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77  2021-11-3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7]
2022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四川省成都西藏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人
[美国]爱伦•坡
年轻的妇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动静。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单身孤影投在那锃亮的窗玻璃上。
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她丈夫常常出门远走,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但是,这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
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门的。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
“为什么呢?”
唉,倒大霉了!小俩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
“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
“好的,我答应。”她说。
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大雪和黑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她听到了声音。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声音很低,但很急促。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
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的大门边。
“是谁在外边?”她喝道。
“我是伤兵,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
“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
“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
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这伤兵的确已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绷带,浑身是雪花。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真睡着了还是假的?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声作响。忽然有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这次她知道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边,推醒他。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


浏览完整试题“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
“谁要偷进来呵?”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
“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这件事怎么可以告诉他呢?她恨不得咬断自己的舌头。
“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他说。妇人迟疑了片刻。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了他的手枪。
“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二个进来的人。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一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罩。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看。“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
“从没见过!”她说。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冬雪”的典型环境,不仅烘托和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而且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B.枪是小说的重要细节,一支没有用的手枪留在家中,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这恰恰凸显出丈夫的不良居心。
C.伤兵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因为彼此陌生,所以女主人公对伤兵心存防范,然而危急关头值得信赖的却是伤兵,这与女主人公丈夫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不断地否定前面的叙述,造成情节的摇摆,请概括这些摇摆的情节并简述这样安排的作用。
【答案】
1.D
2.①答应丈夫不离开屋子,也不让任何人进屋子,对丈夫充满信任。
②等待离家去取存款的丈夫时,感到孤寂和害怕;同时对自己怀孕一事,充满喜悦之情。
③对伤兵敲门求助感到惶恐;伤兵进屋睡觉后,妇人心里忐忑不安。
④听到撬门声,感到紧张和害怕;发现撬门入室的抢劫者是自己的丈夫时,感到伤心和失望。
3.(1)摇摆的情节:①丈夫走后,妇人听到了声音,以为有人想偷偷进来,听到的却是敲门声,一次否定;②深夜传来声音,妇人怀疑伤兵有企图,但最终看到伤兵睡得很甜,第二次否定;③门外的撬锁声,妇人以为来了一伙窃贼,却发现是自己的丈夫,第三次否定。
(2)作用:①情节设置打破常规,制造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得小说险象环生,节奏紧迫;②情节的变化和反差,给读者不断带来吃惊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③妇人的善良与丈夫的邪恶在摇摆的情节中得以凸显,深刻揭示了不可信任和欺骗的人际关系,表达了对恶的鞭挞。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错误,这篇文章主要靠“年轻妇人让陌生伤兵进屋休息”和“强盗入室盗窃”等突发事件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能力。
根据“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好的,我答应”可知,答应丈夫不离开屋子,也不让任何人进屋子,对丈夫充满信任。
根据“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可知,等待离家去取存款的丈夫时,感到孤寂和害怕。
根据“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可知,对自己怀孕一事,充满喜悦之情。
根据“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可知,对伤兵敲门求助感到惶恐;
根据“真睡着了还是假的?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可知,伤兵进屋睡觉后,妇人心里忐忑不安。
根据“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边,推醒他”“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可知,听到撬门声,感到紧张和害怕。
根据“从没见过!”“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可知,发现撬门入室的抢劫者是自己的丈夫时,感到伤心和失望。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摇摆的情节:
根据“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可知,丈夫走后,妇人听到了声音,以为有人想偷偷进来,听到的却是敲门声;
根据“忽然有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可知,深夜传来声音,妇人怀疑伤兵有企图,但最终看到伤兵睡得很甜。
根据“这次她知道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可知,门外的撬锁声,妇人以为来了一伙窃贼,却发现是自己的丈夫。
作用:情节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
情节自身角度:妇人听到了声音,以为有人想偷偷进来,听到的却是敲门声;深夜传来声音,妇人怀疑伤兵有企图,但最终看到伤兵睡得很甜;门外的撬锁声,妇人以为来了一伙窃贼,却发现是自己的丈夫。情节不断地制造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节奏紧迫。
读者角度,情节不断地否定前面的叙述,这种变化和反差,给读者带来吃惊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余下试题主题角度,妇人让求助的伤兵进屋,并且“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可见妇人的善良;丈夫却蒙着面罩“回来抢劫自己”,可见丈夫的邪恶。这些都在摇摆的情节中得以凸显,深刻揭示了不可信任和欺骗的人际关系,表达了对恶的鞭挞。
(2021•安徽合肥•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一小件
[美]卡佛
“他走了。”她说着,继续轻拍他的肩头。在他的抽泣声中,安能听见厨房里咖啡壶的嘶鸣。“好了,好了,”她轻柔地说,“霍华德,他走了。他走了,现在我们必须适应这点。适应孤独。”
就在午夜之前,就在他们处理完了很多事情之后,电话又响起来。
“你接,”安说,“霍华德,就是那个人,我知道。”他们正坐在厨桌旁,面前摆着咖啡。霍华德的杯子边上还有一小玻璃杯威士忌。
“喂,”他说,“是哪位?喂!喂!”电话断了。
“就是他,”她说,“那个混蛋。我真想杀了他。”
突然,她明白了过来:“我知道是谁一直打电话来了,就是那个面包师。我在他那儿给斯科蒂订过一个生日蛋糕。他有咱们家的电话号码,一直打电话过来,为那个蛋糕骚扰咱们。那个面包师,那个混蛋。”
晴空,星斗满天。他们在面包房门前停下车。他们能看见里屋的亮光,有一个体积很大的男人系着围裙,在那片平静的白光里不时地进进出出。
“我们打烊了,”他说,“这可是大半夜。你们喝醉了,还是怎么了?”
安向前一步,迈进从敞开的门漫出来的光亮里。
“对于一个面包师来说,你可是够聪明的。”安说,“霍华德,他就是那个一直给咱们打电话的人。”她握紧拳头,愤怒地盯着他。在她的体内,正有一种至深的愤怒燃烧着。
“等会儿,”面包师说,“你想来取走你那个放了三天的蛋糕,是不是?夫人,我可不想和你吵架。我就收你半价。你要吗?”
“还说蛋糕!”她说。她知道自己能控制住正在体内沸腾的情绪。她很镇静。
“夫人,我在这地方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养家糊口。”面包师说着,“现在,别闹事。”
他右手拿起一根擀面杖,开始一颠一颠地拍在左手的掌心上。“你是要那个蛋糕,还是不要?我得回去工作了。面包师得在晚上加班。”
“我知道面包师晚上加班,”安说,“他们晚上还打电话呢。你这个混蛋。”
面包师继续颠着擀面杖。他看了一眼霍华德,对他说:“小心点儿,小心点儿。”
“我儿子死了。”她冰冷而决绝地说,“他周一早晨被车撞了。我们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走了。但是,当然了,你不可能想到这个,是不是?面包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是不是,面包师先生?但他死了。他死了,你这个混蛋!”就如同愤怒突然爆发一样,愤怒同样突然消弱,让位给了别的东西,一种令人晕眩的反胃感。她斜靠在洒满了面粉的木桌子旁,手捂住脸,哭起来,肩膀来回颤动。“这不公平,”她说,“这不,不公平。”
霍华德的手放在她腰背上,看着面包师。“你真可耻,”霍华德对他说,“可耻!”
面包师把擀面杖放回到台子上,解开围裙,也扔到台子上。他看着他们,慢慢地摇头。他从桌子下面拉出一把椅子,说:“请坐。”
安擦干眼睛,看着面包师。“我想过要杀了你,”她说,“我想过要你死。”
“让我说说我有多抱歉吧。”面包师说着,把手伸到桌子上,翻过来,露出他的掌心。
“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我只能想象你们的感受。我不是个邪恶的人。我不认为自己是。”
这个男人说,“我能问问你们,你们是否能在心里原谅我呢?”
面包房里很热。霍华德从桌边站起来,脱下外衣,也帮安脱下了外套。面包师看着他们,看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站了起来。他找到杯子,从一台电动咖啡机里倒出咖啡。又在桌上放了一盒奶油和一碗糖。
“你们可能需要吃点儿东西,”面包师说,“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
他给他们端上来刚出炉的热肉桂面包圈,又在桌上放了黄油和抹黄油的刀子,然后和他们一起坐在桌旁。他等着,一直等到他们都从浅盘子里拿起一个面包圈,吃起来。
“吃点儿东西很好,”他看着他们说,“都吃光啊,想吃多少吃多少。全世界的面包圈都在我这儿呢。”
他们吃着面包圈,喝着咖啡。安突然觉得很饿,面包圈又热乎又香甜。她吃了三个,让面包师很高兴。
面包师聊了起来,他们认真地听。虽然他们既疲惫又痛苦,他们还是听着面包师说的话。
他告诉他们自己这些年里无儿无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讲起那些插在蛋糕顶上、象征新婚夫妇的小人。还有那些生日,光想想那些燃烧的蜡烛吧!他是个面包师,他很高兴自己不是个花匠。无论何时,面包的味道都比花要好闻。
“闻闻这个,”面包师说着,掰开一条黑面包,“这是口味比较重的面包,但口感丰富。”
他们闻了,面包师又让他们尝了尝,有糖蜜和粗糙的谷粒的味道。他们听着他说,他们吞下了黑面包。荧光灯下,亮得就像白昼一样。他们一直聊到了清晨,窗户高高地投下苍白的亮光,他们还没打算离开。
(肖铁译,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主要场景放在一间透着亮光和浸润食物芳香的面包房之中,这样的精心安排既让情节集中紧凑,又让面包等相关物象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B.小说在表现人物突遭生活重创后的反应时,没有极力渲染悲伤的氛围,而是以传神的细节暗示他们的情感波澜,取得了一种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
C.小说中“体积很大”“颠着擀面杖”“掰开一条黑面包”等描写,活画出一位“被生活淹没”的面包师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怜悯。
D.小说善于使用对话,无论是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夫妻,还是无儿无女的面包师,都通过坦诚的对话和交流获得了对方的理解,也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5.小说以“好事一小件”为标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从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来看,小说呈现出“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或否定性平衡”的经典叙事结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4.C
5.①“好事一小件”指的是“吃”,出自面包师之口,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②设置悬念,与小说情节形成呼应,面包师以此劝慰悲痛的夫妻,推动情节发展;③“好事”之“小”与苦难之大鲜明对比,凸显“直面苦难,温馨相助”的主题。
6.①夫妻正在试图抚平内心的丧子之痛,旧的矛盾冲突暂得解决,新的矛盾冲突尚未产生,结构处于平衡状态。②面包师因不知情而反复打电话催取蛋糕,妻子悲愤交集前去痛斥,矛盾冲突渐趋激烈,结构平衡被破坏。③面包师真诚道歉并耐心劝慰夫妻,双方最终和解,矛盾冲突得以弱化与消除,结构达至新的积极平衡。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寄托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怜悯”曲解文意,小说运用外貌肖像、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为我们塑造出一位生活在底层的面包师形象,他的生活被单调重复、辛勤劳苦所包围,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被生活淹没”的小人物,却给予不幸的夫妻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安慰与鼓励,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倾诉自己人生的艰难,开掘自己生活的诗意。作者并没有站在高处去俯视、怜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是展现“普通人以彼此的温暖与善意来点亮这个世界”的主题。因而“寄托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怜悯”是对小说主题的误读。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1)从人物角度分析,结合“面包师说,‘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分析,“好事一小件”在文中只出现一次,出自面包师之口,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展现其身份性格。
(2)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好事一小件”到底指代何事?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结合“他等着,一直等到他们都从浅盘子里拿起一个面包圈,吃起来”“他们吃着面包圈,喝着咖啡。安突然觉得很饿,面包圈又热乎又香甜。她吃了三个,让面包师很高兴”“面包师聊了起来,他们认真地听。虽然他们既疲惫又痛苦,他们还是听着面包师说的话”等分析,面包师以此劝慰悲痛的夫妻,在文中推动情节发展。
(3)从主题角度分析,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夫妻面临的灾难之大,面包师的生活被单调重复、辛勤劳苦所包围,如“他告诉他们自己这些年里无儿无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却给予不幸的夫妻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标题中的好事之“小”与文中灾难之“大”形成对比,从而利于凸显小说的主题。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题题干提示“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中“矛盾冲突”是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力,指向小说情节冲突;“展开过程”是小说情节结构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学生深度理解情节中的多重矛盾冲突与表现形式,这是解题的难点也是关键。
“平衡一破坏平衡一新的积极或否定性平衡”引用西方叙事学相关理论,既是对上句提示的具体阐释,也是本题的解答方向,其中“经典叙事结构”侧重对“结构”的强调。
(1)“平衡”:结合“她轻柔地说,‘霍华德,他走了。他走了,现在我们必须适应这点。适应孤独’”分析,小说开端,夫妻二人在面对丧子之痛时,试图走出生活阴影,这时原先的矛盾冲突(丧子之痛)暂时隐伏,新的矛盾冲突尚未到来,结构处于平衡状态。
(2)“破坏平衡”:结合“我知道是谁一直打电话来了,就是那个面包师。我在他那儿给斯科蒂订过一个生日蛋糕。他有咱们家的电话号码,一直打电话过来,为那个蛋糕骚扰咱们。那个面包师,那个混蛋”“他们在面包房门前停下车”“她握紧拳头,愤怒地盯着他。在她的体内,正有一种至深的愤怒燃烧着”“她知道自己能控制住正在体内沸腾的情绪。她很镇静”等分析,小说发展,面包师反复打电话催取蛋糕,夫妻二人前去斥责,双方虎视眈眈,新的矛盾(夫妻与面包师的误会)冲突产生,原有的平衡结构被打破。
(3)“新的积极平衡”,结合“面包师把擀面杖放回到台子上,解开围裙,也扔到台子上。他看着他们,慢慢地摇头”“他给他们端上来刚出炉的热肉桂面包圈,又在桌上放了黄油和抹黄油的刀子,然后和他们一起坐在桌旁。他等着,一直等到他们都从浅盘子里拿起一个面包圈,吃起来”“他们吃着面包圈,喝着咖啡。安突然觉得很饿,面包圈又热乎又香甜。她吃了三个,让面包师很高兴”“他们闻了,面包师又让他们尝了尝,有糖蜜和粗糙的谷粒的味道。他们听着他说,他们吞下了黑面包”等分析,在小说的高潮到结尾的部分,面包师在得知真相后道歉,并对夫妻二人进行劝慰,双方在对话中彼此谅解,新的矛盾得以弱化、解决(双方和解、交流),结构又处于新的平衡状态,由于这是一种积极意义的矛盾“解决”,因而是“积极性平衡”。
(2021•河北张家口•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地山河①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②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②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文本二:
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占据了全篇的核心: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一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
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