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9  2021-12-0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9]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必修1) 2021.11
注意事项: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题。
朗读与呐喊
莫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了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于是他就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浏览完整试题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分)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5. 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2分)
6. 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以景做结,更艺术性地表现了主旨,试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二、文言文阅读(37分)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18分)
7.下列各项句中的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财物无所取 秦王还柱而走
C.物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约为婚姻
8.下列语句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3分)( )
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共其乏困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进兵北略地 ⑤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秋毫不敢有所近 ⑧张良出,要项伯
A.①②⑤⑥⑧ B. ①③④⑥⑧ C.②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⑦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夜缒而出 ②樊於期乃前曰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其人居远未来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⑨群臣怪之
A.①③⑧/②④/⑤/⑥/⑦⑨ B.①②④/③⑧/⑤/⑥⑦/⑨
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①③④/②/⑤⑧/⑥/⑦⑨
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B.①吾其还也 ②君知其难也
C.①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D.①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1.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君何以知燕王 ③今闻购将军之首 ④给贡职如郡县 ⑤毋从俱死也 ⑥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⑧客何为者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①⑨/②⑧/③⑤/④⑥/⑦⑩
C.①/②⑧/④⑥/⑦⑨⑩/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12.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B. 古代的很多地名和现在是不同的,如关中,它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D.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室内最尊的座次是东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体现了项羽、项伯尊贵的地位。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展开余下试题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B.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C.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D.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谅毅在赵国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在出使秦国的时候,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B.谅毅做事情为对方着想。当秦王提出杀掉赵豹、平原君的要求时,他认为这样做之后,会伤了叶阳、泾阳君的心,秦王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打消了杀赵豹、平原君的想法。
C.谅毅随机应变。在献书后回复秦王使者时,他答应处处听秦王的话;但是在秦廷上,他又能处处维护赵国的利益,不被秦王所左右。
D.谅毅能看清秦强赵弱的事实。他巧妙地打消了秦王要杀赵豹、平原君的念头,但是不得不接受秦王提出的不再让这两个人从政的要求。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5分)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分)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用拟人手法描写康河里的水草来表达自己对康河的留恋和依依不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惨象,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雨巷》中使用顶真手法表现丁香姑娘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 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 (3分)( )
A. 深邃(suì) 凌侮(líng) 卮酒(zhī) 叫嚣 杀戮 殒身不恤
B. 漫溯(shuò) 残羹(gēng) 飨客(xiǎng) 踌躇 笙箫 桀骜不训
C. 婆娑(suō) 纱锭(diàn) 窒息(zhì) 忌殚 浸渍 美味佳肴
D. 长篙(hāo) 憩息(qì) 沾襟(jīn) 噩梦 斑斓 书生意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19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C.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0. 春联以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请根据横批,利用所给材料组成三幅春联,要求符合对联体式且用完材料。(6分)
横批:辞旧迎新 新年大吉 四季常安
材料:山川 春来 桃李 冬去 人增寿 齐秀丽 几个喜 共芬芳 一层楼
福满楼 新年更上 天增岁月 春满乾坤 旧岁又添
(1)辞旧迎新
(2)新年大吉
(3)四季常安
21. 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根据示例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4分)
示例:比赛夺得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__”(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______”。
(2)比赛平局,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____”“____”。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总会有些人,陪你走过生命中的一段历程;总会有些人,在你的生命中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请以“你是我            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内容,构成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写作中不得暴露真实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
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展开余下试题语文(必修1)
一、现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必修1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散文学习,本题选取写人记事散文,考点与必修1第三单元对应)
1.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3分)答案:D 解析: D项,“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对主题的理解有误。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
2.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答案:①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②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③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④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任意三点得6分) 
解析:文中画线句子是语文课上学习的新课《青蛙》的一段,语文老师带领“我们”朗读的内容。这段“引文”有多重别有意味之处。第一,它的内容与朗读者的身份及情境巧妙吻合:“老青蛙”即语文老师,“满塘的蛙”即“我们”。第二,引文中的“青蛙”与教室里的“青蛙”。教室里有“青蛙”,是“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也会听到这段朗读,也将会从被方快踢倒的瓦罐里跳出来而引发教室大乱,这个“恶作剧”是“我们”又期待又害怕的。第三,借青蛙写方快与语文老师之间的有趣味的关系。画线部分的老青蛙,暗含有方快和其他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嘲弄之意,对一个不合时俗的、古板的乡村教师的嘲弄。老师对此浑不自知,依然带着学生激情地朗诵,使老师形象更加滑稽。学生们早年不懂事的嘲弄与成熟后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形成对比,使老师形象更加鲜明。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案:①为了深化文章主旨。“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的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②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了“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③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答对一点得两分,学生如果有自己的理解,合理适当得分)
 解析:文章的题目是“朗读与呐喊”,主要是发生于“我”和“方快”因朗读而发生的事件和回忆,但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就在于它可以有“宕开一笔”的写法。“宕开一笔”就是主要内容发展到关键紧要处或已经看似结束之时,故意把笔宕开,腾出几笔或延宕出去写其他事情。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如果前文的普通话的朗诵、再到我为了准备讲课的“呐喊”都无法让读者获得对“读”的“专业认同”的话,那么,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应该能获得这种“专业认同”。作者从叶先生那里获得了对“吟唱”的理解:“从来没有人教过她……这样唱”。而他自己引发的感慨就是“每个人都……怎么唱”,这样会“感觉无比畅快”,而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这里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唱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现代诗歌阅读(9分)(必修1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学习,本题选题为现代新诗,考查知识与第一单元相对应)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
(3分)答案:D【解析】“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错误,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
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3分)答案:①热烈的梦境与凄凉的江庵,②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的能力。
(3分)答案:①用景物作结,寓情于景,意味深长,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②江潮澎湃,契合了壮士壮烈的胸怀,突出了人物形象;③隐喻在壮士的感召下,众多抗日勇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④江潮波澜壮阔,有力地烘托了抗战激情,升华了爱国主题。(打出任意两点给4分)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必修1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7.本题考查了分析文言古今异义的能力。
(3分) 答案: B 【解析】 A项“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说。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 B项“财物”,钱财和物资,古今意思相同。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C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极。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D项“偏袒”,古义:坦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结婚形成的夫妻关系 故选B项。
8. 本题考查了分析文言通假字的能力。
(3分)答案:A 【解析】①中,“知”通“智”,②中,“共”通“供”,⑤中,“卒”通“猝”,⑥中,“郤”通“隙”,⑧中,“要”通“邀”。
9.本题考查了分析文言词类活用的能力。
(3分)答案:A 【解析】题中①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②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③翼:名词做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籍,名词做动词,登记;⑤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⑥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⑦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⑧上,名词做状语,向上;⑨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故选A。
10.本题考查了分析文言虚词的能力。(3分)
答案:C 【解析】A、①介词,依靠②介词,趁机 B、①“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②指示代词,那 C、①②都是表目的连词,“来” D、①动词,到②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本题考查了分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3分) 答案:B 【解析】①⑨是被动句;②⑧是宾语前置句;③⑤是省略句;④⑥是状语后置句;⑦⑩是判断句。所以选B。
12.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
(3分)答案:D 【解析】室内最尊的座次应是坐西面东,“项王、项伯东向坐”是说项羽、项伯面朝东而坐。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必修1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选文与第二单元内容一致,考题形式参照高考试题形式,考查知识点与所学内容相对应)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3分)答案: C 项。 【解析】句中“以制齐赵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宝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