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23  2021-12-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思想情感题之羁旅思乡诗专练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羁旅思乡诗增分训练
考点:
1. 戴复古《夜宿田家》
2. (明)王守仁《元夕》
3. 卢纶《长安春望》
4. 王令《秋日寄满子权》
5. 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考点研究】
一、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
1.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2.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3.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4.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5.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
6.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7.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
二、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答题分析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分析。
四、解答鉴赏诗歌思想情感题目的入手方面
1.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2.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3.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4.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5.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
6.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考题对接】
一、戴复古《夜宿田家》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 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 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释】①簦(dēng)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②山崦(yān):山坳;山曲。


浏览完整试题1.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分析戴诗和辛词中的“蛙声”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诗人生活困顿。
B.诗人有雨行山路之苦,又有夜宿田家之喜。一“苦”一“喜”,对比鲜明。
C.庄周化蝶,真实与虚幻难分,诗人借此典故抒写了自身迷茫怅惘之感。
D.诗歌以景结情,以“自飞”写大雁,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一、戴复古《夜宿田家》【答案】
1.①戴诗中,“蛙声”嘈杂喧闹,诗人以此衬托四处漂泊的羁旅之苦、久游思归的思乡之愁。②辛词中,词人夜行黄沙道中,夜深人静,稻花飘香,一片“蛙声”,词人以动衬静,以此抒发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
本题赏析的是戴诗和辛词“蛙声”运用之精妙。本诗是诗人在浪迹江湖时写下的作品,表现了其流落江湖时的感受以及思乡的情怀。“身在乱蛙声里睡”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乱蛙声”三字写出了乡村之夜所特有的音响。“蛙声”而曰“乱”,则是诗人移情于物,辞因情发。而在“乱蛙声”中竟能慢慢入睡,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奔波一天之劳累。由于饱尝羁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则写梦中回乡。“蛙声”以哀景衬哀情,表现诗人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辛词“听取蛙声一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蛙声”以动衬静,写出夜行乡间的乐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B【解析】B.“夜宿田家之喜”错,诗人的情感应是羁旅思乡的感伤。
【注释】
簦(dēng)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
山崦(yān):山坳;山曲。
坂(bǎn):斜坡。
化蝶梦:《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曾梦化蝴蝶。
【译文】
只有斗笠跟着我彷徨在歧路上,一个春季了竟还穿着过冬的衣服。
细雨中艰难地行走在山坳的黄泥坡道上,天黑了才去敲农家的白木板门。
夜里尽管蛙声呱噪,还是入梦化为蝴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
可叹写了那么多家信十寄九不达,天上的大雁不给传书而南北竟自飞。
【赏析】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诗的首联总写漂泊江湖之苦。“簦笠”(雨伞和草鞋)、“征衣”这些意象本身就与羁旅生活有密切关系,积淀了与离情羁思有关的感情内容,因而诗人选取这两种意象,就给了读者以离情羁思的暗示。
  一人东西漂泊,只有“簦笠”是随身伴侣,其孤独落寞之情态可以想见。“走路歧”三字既写明所走之路岔道很多,又写明作者是无目的、无方向的漫游。刘安《淮南子•说林训》记载:“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逵路”即歧路。杨子见歧路而不知何去何从,因而伤心痛哭,诗人“走路歧”时的愁苦心态也就不难想见了。“一春”点明时间,说明作者一个春天都是这样不停地奔波。“旧征衣”写明作者现在身上穿的是以前流落江湖所穿的衣服,这说明在“一春”之前也是客居在外,不停奔走。游子的羁旅之愁苦通过时间的延续曲曲绘出。仅此开头两句,就把羁旅之苦写尽,天涯游子四处奔波、百无聊赖的心态亦在不言之中。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颔联人题,具体写日行夜宿的羁旅生活的情状。出句写雨中跋涉,写路途之艰辛。大雨滂沱中在“山崦”上攀登,已不堪其苦,再加上行走于“黄泥坂”上,其困顿艰辛更可想见。对句写夜宿田家,写住宿之简陋。“自板扉”可以想到田家之贫,而住宿其家的游子之苦也就不言而喻了。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颈联承颔联,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乱蛙声”三字写出了乡村之夜所特有的音响。本来,夜幕降临后,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有和煦的清风送来远处的蛙鸣。躺在床上,听听这青蛙的合唱,本来应有几分惬意,然而在雨中跋涉了一天的诗人,哪里还有这种雅兴,“蛙声”而日“乱”,则是诗人移情于物,辞因情发。而在“乱蛙声”中竞能慢慢入睡,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奔波一天之劳累。由于饱尝羁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则写梦中回乡。连做梦都想着回家,其乡情之浓可以想见。然而,人只有在梦中才能“归”,其心情之痛苦又可想而知。《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这里化用庄周化蝶的典故,抒写了自身的迷茫怅惘之感。“身”与“心”相对,有身在江湖,心存家园之意,由此可以体会到诗人长年客居在外自有不得已的原因。诗人由于功名上不得意,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来维持生活,有家难归,只是在这里不愿写明罢了。
  尾联在前几联所叙写的基础上推进一层,抒写乡愁。诗人四处漂泊,既是思归不得,退而求其次,就盼望着得到一纸家书,可惜,就连这一点聊胜于无的安慰也得不到。由于流落江湖,行踪不定,结果是“乡书十寄九不达”。这一不愿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对这位长年客居在外、思家心切的诗人来说,内心的痛苦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鸿雁在古代是书信的象征,远离家乡自然想到托雁传书,因而目睹空中飞雁,乡情自然也就更浓。“天南天北雁自飞”一句,是景语,也是情语。思乡之情是无形的、抽象的,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抽象感情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这就使无形的乡情仿佛可触可见了,从而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作者身当此境,目睹征鸿,心已随之远去,但恨身无双翼,依然羁留他乡,则有人不如雁之感。雁天北天南自由翱翔,带来了无边愁思,却偏偏无情,不能带来乡书,只是徒增一番愁苦。辛弃疾《祝英台近》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构思已相当新奇。冯去非《所思》“西风不寄小银钩”的想象却更深了一层,盼望西风在“带愁来”的同时,也能为他“寄小银钩”,但又终于未能变成现实。戴复古的尾联与冯去非诗句意境相似。着一“自”字,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怅惘之意,无可奈何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二、(明)王守仁《元夕》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释】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B.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二、(明)王守仁《元夕》【答案】
1.①诗的最后一联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诗歌最后一联是“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意思是:想必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弟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诗人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不说自己是如何思念家人,而是从对方入手,写家人此时是如何牵挂出门在外的自己,从而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更突出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A【解析】A. “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错,今晚的故乡,当是正在闹元宵,而我却在荒村独坐,一个人寂寞清冷,此处只是在强调作者的独处境地。
【注释】
虚庭:空空的庭院。
花灯:即灯花。诸弟:指在余姚家乡的兄弟。
重闱:父母居室。
【译文】
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
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弟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三、卢纶《长安春望》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释】①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2.下列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中的“闲”字用得巧妙,春草之“闲”衬托出人之悠闲。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收束)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三、卢纶《长安春望》【答案】
1.(1)思乡之情;(2)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3)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4)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解析】诗歌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就紧扣题目,写了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家乡刚好在长安的东边,“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过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
颔联“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
颈联“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中,“独将”二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苦。“客秦关”表达了客居他乡羁旅的惆怅。“衰鬓”,就是两鬓斑白,形容出诗人衰老的形貌,表现出了一种衰颓伤感的神态,结合诗歌注解中的作者生平“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可见,“衰鬓”一方面表达作者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伤感;另一方面表达出了作者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2.C【解析】A.“春草之‘闲’衬托出人之悠闲”错,“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 “又聊以自慰”说法错误。“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是诗人望春时所产生的联想。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羡慕他人得以回去,恨自己难以回返。这两句正面抒发了思乡望归之情,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并没有“聊以自慰”之意。
D. “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说法错误。尾联大意是说:自己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这一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表现出了作者衰颓伤感的心态,并没有“不失希望”。
【注释】
“东风”句:语从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化出。
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
逢世难:意即遭逢乱世。
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
【译文】
东风吹着那细细春雨洒过青山,回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赏析】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展开余下试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四、王令《秋日寄满子权》
秋日寄满子权①
王令
楼前暮蔼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②。
【注释】①满子权:满执中,字子权,扬州人,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②直弦句:直弦,琴的主弦。旧时以琴弦断绝,比喻失去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国人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和理解他的琴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没有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鼓琴。
1.尾联诗人写道“欲作新声寄遗恨”,在全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遗恨?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统摄全诗。
B.颔联即景抒情,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豁达之情。
C.颈联叙写诗人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境况,以“三年”表明迷归之久,以“一夜”突出心老之疾。
D.本首诗语极沉重,所选意象如“暮霭”“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四、王令《秋日寄满子权》【答案】
1.①羁旅他乡的凄凉。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迷失了归家的路,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西风一夜,壮心已老,面对无可奈何的处境,诗人深陷怀才不遇的哀怨苦闷。③知音难遇的悲慨。尾联用俞伯牙钟子期的典故,写出知音远去,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出内心的悲怆。
【解析】“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作者在天长束氏家塾转瞬三年,束家因为怜恤他贫穷,所以招他来伴读。虽然东家束伯仁待他很好,得暂时免受饥寒之苦,但并非久计;在潦倒沉沦、一贫彻骨的困境中,所以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感叹。“三年”表明迷归之久,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迷失了归家的路,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
结合【注】①可知,作者是有治国安民之志的,诗中“一夜西风老壮心”,不只是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更在于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结尾两句,作者更深沉地向友人倾诉说:“欲作新声寄遗恨”作者并不是一个消极人物,他也有冲决黑暗的雄心,在不得志的情况下,他曾把自己的悲痛写入了很多诗歌,试图在这些篇章中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怨苦闷,他把在新声中所要倾吐的心志,说成是“遗恨”,可见哀痛之深。
结合【注】②可知,“直弦先断泪盈琴”用俞伯牙钟子期的典故,写出知音远去,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出内心的悲怆。
2.B【解析】B.“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豁达之情”错,诗人写薄云未必能降雨,秋日从来多阴,体现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识,但未体现豁达之情,而是认识到人生多阴,难有作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悲。
【注释】
①满子权:满执中,字子权,扬州人,进士满泾之子,排行第三,与其兄满建中(字淬翁)皆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
②直弦句:直弦,琴的主弦。旧时以琴弦断绝,比喻失去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国人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和理解他的琴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没有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赏析】
诗的头两句: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思意深。写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楼,楼前纵目,远处的树林,已经笼罩在暗淡的烟霭中间,他抱着深深的愁思,感叹时光易逝,在客地怀念自己的友人。前一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一句写此时此境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基调。第三四两句: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是即景抒情之笔。诗人想到,这眼前薄薄的云彩,只怕未必能降下雨来;又想到已是秋天,秋天从来就是多阴的。自己是一个书生,就想浮在天空的薄云,能够兴霖作雨吗?当时的局势,正像这么一个多阴的秋天,诗人不知道它有没有放晴的时候。少年时候,他和满子权都怀有济时的壮志,他曾称颂满子权的诗作,有万古晴天雾雳飞阵样的奇思壮采。他不知道他的友人,对着这多阴的秋天,怎样料理自己的生涯。兴念至此,他感到自己和满君一样,虽有神龙攀白日,挟雨万里飞的壮志,但是这薄云载不了神龙,难以挟雨奋飞,只好付之一叹而已。
诗人接着用五六两句,写他自己的近况: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作者在天长束氏家塾转瞬三年,束家因为怜恤他贫穷,所以招他来伴读。虽然东家束伯仁待他很好,得暂时免受饥寒之苦,但并非久计;在潦倒沉沦、一贫彻骨的困境中,所以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感叹。作者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天长的时候,虽贫不应举,不干仕,但坚持虽穷贱死而不回的操守。他认为当时是天下无道,谋到官位也不能达到有功于天下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