6.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该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请概括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喝茶
梁实秋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唯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茶,声近于惯,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电视剧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场。有友来自徽州,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卖席的睡凉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称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害。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于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湖之,有香片之浓酸,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名,乃径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俱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骆成骧联)。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品味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在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日:“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憨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工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脝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唯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有那么多的冻顶?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列举茶叶的名称,是要表明“我”对喝茶不很讲究,数十年来,“我”喝过不少茶,其中既有各地名茶,也有不登大雅之堂的茶。
B.不难看出,梁先生比较爱喝北京双茶和西湖龙井茶,其私家秘传之茶——玉贵,是香片和龙井的混合物,也是作者喜欢的。
C.“卖席的睡凉炕”一语映射出了茶文化的差异,我对来自徽州的同学舍不得喝茶叶表示出惊讶,所以用此语来和同学相调侃。
D.这篇散文有机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涉及了有关“喝茶”的多方面知识:茶的品种,茶具、喝茶的艺术等。
8.梁实秋的散文语言独具风格,请以文章对某茶店店主的刻画为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梁实秋和许多由大陆赴台的作家一样,在其作品中寄寓着挥之不去的乡愁,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说。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卒使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竞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侈因甘茂,言于秦昭王曰:“公仲侈方有得秦救,故敢捍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崤,公仲修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然则伐秦之形成矣。”秦王乃下师于般以救韩,楚兵去。世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逢苏代,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茂之妻子在焉,愿君振之。”苏代许诺,谓齐王曰:“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齐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B.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爽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C.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D.甘茂竞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边站立的丞相。文中樗里子是右丞相,他的职位低于甘茂。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C.上卿,夏商周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是其中最高的等级。
D.合婚,是男女双方订婚前合八字的旧俗,文中指结成婚姻,是秦楚之间的政治联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甘茂征战南北,屡立战功。他受到秦惠王重用,辅佐魏章平定汉中;秦武王时,又平定蜀地之乱,被封为左丞相。
B.甘茂知难而进,终获胜利。受命攻打宜阳时,久攻不下,秦武王想要撤兵,甘茂说服他继续攻城,最终攻克宜阳。
C.甘茂不负所托,助韩脱困。楚国围韩而秦不肯救,甘茂传达了对各国间利害关系的分析,促使秦国出兵解围。
D.甘茂逃奔异国,客死他乡。他虽能力出众,却遭受排挤,被迫逃到齐国,其后再未担任要职,至死也没能回到秦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茂之妻子在焉,愿君振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②,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刘琨,《晋书·祖逖传》,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②橘柚,相传“逾淮北而为枳”,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故《淮南子》说“橘柚有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起笔交代泊船湘江的处境,“锁”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
B.“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紧承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生出怅然之情,只能深夜起舞。
C.诗的第三、四句境界壮阔,“芙蓉国”“薜荔村”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生动形象。
D.湘江一带,正是橘柚之乡。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深感自己的境遇和那远离江南生长在淮北的积相似。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雨巷》中写丁香般的姑娘走到雨巷尽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段,通过送行者的穿戴来营造送行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__________,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____________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___________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_________,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18.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咸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