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242 2022-01-11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2]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明语句衔接要求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情猛如虎。( )。新冠病毒当然不是凭空出现的,但______________也不是政客们信口雌黄出来的。面对疫情强敌,应该凝神聚力,而不是______________。在疫情溯源问题上,中国向来公开而透明;在疫情防控举措上,中国不仅高效且无私。援助全球的疫苗、扎实有力的措施……可以说,在全球抗疫工作上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______________。反观美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缺乏足够重视,消极懈怠、甩锅推责,导致疫情全球大流行。截至到北京时间8月5日5时21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累计超过约3531万例,死亡病例累计超过约61.4万例。这正是印证了美国防疫不当的事实。青山同云雨,明月非两乡。一个地球,一个世界。将病毒溯源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的企图,说到底,不过是______________的政治操弄,最终干扰研究进程和国际抗疫合作,破坏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疫苗民族主义”弥补全球“免疫鸿沟”、筑牢国际防疫屏障,要的是真诚的合作,而不是政治的伎俩。奉劝在阻拦病毒溯源进程的这口锅里“乱炖”的少数国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显然 自乱阵脚 评价 诡计多端
B.显然 手忙脚乱 评论 诡计多端
C.依然 自乱阵脚 评论 老谋深算
D.依然 手忙脚乱 评价 老谋深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还有新冠病毒溯源上的“加戏”比疫情更猛,在时下
B.而时下比疫情更猛的,还有新冠病毒溯源上的“加戏”
C.而时下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新冠病毒的溯源需要“加戏”
D.而相比防控疫情,时下新冠病毒溯源也需要“加戏”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截止北京时间8月5日5时21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累计超过3531万例,死亡病例累计超过61.4万例。
B.截至北京时间8月5日5时21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累计超过约3531万例,死亡病例累计超过约61.4万例。
C.截至北京时间8月5日5时21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累计超过3531万例,死亡病例累计超过61.4万例。
D.截止北京时间8月5日5时21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累计超过约3531万例,死亡病例累计超过约61.4万例。
【答案】1.A 2.B 3.C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显然”,(道理、情况等)很容易看出来或察觉到;明显。“依然”,指照往常、依旧。语境没有“往常、依旧”的相关内容,应选用“显然”。
第二空,“自乱阵脚”,敌人还没有打过来,自己就先起了内讧。“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对应语境的“疫情强敌”,强调不能自己先内乱,应选用“自乱阵脚”。
第三空,“评价”,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评论”,针对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阐述。和“高度”搭配,应选用“评价”。
第四空,“诡计多端”,形容坏主意很多。“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根据语境“污名化的企图”等,应选用“诡计多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据文段内容可知,“加戏”是指美国“将病毒溯源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的企图”,这比“疫情”更为凶猛,C、D两项误解“加戏”的讽刺性内涵,故排除CD。
浏览完整试题
A项,采用了状语后置的变式句,与整个语段的风格不一致,衔接效果也不理想。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①成分赘余,“截止到”改为“截至”;
②“超过”和“约”不能同时用,去掉“约”。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易错点警示】
不明语句衔接要求
不明语句衔接要求一般由以下原因引起:解题思路不明晰;缺乏前后的照应勾连;不辨陈述对象;不辨逻辑事理。
【易错点快攻】
对策
(一)解题思路不明晰
1.阅读选项,比较差异。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往往有细微的区别,考生要抓住选项的细微差异并进行比较。
2.立足内容与话题的统一。整体把握文段的中心意思,保证所选的句子与上下文的语意吻合,语境和谐,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3.注重语句衔接。考生要注意瞻前顾后,注意语言逻辑上的递进,保证所选的句子与上下文相照应。内容恰当,上下文照应,语句通顺,这是补写句子的关键。
4.代入检查。确定选项后,可再将选项代入原文中,重新理清文段的思路,检查上下文的语意是否衔接连贯。
(二)缺乏前后的照应勾连
依据语境,找准思路 语境是考生定位所选句子的依据,读懂语境,准确理解命题者的思路,也就找到了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三)不辨陈述对象
陈述对象是陈述的主体,从语法结构来说,中心句中含有陈述对象,这要求后文的陈述对象应该与中心句中的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后文出现偷换主语的现象。
(四)不辨逻辑事理
1.抓逻辑关系。一般来讲,影响事理相通的因素有:概念不清、前后矛盾、因果关系不当、多重否定不当、前后对应不当等。
2.抓关键词句。①注意关联词的关系,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等。②注意暗示性词语的意思。“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同时”表示并列关系;“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顺序,不可倒置;“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等等。③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式。
【易错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经千百年,“八景”再难全。但是,从我们保存下来的建筑群中,仍旧可体味古意余江一番。在余江区锦江镇老街旁,修旧如旧的余江古县衙展露新颜。县衙内,门楼、厢房、大堂、花厅等一应俱全。近年经过修缮,又重新迎接八方来客。( )。近400米长古街上有大量完好的明清古建,均为木质结构,下铺营商,上铺居住,是典型的江南商户风格。砖木石结构的余江天主教堂,有大小各式建筑17栋,距今已有百年。罗马建筑风格的教堂主楼,阳光从玻璃窗外射入室内,让人恍惚间不记得身处何地。一排排红色梁柱,又别具中式风格。这是文化交流碰撞的遗迹。文脉也在这里__________。如令的余江二中教学办公楼所在地,曾是宋代孔庙。楼前一棵在宋代种下的槐树,主干已老朽不堪,旁枝却枝枝蔓蔓,__________半个院子,不曾断绝。当地县志记载,此树“风折枯,而再荣”。明清之际,余江古县城文风鼎盛,一时间各大书院__________。在余江李家村,已有240多年历史的龙溪书院依旧完整保存。从造型精致的门楼和____________的雕刻上,游人不难回溯过往盛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传 荫蔽 声名鹊起 栩栩如生
B.流传 荫庇 名声大噪 惟妙惟肖
C.留传 荫庇 名声大噪 栩栩如生
D.留传 荫蔽 声名鹊起 惟妙惟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前往明清古镇,走出古县衙,次第展现在眼前的就是古镇的建筑风貌
B.走出古县衙,前往明清古镇,古镇的建筑风貌次第展现在我们眼前
C.我们走进古县衙,前往明清古镇,古镇的建筑风貌次第展现在眼前
D.我们前往明清古镇,走出古县衙,古镇的建筑风貌次第展现在眼前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从保存下来的建筑群中,仍旧可体味古意余江一番。
B.从我们保存下来的建筑群中,仍旧可体味一番余江古意。
C.从保存下来的建筑群中,我们仍旧可体味一番余江古意。
D.从保存下来的建筑群中,我们仍旧可体味余江一番古意。
【答案】1.A 2.B 3.C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流传”,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偏于精神层面,“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辈。多指具体事物。
此处是说“文脉”,故选“流传”。
第二空处,“荫蔽”,枝叶遮蔽,隐蔽。“荫庇”,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先保佑子孙。
此处是说槐树遮蔽了半个院子,故选“荫蔽”。
第三空处,“声名鹊起”,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名声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此处是说各大书院一时之间突然名气大增,故选“声名鹊起”。
第四空处,“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强调的是神似。“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强调的是形似。
此处是说雕刻,故选“栩栩如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括号前后的句子,可知“我们”的游览顺序是先古县衙,后明清古镇。所以括号中“我们”应是“走出古县衙,前往明清古镇”,而不是“走进古县衙”,排除C项
也不是“我们前往明清古镇,走出古县衙”,排除A、D两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缺主语,“从我们……中”介词淹没主语,应把“我们”移到句首或“仍旧”之前;二是语序不当,“体味古意余江一番”应改为“体味一番余江古意”。全改对的只有C项。
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得上小学时,我做肺部的X光透视检查。医生一看我肺部的影像,竟然朝我瞪大双眼,那神气好像发现了奇迹。他对我说___你的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____太干净太透亮了 记住____孩子____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的大锤击碎。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讨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而 业务,打开局面,与对方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可最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这样反而倒有些尴尬。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
儿时,那位医生叮嘱我的话,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 )当然,如果说起我对生活严酷性的体验,这还只是九牛一毛呢!
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酒后的放纵会给诗人招来意外的灵感;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看看他们写作时脑袋顶上那__________的烟缕,多么像他们头脑中翻滚的思绪啊。
但这全是误解!好的诗句都是在清明的头脑中跳跃出来的;而“无烟作家”也一样写出大作品。
他们并不是为了写作才抽烟。他们只是写作时也要抽烟而已。
真正的烟民全都是__________的。
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苦闷时抽,兴奋时抽;一个人时抽,群人更抽;喝茶时抽,喝酒时抽;饭前抽几口,饭后抽一支;睡前抽几口,醒来抽一支。右手空着时用右手抽,右手忙着时用左手抽。如果坐着抽,走着抽,躺着也抽,那一准是头一流的烟民。记得我在自己烟史的高峰期,半夜起来还要点上烟。抽半支,再睡。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_____________。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
(选自冯骥才的《往事如“烟”》)
4.下面标点符号正确的是( )
A.他对我说,“你的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B.他对我说:“你的肺筒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C.他对我说:“你的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D.他对我说,“你的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接治 纷纭缭绕 无时不抽 其实不然
B.接洽 袅袅升起 时刻在抽 并非如此
C.接谈 纷纭缭绕 无时不抽 并非如此
D.接谈 袅袅升起 时刻在抽 其实不然
6.将下面文字补写在括号处最恰当的一句选( )
A.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
B.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
C.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其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
D.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
【答案】4.C 5.A 6.D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他对我说”后面是冒号,因为是人物对话,说话人在话前,“说”后面用冒号,排除AD;
前句说的是肺的情况,后句是告诫孩子的话,不是一个话题,中间应该用句号,排除B。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接洽:跟人联系,洽谈有关事项。接谈:接见并交谈。语境是和“业务”搭配,应选“接洽”。
纷纭缭绕:多而杂乱,回环旋转。袅袅升起:烟雾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语境是形容脑袋顶上的烟缕,写作离不开烟,所以烟缕多,在头顶上回环的,应选“纷纭缭绕”。
无时不抽:随时抽,没有一刻不抽。时刻在抽:每时每刻在抽。语境是真正的烟民全都是随时抽烟,应选“无时不抽”。
其实不然:其实不这样。并非如此:并不是这样。语境是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故选“其实不然”。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应放在首句,和前句“儿时,那位医生叮嘱我的话,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形成转折关系,排除AB两项。
后面是原因,“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在前,“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在后,因为“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在内容上更进一步,排除C项。
故选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________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________的人物来说,( )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
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________。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登上了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的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________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徒四壁 闻名于世 不忍卒读 莫名其妙
B.一无所有 闻名于世 不堪卒读 莫名其妙
C.一无所有 闻名遐迩 不忍卒读 神乎其神
D.家徒四壁 闻名遐迩 不堪卒读 神乎其神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登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B.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C.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登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D.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在今天被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是纪念曹雪芹最好的方式之一。
B.人们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无疑是今天对曹雪芹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C.无疑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才是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D.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答案】7.A 8.B 9.D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此处语境“遭遇变故生活贫困”,故填“家徒四壁”。
②“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由语境“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分析可知,应填“闻名于世”。
③“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褒义词。“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贬义词。根据语境“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可知,此处语意强调“悲惨动人”,故应填“不忍卒读”。
展开余下试题
④“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神乎其神”,神秘奇妙到了极点。此处语意强调使人感到奇怪和不明白,故应填“莫名其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二处语病:
第一处,“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应是“根据……”或“……显示”;
第二处,“登上……交椅”动宾搭配不当,应是“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意连贯的能力。
整段文字的中心是“曹雪芹”,对他的纪念应通过其作品得以实现。所以所填内容应照应上文,先说作者的情况,而AC均以“《红楼梦》”这部作品为陈述重点,排除。
B.以“人们”为主语,话题转换,衔接不紧,排除。
D.“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中的“其”恰好指代上文“曹雪芹”,衔接紧密。
故选D。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敏感如林黛玉,(③);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 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 是要不得的。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B.即使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她的势利狠毒、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C.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D.王熙凤势利狠毒,即使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B.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C.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D.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出类拔萃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B.与众不同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C.鹤立鸡群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D.卓尔不群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答案】10.A 11.B 12.A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值得欣赏”的是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而“势利狠毒”则不值得欣赏,据此排除B项;
二是语序不当,“值得欣赏”与“令人喜欢”逻辑语序不当,应该先是“令人喜欢”,继而“值得欣赏”,两句形成递进关系,据此排除C。
D项不合逻辑,与整个语境不合,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尽管王熙凤势利狠毒,但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仍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仍能让读者看以女人的精彩;而D项表述出来的则是重点在“势利狠毒”上,故排除。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联系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的性格和故事。“醉卧芍药”体现湘云的“娇憨”,对应前面的“豪迈”;“花间扑蝶”体现宝钗的“稚气”,对应前面的“稳重”;而黛玉葬花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情节,借花喻人,对应“幽情”,据此得出答案,只有B项语序最恰当。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卓尔不群: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优秀卓绝,超出常人。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语。与众不同:跟大众不一样。多用于口语。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可以形容物。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句中指《红楼梦》优秀非凡,不同凡响,故用“出类拔萃”更恰当。
第二处,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句中指曹雪芹费劲心力创作,故用“呕心沥血”更恰当。
第三处,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句中指拜读《红楼梦》时,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故用“囫囵吞枣”更好。
故选A。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物。在人类创造的璀璨文明星河中,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风雨始终传承不坠、 ,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传统的现代承续和创新发展。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始终屹立于人类文明发展潮头,永续不绝,创化日新。( )、生生不息、 的伟大文明传统,是中华民族从容应对一切 的充沛精神底气、丰厚智慧 与不竭力量源泉。正是基于这一伟大文明传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铸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不朽传奇。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而弥坚 承上启下 波涛汹涌 滋养
B.历久弥新 承上启下 惊涛骇浪 素养
C.老而弥坚 薪火相传 波涛汹涌 素养
D.历久弥新 薪火相传 惊涛骇浪 滋养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中华文明外,还没有哪个原生文明同样经受住了历史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而延续至今。
B.还没有哪个原生文明经受住了同样历史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而延续至今,除中华文明外。
C.除中华文明外,还没有哪个原生文明经受住了同样历史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却延续至今。
D.除中华文明外,没有一个原生文明同样经受住了历史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却延续至今。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
B.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
C
上一篇: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明病句类型
下一篇: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明标点符号用法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备战2022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