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06  2021-12-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
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思想情感题之边塞征战诗提升性训练
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边塞征战诗提升性训练
考点:
1. 李白《从军行》
2. 耿湋《陇西行》
3. 祖咏《望蓟门》
4. 吴兆骞《夜行》
5. 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6. 范仲淹《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7. [东晋]曹毗《夜听捣衣》与[唐]刘长卿《月下听砧》
【考点研究】
一、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
1.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2.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3.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4.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5.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
6.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7.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
二、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答题分析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分析。
四、解答鉴赏诗歌思想情感题目的入手方面
1.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2.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3.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4.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5.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
6.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考题对接】
一、李白《从军行》
从军行
李白
从军玉门①道,逐虏金微山②。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③,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
【注释】①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②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③海上:大漠之上。④铁关:指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地区。


浏览完整试题1.诗的首尾两句分别写到玉门关铁门关两座关隘,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虏”一句用窦宪击破匈奴的典故来说明战士们也取得了驱逐胡虏战斗的胜利。
B.“刀开”句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士们挥舞的大刀之刀环好像明月一样圆。
C.第五、六句描写震撼人心的鼓声在大漠深处鸣起,战士们的英勇豪气直冲云霄。
D.本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清丽潇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早期风格。
一、李白《从军行》【答案】
1.①玉门关位于甘肃,铁门关位于新疆,都是边塞要地,突出战士们从军艰苦但仍然杀敌靖边的豪情;②主人公不惧千里跋涉,愿意长驱直人铁门关,表达了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
“从军玉门道”,意思是在玉门关从军征战,玉门关位于西北边疆,路途遥远,表现了战士们从军的艰苦,联系第二句“逐虏金微山”,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但依然斗志昂扬,表现了戍边的豪情。
“长驱静铁关”,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联系上一句“愿斩单于首”,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也要直入铁门关,斩杀犯边的单于,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2.B【解析】B. “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不正确,第三、四句“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意思是“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是描写战士们欢庆胜利的场景。
【注释】
玉门:指玉门关。
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铁关:指铁门关。
【译文】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赏析】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二、耿湋《陇西行》
陇西行
耿湋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①犹未剪,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②,毕竟不封侯。
【注释】①封狐:大狐,这里指边境敌人。②李都尉:西汉名将李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大雪”“稀”,言边地酷寒、人烟稀少;“阳关”“陇”,点明边塞诗的题材。
B.三、四句中边关将士的情感,与“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
C.五、六句蕴藉丰富,塞外之荒凉,时空之无限,心中之忧愁,皆熔铸在这十字之中。
D.全诗用字凝练,用典精当;写景壮阔,格调高昂,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
2.人言此诗有“万里之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二、耿湋《陇西行》【答案】
1.D【解析】D.“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错误。“积极进取”太绝对,因为作者在似乎有一种为国效力的愿望时,又同时害怕朝廷的刻薄寡恩。
2.①边患未息。边境敌人仍然没有被消灭,国家处于战事之中。
②环境艰苦。边地苦寒,积雪封路,人烟稀少,将士们艰苦难耐,胜利无望。
③朝政昏暗。用毕生未能封侯的李广的典故,暗指朝廷昏庸腐朽,对边关将士赏罚不公。
【解析】诗开首两句“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描绘了一幅边疆积雪封路、人迹稀少的艰苦景象。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将士们英勇奋战,但遗憾的是“封狐犹未剪”,战事依旧,胡虏未灭,“边将岂无羞”那些将士们似乎应该感到羞惭。故诗人愁的是环境艰苦、边患未息。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这两句又转为写景,极写广阔的边疆白草遍地,寒冬季节,阴云密布,给人以艰难困苦、不胜愁苦之感,也喻示着战争还在进行。“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他多年在边疆保卫了国家但朝廷又是怎么对待的呢!言外之意,似乎在批评朝廷的刻薄寡恩、赏罚不公。诗人愁的是朝政昏暗。
三、祖咏《望蓟门》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1.尾联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增加全诗的气势。客是诗人自称,游目纵观,不禁激情满怀。
B.汉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显示出汉将军营中的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
C.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壮丽景象: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充满阳刚之美。
D.诗歌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
三、祖咏《望蓟门》【答案】
1.(1)班超投笔从戎 终军向汉武帝请缨的典故。(2)诗人虽则和班超身份以及人生经历不同,但是跟班超一样不甘平庸,想有所作为。愿意像终军一样为国效力,建立功勋。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表达了抗击敌人为国尽忠的豪情。
【解析】首先明确回答尾联用的两个典故,然后分析这两个典故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意思是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诗句中“少小虽非投笔吏”中用的第一个典故是班超“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诗人虽则和班超身份以及人生经历不同,但是跟班超一样不甘平庸,想有所作为。
诗句中“论功还欲请长缨”中用的第二个典故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愿意像终军一样为国效力,建立功勋。
祖咏用了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汉武帝请缨,诗人借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很明白,更有抗击敌人为国尽忠的豪气顿生之感。
2.B【解析】B.“汉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显示出汉将军营中的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中“轻敌和松懈,让人不禁惊讶,忧心忡忡”错误,依据第二句诗“笳鼓喧喧汉将营”意思是“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吹笳击鼓,喧声重叠”说明军营士气高昂。
【注释】
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客:诗人自称。
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危旌:高扬的旗帜。
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四、吴兆骞《夜行》
夜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②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
【注释】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
B.“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
C.颔联写三更雪原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
D.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四、吴兆骞《夜行》【答案】
1.D【解析】D项,“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尾联是回忆,“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都是虚写。
2.运用苏武的典故,希望有朝一日被赦免返乡;“学射雕”一事可以看出诗人身处困境依然乐观向上,没被命运击倒;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二句运用苏武牧羊的典故,表明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二句表明诗人此时深处逆境,但仍然保持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保持乐观的精神品质;“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突出江南的繁华,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展开余下试题【赏析】
作者此诗写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戍所,在描绘北国风情的同时,寄寓了赦还的希望和对江南家园的思念。
首联和颔联均为写景句,但在意象上却有不同。惊沙蔽天,狂风怒卷,烧荒草的野火远连天际,与遥远的夜气相融合:其意象境界阔大,豪气充溢,反映了东北平原特有的景色。三更过后,雪岭上还有人在打猎;四月已到,冰封的河流方始解冻: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描绘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物候特征,虽然取景的视角同首联相比相对缩小,但诗句中传达的“信息”却更加具体。这些当地人眼中习以为常的风物景色,在长于江南水乡的作者看来,便无一不显示出充满北地风情的新鲜感。
颈联和尾联的侧重点在于抒情,同时又处处联系首联和颔联,以壮阔、肃杀的北地风光为背景。属国指汉朝的苏武。他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又把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始终未能屈其志。后来,汉昭帝得知苏武尚在人世,就对匈奴谎称在上林苑射雁,得系于雁脚的苏武书信,这样匈奴便只好把扣留了十九年的苏武放还。归国后,苏武任典属国。当时,作者的处境与苏武有某些相似,一个是发配塞外的罪犯,一个是囚禁番邦的使者。诗中的“客”字,措词独具匠心。明明是被囚之身,却偏偏说是异乡作客,从中既隐隐可见作者无罪被谴的遭遇,又透露出一种苦涩的诙谐,可谓诗中的“春秋笔法”。“思传雁”三字,表达了作者盼望沉冤昭雪的心情。作者希望远在紫禁城内的大清皇帝和达官贵人不要把他遗忘,有朝一日放他回乡。然而,事实上真正为他的南还不懈奔走的是他的好友顾贞观。康熙十五年(1676),顾贞观进京,在当时任武英殿大学士的明珠家中设馆,很受明珠及其子纳兰性德的礼遇。于是,顾便乘机进言,请明珠相助,设法让吴兆骞早日南还。当时,明珠并未答应。顾贞观一时意气奋发,挥笔写下了两首极其出色的《金缕曲》,“以词代书”,寄给远在塞外的吴兆骞,发誓一定要营救好友南归。据说后来纳兰性德读了这两首词,“为泣下数行”,答应“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俟兄他嘱也”。顾贞观又说:“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纳兰性德又去恳求父亲,总算见许。五年以后,吴兆骞果然被放南归。这段逸事是“题外话”,但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地是”句在记录作者流放生活一个侧面的同时,也透露出作者颇为洒脱的心境:他并未被厄运击倒,而是正视现实,“入乡随俗”,在阴山脚下学习射雕。
尾联是作者夜行途中突然忆起的往事。据崔豹《古今注》记载:“《吴趋行》,吴人以歌其地。”又唐代诗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作者忆起的并不是一时一地的生活片断,而是他在“江南佳丽地”度过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末句可析为三个意象,每一意象都有其各自的表意功能。杨花,暗示暮春时节,与颔联的“冰河四月”相对应;而冰河的凝固与杨花的漫天飞舞恰成反衬:一个充满了沉沉死气,另一个则洋溢着活泼的生机。楼阁,指江南鳞次栉比的建筑,暗示其富饶和繁华,与首联荒凉、肃杀的景象相映衬。玉骢骄,谓骤马驰骋春郊。很显然马上骑手的心情是愉快的,闲适的,与“思传雁”、“学射雕”的作者显然不同。总之,死气与生机、楼阁与惊沙、玉骢骄与思传雁和学射雕的对比,其实正是现实与梦想所形成的强烈反差的缩影;在此对比之中,作者心情的痛苦以及对赐还的盼望,已隐隐地暗示读者。
五、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③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④何曾专美。
【注释】①淝上:淝上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③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④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
1.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C.“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五、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答案】
1.相同点:两位诗人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不同点:李纲:主张积极抗金恢复中原。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淝水之战)劝谕朝廷,表现出必胜的决心。辛弃疾:批判南宋朝廷不做积极准备,不思收复中原。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讽谏统治者,北伐要慎重。
【解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借刘义隆草率出兵导致失败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急于北伐,好大喜功的劝谏;而李纲这首词借前秦苻坚南下侵略东晋,被谢安从容指挥打败的典故,“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表达对谢安雄才大略的仰慕之情;而下阙“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更表达对南宋也拥有这样的将领的呼吁,认为不是只有他们才能建功立业,今人抗击金兵入侵,也能有同样的功绩,展现出对抗击敌人的自信。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2.C【解析】C项,“意境相同”错误。“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是风声鹤唳的意思,突出战争给人的创伤,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