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15 2021-12-30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语文
佛山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第一次段考试题
语文
命题人:苏立媛 郝婕妤 审题人: 杨倩
2021年10月
本试卷共8页,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浏览完整试题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⑧在我们社会的疾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与法理社会,两者在人际交往上的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因具体目的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人与土地的关系切入,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并巧妙引出下文。
B.文章着重从乡土社会特征和人际关系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C.文章在论证乡土社会的信用特点时,将乡土社会与陌生人形成的现代社会进行对比。
D.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释”,论证了乡土社会对事物的认识有其内容上的独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B.“学”与“习”是对世界认知的两种手段,在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人们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渐“习”得的礼俗。
C.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乡土社会的习俗无法应对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乡土”贬义的色彩。
D.在乡土社会中,一些生活方式会对法治社会产生了干扰,成为构建现代化社会进程路上的绊脚石,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7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月写于日本
4.下列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自己心爱的恋人,向思念的故乡,向伟大的祖国倾诉衷肠,表达了甘愿为她们献身的愿望。
B. 诗的第二节通过煤的外形与内心的对比,进一步诉说诗人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怀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 本诗具有韵律美,全诗每节五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
D .“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
5.下列对于这首诗情感表达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情感表达上有相近之处,都传达了五四运动在诗人胸中燃起的革命激情。
B.“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一句,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郑重承诺,另一方面流露出“我”对祖国怀有的“思量”不仅是思念,也有希望。
C.“燃到了这般模样!”是“炉中煤”心甘情愿燃烧自我的真实表白,诗人没有形容“炉中煤”燃成了什么样子,这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采用第一人称来倾诉眷恋之情,显得直接亲切,也更感人。
B. 第三节“炉中煤”交待了自己的前身——“我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暗示了诗人一直以来都怀有远大的人生理想。
C. 诗的第四节“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与第一节的结尾相呼应,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愿望,这种感情与闻一多《红烛》一诗中的红烛精神有着相似的精神本质。
D.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一句,生动地写出了“炉中煤”忠贞形象。
7.“年青的女郎”有着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10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寻寻觅觅”表现了词人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
展开余下试题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的“黑”字,暗示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表达了词人悲凉愁苦与忧国忧民的情绪。
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的声响更加引发愁绪,令人难以承受。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乍暖还寒时候”指出了早春天气忽冷忽热的特点,也指所处的时代造成的社会的不安宁。
B.“独自怎生得黑”抒发了孤独的一人如何挨到天黑的感慨,突出了词人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
C.开头三句连用叠字,刻画了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情态,表现词人的孤独与凄凉、沉痛与心酸。
D.造成词人惨况的原因包含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因素,通过本词可以读出她对时代的悲叹。
1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 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创立的朝代,分为西晋和东晋。
B.三径,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归隐者的家园。
C.刺史,西汉时,因为御史多失职,汉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自幼便天分很高,情趣高尚,与众不同;成人后,更是不畏权贵,率性而为,著有《五柳先生传》一文。
B.陶渊明让手下人在公田里种下酿酒的高粱,唯有妻子坚持要求种谷米,于是他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谷米。
C.任职彭泽令时,陶渊明不愿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督邮。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那样的小人折腰呢!”便辞官而去。
D.陶渊明一向自任率性,有一次郡里的官员来,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竟然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竟然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17.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出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 , 。
(2)《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诗句是: , 。
(3)《登高》中郁积了诗人难以排遣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的诗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手机、外卖、朋友圈、抖音、支付宝……这些新生事物与你的生活 ,回顾这些年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不难发现潮流年年变化,不可 ,而不变的是年轻人始终能够敏感地追上潮流、乐在其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追逐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某些短视频在十几秒内以声情并茂的形式就可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虽然( ),却也 。如若不加选择地终日追逐,部分年轻人空虚迷茫的状态只怕更甚。当下,价值多元、选择爆棚,如果每次都 ,任凭人生的主题被一次次冲散,那很可能就真的失去了自我。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正是学本领、长才干、拓视野的黄金年龄,正是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关键时期。青年的生活,除了眼前的搞怪视频、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科学、文化、艺术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与其在屏幕中“坐井观天”、被流行文化消费,倒不如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息息相关 相提并论 鱼龙混杂 随遇而安
B.休戚相关 相提并论 泥沙俱下 随遇而安
C.息息相关 同日而语 泥沙俱下 随波逐流
D.休戚相关 同日而语 鱼龙混杂 随波逐流
展开余下试题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正处于三观塑造期的年轻人,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
B.年轻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
C.正处于三观塑造期的年轻人,他们追逐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成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D.年轻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追逐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成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众能够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专业知识
B.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专业知识是短视频的优势
C.这种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专业知识
D.专业知识是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大众的
21.请按照提示句内容及格式仿写两句,要求意思相对应,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5分)
提示句:毛泽东,橘子洲头,一阙《沁园春》,豪情满山河。
22.根据下面材料,提炼新冠病毒的三条传播途径。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20个字。(6分)
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正常健康人员,如果在公共场合近距离接触患者,并直接吸入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就会导致感染。此外,患者呼出的飞沫会沉积在物品表面,人手接触被污染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器官的黏膜,就会导致感染。卫生防疫专家还表示,患者呼出的飞沫混合在空气中,会形成一种气溶胶,该物质吸入后也可导致病毒感染。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60分)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请就以上材料,围绕“种子”,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佛山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解析
1.C(A.“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理解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理解错误。据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可知,“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不是“人与人”;而“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理解错误。据原文“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在文中并没有把“这种信用”和“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比较。)
2.D(“论证了乡土社会对事物的认识有其内容上的独特性”理解错误。据原文“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可知,文中说“因人而异”,所以不是内容上的独特性。)
3.A(据原文“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可知,“礼俗”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原则。“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没有在文中出现,无中生有。)
4.A (“向自己心爱的恋人,向思念的故乡,向伟大的祖国倾衷肠,表达了甘愿为她们献身的愿望”有误,作者是借对恋人倾述衷肠,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甘愿献身的愿望,“心爱的人儿”实际上就是比喻祖国,而不是真的“向自己心爱的恋人”表达思念之情。)
5.D(“表明诗人虽然……人格卑贱”分析错误,应为:诗人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卑贱却有着伟大的人格——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但是,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诗人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效力之机已来,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6.A(诗歌采用第一人称错误,应该为第二人称。)
7.形象特征:年轻美丽,朝气蓬勃,富有魅力。
思想感情:
①对在蓬勃发展的五四运动中充满生机与朝气的祖国的赞颂。
②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8.B(这首词表达了女词人尝尽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后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忧国忧民”这一概括不恰当。)
9.A(“早春”错误,应为秋天。)
10.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作由眼前堆积满地的菊花,都已憔悴不堪,无人来采摘,想到自己孤苦飘零,不由黯然神伤;②运用拟人。“憔悴损”把菊花当作人来写,以菊花枯萎凋落的样子,写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③“如今有谁堪摘?”一句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无心摘花的苦闷之情。
11.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12.从第二句的字面意思看,“惠远东林住得无?”意为询问友人白居易是否去过东晋高僧曾居住过的庐山东林寺。寺院作为佛门清净之地,自然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安慰和寄托,而挚友白居易可能会为了摆脱因政治失意带来的痛苦和排解因贬谪带来的郁闷,而前往佛门清净之地求得内心的宁静。而在诗人看来,眼前的境遇只是暂时的,因此特意委婉劝告他,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而去一味求佛问道,要振作起来,追求远大的政治抱负。
13.B (“脚”修饰“疾”,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一门生”和“二儿”一起做“舁篮舆”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
14.A(“晋,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创立的朝代”错误,晋不是曹丕创立的,266年司马炎篡位,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15.B(“唯有妻子坚持要求种谷米”错。文中“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有妻儿之意,故理解错误。“妻子固请种粳”正确的理解是: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
16.(1)你每天的花费,要自给自足有困难,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旦夕之费:每天的花费。为难:有困难。遣:派。薪水:砍柴打水。)
(2)陶渊明不懂音律(音乐),却保存了一张没有弦的琴,每次喝酒喝舒适了,都弹拨一番来寄托意趣。(“解”:懂得、通晓。“蓄”:保存。“适”:舒适(尽兴)。“抚弄”,弹拨。无弦琴一张,定语后置。)
17.(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8.C(第一处: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含有同甘共苦的意思。语境强调新生事物与生活联系紧密,应该用“息息相关”。第二处: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的混在一起来谈论
上一篇: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试题
下一篇: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佛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