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3 2021-12-30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试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上)12月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
命题人:徐梦琳 审题人:兰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作为“六艺”之一,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能否掌握并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士的重要标准。三国时期的魏石经、大唐盛世的开成石经,也都体现了古人对汉字的尊崇。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大凡盛世,无不将文字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即使在民间,也早已形成“敬惜字纸”的习俗。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它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评价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特殊的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和顽固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面对如此严重的方言分歧,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的表意特点,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它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就特别强调了汉字与绘画同出一源。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有着长鼻子和健壮的身躯,惟妙惟肖,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造就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种文字形式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契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语言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具有能产机制,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务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重要需求。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具有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而被广泛应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浏览完整试题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助推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新高度。而且,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体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着中华文化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几千年来支撑并助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化,中国历代统治者也将汉字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
B.汉字具有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而它所记录的古代汉语又是以单音词为主,二者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具有高度适切性。
C.汉字与中国绘画和书法等文化元素高度契合,这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元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D.汉字构形方式从一元走向二元,书写方式从繁复走向方便,这不仅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也是它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汉字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文章引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话,意在论述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的不可或缺性。
C.文章结尾放眼未来,对汉字的发展满怀期许,彰显文化自信,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D.文章语言既具说服力,又具感染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因为汉字优于拼音文字,所以尽管各地方言分歧大,但各地的人都能看懂用汉字书写的内容,虽然古今语音变化大,但现代人仍能读懂古代人传下来的汉字。
B.从最初个性化的象形字到后来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汉字的这种构形方式的发展变化,说明要想使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就必须不断调适和完善自身的系统。
C.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美”“善”“羲”等与“羊”有关的汉字大多被赋予了美好、吉祥的寓意,说明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与其独特的表意性密切相关。
D.汉字的发展历久弥新,它正以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除了得益于汉字自身的特点外,还离不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件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被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展开余下试题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③2021年2月17日,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给予她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
B.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叶嘉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C.叶嘉莹将诗歌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
D.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圣贤之书,无须真正用心去读,大量阅读古典诗歌即可。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有很多的典故和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D.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她对有疑问的学生循循善诱,并告诉他们,学习古诗词对实际生活是有明显帮助的。
6.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请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的。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因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人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景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
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苦恼于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如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明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展开余下试题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地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自己村子里的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可以看出当时“我”的家乡以及整个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无为而治”“随遇而安”,后来我看到人们对村里的知青的态度,激发了内心读书的愿望。
C.在开学的前一天,二姐送“我”钢笔时眼里含着泪,却依然笑着叮嘱我,既有自己不能继续读书的伤感和痛苦,也有对弟弟的期望与祝福。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9.文章的标题“一份久远的歉疚”有哪些含义?(6分)
二、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父莫豆干,以贵著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安平郡公。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破六汗拔陵①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救之。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帅薛崇礼等处处屯聚,出兵邀截,贵每奋击,辄破之。除武骑常侍。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加别将。贵率乡兵从尔朱荣焚河桥,力战有功。加征虏将军,封革融县侯,邑一千户。除郢州刺史。师还。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②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由基③之妙,正当尔耳。”进开府仪同三司。魏废帝二年,授大都督、兴西盖等六州诸军事、兴州剌史。先是兴州氐反,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三年, 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都督益潼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署为游军二十四部,令其督捕,由是颇息。孝闵帝践阼,进位柱国,拜御正中大夫。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吐谷浑。军还,进封许国公,邑万户。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保定之末,使突厥迎皇后。天和二年,还至张掖,薨。赠太傅,谥曰穆。
(选自《周书·宇文贵传》,有删改)
注:①破六汗拔陵:北魏孝明帝时期六镇之乱的领导人。②侯:箭靶。③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人李祏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都督益潼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
B.州人李祏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都督益潼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
C.州人李祏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都督益潼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
D.州人李祏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都督益潼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任命官职。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辟、察、荐、举、授、起、征、放等。
B.邑,封地,古代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大臣的土地。
C.践阼,阼是大堂前东西的台阶。封建帝王登台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此指皇帝登临皇位。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 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贵少有大志。他跟从老师学习时曾感叹应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来博取封侯,不能如先生一样当博士。
B.宇文贵箭术神妙。宇文贵一箭射中了放在箭靶上的金酒杯,文帝称赞他的箭术和养由基相当。
C.宇文贵善于治民,在蜀地为官时,他曾招募勇士负责搜捕劫犯盗贼,当地的治安状况由此好转。
D.宇文贵屡立战功。他生擒葛荣后被朝廷赐封邑;讨伐吐谷浑有功,爵位升为许国公,封地一万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
(2)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守望
王家新
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
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
对此无话可说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
这阴沉的先兆,现在
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
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
时刻!守望者
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
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
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
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
你的双手摊开,
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
来了。没有别的
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
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
变暗,更暗
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
放在这里
让亲人们远走他乡
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
花园会亮起来的
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
一个正在到来的
坚定而光明的
词
14.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雷雨”和“花园”意蕴深刻,“花园”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雷雨”给“花园”带来黑暗和破坏。
B.“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写守望者对雷雨即将到来早有预料。
C.“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和无助,只能选择躲避。
D.“一个正在到
上一篇:
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限时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生版)
下一篇: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语文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