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07  2022-0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7]
2022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目录
一、热点题型归纳 1
【题型一】信息筛选与整合 1
【题型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6
【题型三】论点、论据、论证 12
二、最新模考题组练 18
【题型一】信息筛选与整合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的观点,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认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
东南板块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拥有华北的旱作农业与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两个起源区,事实上,在华南地区还发展了园圃农业。东北地区通过依赖水生资源,发展出来一种定居的狩猎采集经济,又称为“渔猎新石器文化”。尽管东南板块的各个区域农业开始早晚并不相同,农业形态也各有差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这构成了东南板块显著的共性。
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高原等地形为主,这里的初级生产力较低,动物群流动性大。有了马牛羊等物种后,人类稳定利用草原地带成为可能,随后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游牧政权及经济。由于游牧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发展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射的优势常常劫掠,交换与战争构成了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互动的主要方式。
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的互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从东北到西南的生态交错带地区实现的,这个地区堪称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文化生态交错带同时具有两个生态区的资源,相比于单个生态区的资源种类更丰富,但是由于它处在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地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位置频繁迁移,因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在这个地带的早期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调整的方式不仅包括生计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可以清楚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
相比其他三个板块,海洋板块更少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早期这个区域是以渔猎为生的复杂狩猎采集者社会。随着冰期的结束,这些复杂的狩猎采集者向内陆地区迁徙。一方面会带来人口密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他们会把社会复杂性带到内陆地区,导致社会竞争加剧,农业起源因此加速。海洋板块曾经在早期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更进一步说,海洋板块也参与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中国文明都被视作农耕文明,与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距今6000年前后,文化生态系统成熟,农耕文化开始扩散。北方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范围,南方地区发。生了规模更加宏大的文化扩散,稻作农业与家畜饲养经济先传播到台湾,然后经由菲律宾扩散到大洋洲地区,向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这也就是著名的南岛语族扩散事件。通过海洋,早期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海洋板块也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日益认清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之间,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将历久弥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浏览完整试题(摘自2021年9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南板块由四种区域农业形态组成,虽其开始时间各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
B.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北板块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劫掠性的游牧经济。
C.文化生态交错带比单个生态区资源种类更丰富,因气候环境原因位置频繁迁移变动。
D.海洋板块早期的经济社会以渔猎为生,后来狩猎采集者的内迁加速了农业的起源。
【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劫掠性的游牧经济”理解错误,以偏概全。游牧经济“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发展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射的优势常常劫掠”。
故选B。
【提分秘籍】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常见设错方式
1.说法太过绝对。与文本内容相比,题目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如使用“只要……就……”的句式、使用“就能够”“没有必要”“无须”等词语,造成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内容有偏差。
2.强加各种关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复句关系来看有并列、因果、条件、递进等;但一个语段(句群)中的每个语句之间未必都有这种复句关系,也可能只是解说、诠释等。而选项故意把原文中的两个无关联的句子加上复句关系,造成强加关系的错误。
3.偷换概念。命题者在阐述某个概念或相关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改变、调换或混淆,以此来迷惑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选项时,要注意比对原文,看选项的陈述对象与原文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4.以偏概全。选项往往会把局部的内容当成全部的内容、把次要方面当成主要方面、把事物或概念的一个角度当成所有角度、用个别代替一般等,使考生判断错误。
5.遗漏限制性成分。一个语句的定语、状语等是对主语、宾语或者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一个短语中的修饰限制语是对中心词进行限制的,转述一句话时如果忽视了表示范围、频率、程度等修饰限制语就会造成语句意思的变化。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早期的赋家如枚乘、司马相如等,在汉赋兴盛之初,尚未能清晰地思考出汉赋创作的真正动机是为了“致用”还是为了“审美”。但是,明显的事实是,赋体的创作给一大批文士带来了仕进与荣升的机会。如武、宣之世,伴随着天子礼乐制度的建设及确立,朝廷开始大量招募言语文学侍从献赋作颂,一批重要的赋家被揽入皇室。在这批文士中,有的早已因赋体创作而声名鹊起,如枚乘;有的则因为一赋之功而见重当时,如司马相如。他们入主中朝官系,身任郎官,长期伴随君王左右,待诏献赋。献赋之风由此而热。可见,至武帝时,赋体创作确乎已与朝政和仕宦之路建立起了某种联系。从这个层面上讲,汉初赋体的创作动机就是为了“致用”。然而,汉初赋家“致用”的创作动机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皇室的打击。汉初赋家作赋献赋是为了干禄,为了施展政治抱负,而皇室招揽赋家,却主要为了审美取乐、粉饰太平,看重的是赋体的审美愉悦功能。武帝读司马相如赋,发出“恨不能与此君同时”的慨叹,主要是出于此种层面的欣赏。不过,汉赋兴盛之初,因赋体创作观念模糊,人们还不会将赋体创作的“致用”与“审美”动机对立起来。
随着赋体创作的盛行,自成帝之世起,汉赋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此时,赋家赋体观念越发明晰,“致用”与“审美”之间的冲突渐渐凸显。这一时段,代表人物是扬雄。从现存文献来看,自待诏承明殿之时起,扬雄即对传统诗学理论中的“风谏”说产生了兴趣。此后,随着扬雄文坛领袖地位的逐步确立,扬雄的赋体创作愈发凸显了“风谏”这一“致用”主题。如其在《河东》《长杨》《羽猎》诸赋的创作之中,特意附加一则序文,借此来直接说明自己匡主干政的创作动机。可见,扬雄之所以对“风谏”之说高度推崇和身体力行,其用意无非是想强调赋体创作确能关乎朝政,赋体本身亦具有高贵品格。因此,扬雄希望其赋体创作能发挥政治效用,能获得更多的认同与尊重。然而,扬雄的这一希冀却与当朝君主审美愉悦的倾向构成了冲突。面对这种冲突,扬雄、枚皋等人也曾努力并试图解决之。但是随着其努力和尝试的屡屡挫败,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沉重的无奈与失落之感。
真正从理论上绾合赋体创作过程中“致用”与“审美”冲突的是东汉时期的赋体大家班固,这是两汉赋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班固的赋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都赋》序文当中,在序文中,班固对赋体创作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历史的层面,“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这说明了“诗”是王权的话语及之后之衰落。二是现实的层面,“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这说明“赋”承“诗”,是王权话语的复兴。三是历史与现实的功用层面,“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说明汉人解“诗”之“美”“刺”与作“赋”之“讽”“颂”是相契无间的。这代表了汉人的普遍意识,其中也内涵了历史的“王治”精神。在班固这种赋体观念的导引下,汉代赋体“讽”“颂”之“致用”思潮与“润色鸿业”之“审美”需要契合起来,使盛汉“天人合应,以发皇明”的时代需求和赋体“铺采搞文”“辞藻竞鹜”的文体艺术特色辅成相映。至此,汉代赋体观念中交织纠结的“致用”与“审美”的冲突宣告结束,汉赋经典的地位也得以确立。
(摘编自龚世学《赋体“用瑞”与汉唐赋体观念的演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早期,出现了枚乘、司马相如等赋体大家,他们因创作有“致用”之功的汉赋而被揽入皇室。
B.汉初的赋家一方面能通过作赋入主中朝官系,施展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作赋而受到打击。
C.扬雄将传统诗学理论中的“风谏”理论运用于赋体创作,因而逐步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物和文坛领袖。
D.班固在《两都赋》的序文当中对赋体创作进行了历史、现实、历史与现实的功用三个层面的解释。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他们因创作有‘致用’之功的汉赋而被揽入皇室”错误。根据原文,皇室揽入枚乘、司马相如等赋家,“主要为了审美取乐、粉饰太平,看重的是赋体的审美愉悦功能”。


展开余下试题B.“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作赋而受到打击”错误。原文中“打击”的意思是赋家“致用”的创作动机不受皇室认同。
C.“扬雄将传统诗学理论中的‘风谏’理论运用于赋体创作”错误。原文有“随着扬雄文坛领袖地位的逐步确立”,即扬雄“逐步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物和文坛领袖”的原因,并不是他“将传统诗学理论中的‘风谏’理论运用于赋体创作”
故选D。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在出版时大多附有序跋。序跋作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包括官员、文人、书商、寒士等,由此也决定了序跋中观点的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人小说观念的变化,其中包括对小说功能认识的变化。
②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与前代的小说序跋一样,注重强调小说教育。教化的社会功能。沪北俗子《玉燕姻缘传序》:“……以见善恶报施,天道不爽,洵足以垂鉴戒。”静恬主人《金石缘序》更明确主张小说相较于“经史”,更容易产生教化人心的社会作用,小说创作者应该致力于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同样是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但不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动因是有所不同的:明代中期以前,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而明末及清代,经过晚明进步思想的洗礼,小说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对小说的包容和认同大大增加,甚至统治阶级成员也加入了阅读小说的行列;代表俗文学的小说和代表雅文学的诗文几乎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小说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已不再是不入流的文学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序跋作者为了争取小说地位而强调其社会功能的用意也随之大大缩减,它更多的是对“文以载道”思想的一种客观继承与坚守。而与此同时,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于小说的娱乐功能则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认识。
③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在文学批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历代的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而消遣娱乐,可以追潮至孔子“游于艺”的思想,“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的序跋中都很少有体现,而这一情形在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有了根本的改变——关于小说娱乐功能的内容比比皆是。李春荣在《水石缘自序》中从创作和阅读两个维度对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做了更加周全的说明。他认为小说的创作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悬拟赏心乐事美景良辰”“或有意趣可哂”;阅读小说有提神、赏心悦目的作用:“阅之解颐,为爽心快目”。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这一方面与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富含娱乐色彩性质有关;另一方面与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重要关联: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晚明“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反思和解构的基础上的。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的文学思想既有从“礼”,即情感克制的一面;又有主“情”,即情感释放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才子佳人小说的序跋一方面强调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一——对“礼”的遵从与信守;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一对“情”的关注与释放,体现了“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融合,反映了清人对小说功能认识的变化。
④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往往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实际上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孔子“游于艺”的思想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志于道”与“游于艺”在此实现了对立统一,小说的功能定位也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一。
(摘编自孙玮志《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小说功能认识的新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为才子佳人小说写序跋的人来自不同阶层,他们的不同观点,导致了清人小说观念的改变。
B.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与前代小说序跋同样强调小说教育、教化的社会功能,但动因有所不同。
C.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在历代小说序跋中长时间不被重视,这种情况直到清代才有了根本改变。
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与当时小说题材和清代社会文化思想有关联。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他们的不同观点,导致了清人小说观念的变化”错,曲解文意,原文是“……由此也决定了序跋中观点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人小说观念的变化”,是“反映了清人小说观念的变化”而非“导致了清人小说观念的改变”。
故选A。
【题型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树和批评方式,帮助人们从更开阔的视野总结文学的规律,概括丰富的文学现象。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基本精神是将全世界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一个整体结构中加以认识和比较,从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上观察文学现象,发现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之间的种种关系,从中揭示和把握文学的规律。
这种整体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必然带来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将对象限定在一个特定范围之内。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有助于对对象的深入开掘,但由于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贯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王元化打破了传统的以古证古、单纯作背景、源流、注释的研究方法,有意识地把中国古代文论同马列文论、西方文论对照着研究,由此使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是采用这种联系和比较的方式,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常常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以期说明那“无心契合”而“会心不远”的共同文心。
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他者”的立场和眼光,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都是很有用的。比较文学将以世界文学为背景,以他种文学为参照,重新认识和评价本国文学。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坛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了解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学的地方,需要借助比较文学的视野。通过对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异同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艺术价值有一个参照性的判断,从而有效地避免盲目排外和盲目崇洋的倾向。例如,只有把《离骚》《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还有李白、杜甫的诗歌等作品与世界文学中的一流作品加以比较,才能向世界显示出它们的美学价值。同样,在将中国文学与相似的外国作品作比较之时,也可以看出外国作品的价值和特性,如《红楼梦》与《追忆逝水年华》的比较研究,使得我们对《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切的把握。而在中西叙事作品的映照中,人们对中西的叙事艺术特征及得失也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一部作品的意义和贡献,还可以考察一下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如范存忠的《<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就是一个范例。


展开余下试题通过这些研究,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文学的价值,多方面地观照自身的文学和文化,同时对作家作品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摘编自胡亚敏《比较文学与文学教育》)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元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与他打破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比较研究有关。
B.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如果以他国文学作为参照,并进行比较研究,就能够避免盲目崇洋。
C.除了将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考察中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也属比较文学的范畴。
D.比较文学可以使我们在更宏阔的背景下,对本国的文学和文化以及作家作品有更深人的理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就能够避免盲目崇洋”表述绝对化。根据原文,“通过对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异同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艺术价值有一个参照性的判断,从而有效地避免盲目排外和盲目崇洋的倾向”,只是能有效地避免,不一定就能避免。
故选B。
【提分秘籍】
准确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把握文本思想内涵。文本的思想内涵体现在文本论证的观点和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上,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可以从段落入手,根据各段落论证的观点来确定。
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除了体现在具体的论点上,也体现在论据上,所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从论据入手,根据论据体现的意思来确定作者的思想等。
3.合理推断思想观点。能够体现文本思想内涵的作者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依照文本内容进行适当延展的思想观点,就需要考生对文本中体现的观点态度进行推断后得出,这就要注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从是否绝对化、是否符合文本的整体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步解答合理推断题
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的解读上认真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选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等。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意思和其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的,属于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全面整合,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对一些考生来说,论述类文本第1题和第3题好像区别不大,其实这两道题考查的重点不一样,相应的答题方式也有本质的区别。
1.考查内容的区别:第1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句子的理解以及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第3题考查考生概括文章内容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2.答题方式上的区别:第1题侧重对概念和句子的考查,对读时重点应该放在句子上。第3题侧重对文意的考查,选项对应的是文章某一部分的内容,甚至考查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文外的问题。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诸子学尤其是近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升温,近代诸子学既与乾嘉学派具有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又与后者不可等量齐观。中国近代是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近代思想家一面宣传西学,一面整理、解读中学,由此推出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国学思潮。
他们在国学上不约而同地聚焦先秦,以诸子学为重心。诸子学研究在《康有为全集》中占据了前三卷。梁启超曾经被誉为史上著述最丰的思想家,诸子学研究在他的国学研究中举足轻重,并且是其中的亮点。他对先秦学术的研究既有宏观透视,如《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又有个案研究,如《孔子》《老子哲学》等;此外还有学派代表的中观研究,如《儒家哲学》等。至于严复,晚年提倡尊孔读经,推挹诸子学自不待言。章太炎是享有盛誉的国学大家,他的国学研究以先秦诸子为重镇,如《诸子略说》《国故论衡》等。
近代思想家注重诸子学,并非无意之举,而是有心之为。如果说惧怕文字狱是乾嘉年间诸子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之一,那么,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究则是迫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政治斗争和现实需要,因而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诉求。他们深切地意识到,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 续与中国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严复指出,文化具有“国性”,是国家存立的根基,传承中华文化就是延续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强调,文化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也是凝聚民族信仰的不二法宝。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国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除此之外,诸子学还具有其他时期的国学所没有的特殊价值和重大意义。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先秦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第二,在近代思想家看来,先秦学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高峰之一,有利于提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章太炎认为,先秦诸子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到轴心时代的世界学术时,对诸子学的超迈全球赞叹不已。可见,有别于乾嘉诸子学研究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究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守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产物。
近代思想家积极投身火热的救亡斗争实践,这为他们的诸子学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并且拥有了鲜活的实践品格。综观近代思想家对诸子思想的解读和诠释不难发现,他们的诸子学研究服务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旨在凝聚民族精神,激发中国人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自信心。近代诸子学与乾嘉学派的最大不同在于注重思想阐发而不是文字训诂。在吸收西学的过程中,他们对西学进行大胆改造,以此推动对诸子思想以及先秦学术的创新性解读和诠释。通过厘辨中西文化的关系、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借助诸子学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对于他们来说,西学只不过是手段,中学才是目的。梁启超曾经将中国近代的诸子学复兴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由于不忘初心,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因为对西学的借鉴而迷失在欧风美雨之中,反而更清醒、更坚定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坚守。
(摘编自魏义霞《近代诸子学研究及其实践品格》)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思想家以诸子研究为工具,激发国人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信心,实践性强,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学术精神。
B.乾嘉学派研究先秦诸子主要是为躲避清朝的“文字狱”,而近代诸子学则为了救国图强,故后者学术成就更大。
C.中西方文化各有优势,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在学习西学时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之根。
D.近代中国学术界国学名家辈出,这与特定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政治斗争和现实激发了他们研究国学的热情。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乾嘉学派研究先秦诸子主要是为躲避清朝的‘文字狱’,而近代诸子学则为了救国图强,故后者学术成就更大”无中生有。“研究的出发点”与“学术成就”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且文中并未将二者学术成就作对比。
故选B。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来,三星堆遗址又“火”了!在这一轮考古挖掘中,新发现的6个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认为其彰显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一个拥有高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2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