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461 2021-11-30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1]
2022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江西南昌•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对新时代文学做出了全方位的展望和期待,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崇高风格的重倡与张扬。
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是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深度论述崇高风格的文论家。他认为崇高首先表现为一种大美或壮美,这种美来自客观的融合;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都使人感受到宏大与超迈;人生来就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加上自然界的崇高事物对人的潜移默化,使人逐渐养成向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热爱崇高的审美情趣,培育出由丰富的思想和激动的感情所形成的伟大心灵。在郎加纳斯看来,“崇高”的基本内涵,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就文学而言,崇高之美是通过文学风格体现出来的,即崇高风格。郎加纳斯的崇高美学阐发了文艺的普遍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崇高风格有着久远的传承。庄子散文的崇高风格基于其哲学的滋养,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通过自然万物的宏大形象以传达理想精神的崇高风格。屈原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崇高风格的美学魅力,折射出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国之衰微、民之疾苦的沉痛忧患。司马迁曾言“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也回应了郎加纳斯的观点:言辞的伟大来自思想的深邃。杜甫诗歌亦具崇高之美,诚如刘熙载所论“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诗的崇高之美,不惟来自对大自然阔大形象的捕捉与抒写,更来自对人生理想的追寻和对国运沉沦的忧愤。杜诗无疑诠释了崇高美学的根本特征: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美学在当代文学的演进中不仅失去了主导地位,而且似乎越来越变成了“禁区”。新时期以来理论者虽然“成功”解构了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但并没有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时代诉求的震撼人心的崇高美学。理论者从中国传统的作品中汲取英雄主义元素,并让人物经历古代或现当代事件,将其组构为“新的”崇高美学,这样的美学不可能蕴蓄思想的深度与博大,更不可能是作家“伟大心灵的回声”,所以,这样的美学是伪崇高美学。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文学更与崇高美学无关,郎加纳斯指出,一个作家如果被金钱和享乐的贪求所腐蚀,“他们灵魂中一切崇高的东西渐渐褪色,枯萎,以至于不值一顾”。当崇高美学丧失,各种文学的“丑书”便出笼,当代文学的不良倾向到了不能不扭转的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崇高美学,这是切合当代文学症候的一剂良药。他就如何在新时代缔造崇高美学所阐发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相信,新时代文学在继承中外传统崇高美学、总结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的基础上,必将产生出新的崇高美学,迎来一个文学的高峰时期。
(摘编自安涛《新时代文学呼唤崇高风格》)
1.下列关于古罗马文论家郎加纳斯及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论述相吻合的一项是( )
A.在西方美学史上,郎加纳斯对崇高美学的论述既是最早的,也是最深刻的,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
B.郎加纳斯认为,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对人潜移默化,因而决定着人们向往、热爱崇高的理想情趣。
C.郎加纳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而伟大心灵的形成,离不开丰富思想和激动情感的滋养。
D.郎加纳斯曾提醒作家抵制金钱和贪欲对灵魂的腐蚀,当代文学“丑书”的出笼,正是由于未曾听从他的劝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引用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学和作家、艺术家使命责任的论述,充分彰显了本文讨论崇高美学的现实意义。
B.次段集中评述郎加纳斯的崇高美学思想,为本文作者新时代要创造新的崇高美学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论据。
C.第三段连续列举庄子散文、屈原诗歌、司马迁史传和杜甫诗歌四个例证,分析了中华文化中崇高风格的久远传承。
D.第四段由正面论述转向对不良倾向的批评,集中批判了伪崇高美学和拜金主义所催生的文学“丑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而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庄子哲学主张“物我为一”,促成了其散文以宏大形象传达理想精神的崇高风格。
B.清代刘熙载所言“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正体现了杜诗源于诗人自然、人生、家国情怀融合的崇高之美。
C.解构者企望摘取、组构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元素而创造“新的”美学,因其缺少伟大心灵、思想蕴蓄,只能陷于失败。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承崇高美学的优良传统,新的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就会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流。
【答案】
1.C
2.C
3.D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也是最深刻的”错,原文第2段“最早深度论述”并不意味着一直居于“最深刻”的地位;
B.“因而决定着人们向往、热爱崇高的理想情趣”错,原文第2段“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都使人感受到宏大与超迈;人生来就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加上自然界的崇高事物对人的潜移默化,使人逐渐养成向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热爱崇高的审美情趣,培育出由丰富的思想和激动的感情所形成的伟大心灵”,选项没有提到原文所说的“人生来就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亦即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D.“当代文学‘丑书’的出笼,正是由于未曾听从他的劝告”不妥,原文第3段指出“当崇高美学丧失,各种文学的‘丑书’便出笼,当代文学的不良倾向到了不能不扭转的时刻”,当代文学“丑书”出笼的原因很多,不能单纯归因于未听从郎加纳斯的劝告。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四个例证”有误。文章第三段并未将司马迁史传做为中华文化中崇高风格的例证加以分析,文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是为了说明屈原诗歌的美学魅力,来自于他的深邃思想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新的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就会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流”对文本过分解读,原文没有“新的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就会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流”的表述,原文结尾说的是“迎来一个文学的高峰时期”。
故选D。
(2021•全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少年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所暴露的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他们的“输入”跟不上“输出”。所谓“输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青少年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的科学与技术知识,二是完成篇科幻作品必备的基本写作技能。所谓“输出”,则指的是青少年发挥科学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带来的成果,比如科幻作文大赛的作品。
那么,“输入”为什么跟不上“输出”呢?科普作品的阅读作为“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家构思作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果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输入”不足,就算是专业作家这样的“巧妇”也会“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在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输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本身就具有挑战性。在中小学阶段,科学学科无法即时、全面地反映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科学学科所传授的主要是在科学史上经过长期检验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即便是随着时代发展,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也会与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差距。一味指责中小学应试教育做主导,实际上,是忽略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殊性。
第二种“输入”是完成一篇科幻作品必备的基本写作技能。我认为,当听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科幻写作时想象力匮乏问题的批评时,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我们该不该、有没有将培养青少年科学想象力视为己任?我们自身是否懂得科幻创作的一般规律?是否掌握一些科幻作品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否切实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有没有在培养他们的科幻想象力方面下过真功夫,真实践过?从本人对中小学科普科幻教育现状的了解来看,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答案不容乐观。
“输入”难以满足“输出”的需要,这只是问题的浅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教学中还没有在学生包括想象力在内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找到青少年科幻写作“输入”跟不上“输出”的症结所在,解决之道也就蕴藏其中。
第一,大力加强引导青少年学生的科普阅读,以此弥补中小学科学学科无法完全与时俱进全面地反映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发展的缺憾。第二,聚焦青少年学生缺少科幻作品创作必备能力的问题,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科幻写作课程。要向学生推荐更多优秀的科普与科幻作品,指导他们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经验,激发创作灵感。在这个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学生科学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问题。路径千万条,真教第一条;输入若空白,输出当然零。实践诬明,语文学科以阅读与写作为抓手,科普与科幻教育“两条腿走路”,是解决青少年科幻创作中暴露出的“想象力跟不上科技”问题的有效路径。
(摘编自周群《如何让青少年学生“想象力跟得上科技”》)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这些科技知识是青少年创作科普科幻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余下试题
B.因为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不可能做到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C.要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幻作品创作必备能力,基础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相关写作课程。
D.语文学科抓好阅读与写作,在科普与科幻教育上下足功夫,就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青少年在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谈起,回应了在此问题上对中小学教育的某些指责。
B.文章第二、三两段属分述,从中小学基础教育难以做好的和应该做好的两大方面有针对性对地展开阐述
C.文章第四段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并在第三段阐明具体的做法。
D.文章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表意简洁,比喻形象,第三段运用一连串反问,语言犀利。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掌握足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写作技能,青少年就能让自己的想象力跟上科技,创作出优秀的科普科幻作品。
B.如果科学与技术知识的积累不够,专业的作家也很难创作出好的科幻作品,因此有必要加强引导青少年的科普阅读。
C.中小学教育有其难以避免的特殊性,因此不能把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重担全部压在中小学教育身上。
D.关于科幻写作能力的培养,目前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认识、自身知识储备、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答案】
4.C
5.D
6.A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科技知识是青少年创作科普科幻作品的决定性因素”表述有误,科技知识和写作技能都很重要,而且这两者也只是“问题的浅层原因”。
B.相关原文为“科学学科无法即时、全面地反映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发展”并非“中小学阶段”“不可能做到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D.原文有“青少年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青少年学生科学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问题”的表述。不是任何一个环节可以独立做好的,因此“……就……”的表述绝对化。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反问”错,第三段运用的一连串问句属设问句。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文中有“在很大程度上”的表述,即其他原因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科普科幻作品创作,因此“只要……就的表述绝对化。
故选A。
(2021•黑龙江•哈九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类来说,共同体是人存在的本质和家园。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地存在着三个无法忽视的共同体形态,就是家(血缘共同体),国(政治共同体)和天下(开放性共同体)。
作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共同体范式,家庭的特点是成员之间互动频繁、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价值追求,体现为经济利益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对人类来说,在家庭这一自然共同体中,成员之间不仅拥有共同的财产这一经济基础,还有最原初的爱的情感和难以割舍的血脉关联,所以通过“对人的依赖”形成家庭血缘共同体来对抗自然的侵害是最明智的选择。由于血缘关系构成整个社会关系的原型,血缘关系的构成方式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构造方式,血缘就成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要素,渗透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切方面,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血缘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作为血缘共同体,家庭通过光宗耀祖、荣辱与共的孝意识的凝结构建起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价值共识。不仅如此,家庭的维护还通过《孝经》进行道德规约,对身处血緣共同体的人们的行为进行具体的道德规范,并通过血缘神圣这一道德信仰树立起人们对家庭共同体的普遍的道德信念。
国家是政治共同体形成的伦理场域。作为政治共同体,国家的建立是以政权为核心、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在政治共同体中,人们尊奉共同的、强有力的政治权威,遵守相同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法规,信守主流的道德规范,从而形成对政治共同体的敬仰和身份认同。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首先树立的就是政权的威望。其次是共同认可的文化基础。共同体的维系需要共同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就是成员共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最后是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共同体来说,共同体意识就是精忠报国的忠诚意识,就是建立一种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
天下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一个开放性的共同体,其空间是至大无外的。天下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天下共同体突破家和国的地域界限,在空间上不以某一内核为聚集点,以至大无外的气度兼容并包天下所有国和所有人,它不因任何特定的界限而给人以任何束缚,不管是否同一家族,不论是否同一国家,也不考虑种族、肤色、经济、政治、文化和价值取向,只要是天下人就对天下担负共同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天下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正如隋唐时期引入佛教,最终形成宋明理学时期儒释道的圆融互释。当然,天下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社会构想的理想和信念,是一种正义的道德担当和正气的人文情怀,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建立的本根是家庭这一血缘共同体。以家庭为根基,由家及国,家国同构,形成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同样,放眼天下,以家为模型,达致“天下一家”,形成天下这一开放性其同体。对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形态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对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伦理困境,推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构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王健崭《中国传统中三种共同体形态及其道德原则》)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成员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共同体范式,彼此关系亲密无间、守望相助等是它的特点。
B.国家的建立以政权为核心,国家共同体意识是“精忠报园”的忠诚意识和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
C.天下是一个开放性的共同体,它通过兼容并蓄达到“四海一家”的状态,使人们拥有了对美好社会的构想。
D.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这一血缘共同体是共同体建立的本根,以家庭为根基就能够形成政治共同体。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运用总一分一总论述结构,先提出中心论题,再从家、国、天下三个方面予以阐释,层次分明。
B.文章第二段论证了中国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所以作为血缘共同体,家庭的维护需要通过《孝经》进行道德规约。
C.本文第三段对“国”的论证,“首先”“其次”“最后”体现了语句间承接关系与作者清晰的论证思路。
D.文章末段指出血缘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形态的现实意义,说服力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以血缘为核心,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以血缘之爱为基础的强烈的价值共识。
B.在政治共同体中,人们往往遵循共同的法律规约、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出一种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人文情怀。
D.只要是天下人就对天下担负共同的道德责任,意味着人类社会应当秉持着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展开余下试题
【答案】
7.B
8.B
9.D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家庭成员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共同体范式”错误,原文“作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共同体范式,家庭的特点是成员之间互动频繁、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可见,“共同体范式”的主语不是“家庭成员”,而是家庭。
C.“天下是一个开放性的共同体……”扩大范围,原文是“天下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一个开放性的共同体”,选项漏掉了条件“在中国传统社会”。
D.“以家庭为根基就能够形成政治共同体”过于绝对,原文是“共同体建立的本根是家庭这一血緣共同体。以家庭为根基,由家及国,家国同构,形成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家庭为根基是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不能说“以家庭为根基就能够形成政治共同体”。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B.“文章第二段论证了中国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所以作为血缘共同体,家庭的维护需要通过《孝经》进行道德规约”错误,这段要论述的不是“家庭的维护需要通过《孝经》进行道德规约”,而是“作为血缘共同体,家庭通过光宗耀祖、荣辱与共的孝意识的凝结构建起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价值共识”“通过血缘神圣这一道德信仰树立起人们对家庭共同体的普遍的道德信念”。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只要是天下人就对天下担负共同的道德责任,意味着人类社会应当秉持着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错误,“天下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一个开放性的共同体……只要是天下人就对天下担负共同的道德责任……天下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社会构想的理想和信念”,可见,该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故该说法过于武断。
故选D。
(2021•云南曲靖•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所有科学文化与社会系统思考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人类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经过几次科技与工业革命,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物质丰富了,社会繁荣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类不仅成为大地的“主人”,而且还扩张到了海洋、太空。
然而,人类“自我”的无限制地膨胀,破坏了自然的生成规律,破坏了地球乃至宇宙发展的规律,造成了巨大的副作用,严重地损坏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学以及由它衍生的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等等,注重人同自然的有机整体关系,把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境作参照,从而审美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发展前景,把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定位于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这一人类发展最高目标的维护和守卫,是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坚持与追求。
生态文学是现代生态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派系。生态文学鲜明地宣扬关爱自然、维护自然环境和呼唤绿色,它与一般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人道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和谐关系,强调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具有自己价值和创造能力的生命体,否认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等思想,就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观点。一位国外生态学者认为,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整体化,不能靠应用科学或者政治知识来实现,只能靠“应用美学”知识来实现。海德格尔说过的一句名言:“充满才德的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天地。”这是多么美好的高尚的理想啊!无疑,生态文学是为这一理想而努力的。
生态文学的产生,给当前的文学存在所面临的危机带来发展的生机。自20世纪中叶以来,无论是外国文学还是中国文学,都出现了主流文学或严肃文学边缘化、文学死亡论等说法。这是因为许多作家、批评家认为,文学已失去社会教育功能,作家已不再是人们的精神导师。他们说,作家的写作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是为自己写作。因而诸多文学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琐事,或是世俗的男女情爱的纠葛,或是市场经济的角逐,等等。作品的视野狭窄,格调低俗,虚情假意,缺乏情感的震撼力与思维深度。真正有良知的作家,从来关注的不是文学本身而是文学以外的世界与现实社会生活,他们绝不把文学当作“自我”宣泄的工具,而是作为影响大众和民族的一种有效力的手段。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临近晚年还一再表示:“作家的作用并没有结束,并将以自己的羸弱之身,在20世纪,于钝痛中……对全体人类的医治与和解作出高尚的人文主义的贡献”。生态文学以广博的视野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用崇生、惜生、护生的思想,使文学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审美功能,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精神的升华。
生态文学作为后现代的一种艺术文化,同其他一些后现代文化一样,表现出对“现代主义”文明的反思,从人的生态存在的高度检讨了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副作用与危害性,并以悲观的观点否定了“现代性”。从许多生态文学作品来看,生态文学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性的,同经济效益论者、全球化社会学者等的看法是相悖的。尽管他们的观点过于偏颇,他们的思想感情流于消极与伤感,但提出的问题,批评的某些现象和事实,却是值得当代人审时度势的。
(摘编自杨传鑫《绿色的呼喊——20世纪生态文学略论》,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与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但不断扩张的人类活动,危及到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B.生态文学归属于现代生态学,以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最高目标,指明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原则。
C.生态文学属于后现代文化范畴,它否定“现代性”,部分生态文学作者观点偏颇,思想消极,需辩证看待。
D.与传统文学着眼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生态文学主张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关系,破解了当代文学的危机。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解说生态文学与一般传统文学的最根本区别时,援引中外哲学的相关思想和名言,印证了观点。
B.文章在阐述生态文学产生的意义时,从历史发展维度揭示了中外文学都曾出现的主流文学边缘化的危机。
C.文章第四段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话语论证有良知的作家重视文学的社会责任担当这一观点。
D.文章从生态文学所属范畴、生态文学宗旨、生态文学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逻辑上是并列展开的。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尊重自然的生成规律,遵循地球乃至宇宙发展规律,努力节制人类的“自我”欲望。
B.人与自然并非主从关系而是平等和谐的,作者认为若要实现人类未来生存的环境整体化,应用科学或政治知识是靠不住的。
C.视文学为“自我”宣泄的工具,忽视文学的社会教育功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这些都可能导致严肃文学的边缘化。
D.尽管部分生态学者观点比较片面,与经济效益论者、全球化社会学者的看法不一致,但其所提出的问题与批评,仍有借鉴意义。
【答案】
10.C
11.D
12.B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危及到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错误,见第二段“严重的损坏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B.“指明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原则”错误。原文说“无疑,生态文学是为这一理想而努
上一篇:
2022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理解文本内容
下一篇:
2022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2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