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57 2022-01-11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明标点符号用法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孔子的“杏坛设教,”我与大多数人的认识一样,①以为是在“杏花春雨”的二月春风中与弟子们一起弦歌诵读,而且似乎也颇合于“吾与点也”的记载。到了山东才知道,这里的杏花并不多见,更不出名。倒是银杏在鲁地十分地普遍,从春到秋,整整有八、九个月蔚成大片的浓荫密翠、流金垂玉,②十分适合于在其下聚集二三十人开课讲学。
银杏为银杏科,杏为蔷薇科——此杏与彼杏,若风马牛不相及。③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④是以桃杏为东君所爱宠,而芙蓉却遭世人冷落而发的感慨。其实,白果虽有桃之美,银杏亦有杏之名,但比起桃杏在诗国画苑的春风得意,显然也是颇为寂寞冷淡的,甚至尤甚于芙蓉。这个具有物质、精神多重意义的珍稀树种,( )。
今天,银杏已从名园古刹走向行道社区,由珍稀、罕有变为普及、平常,完全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溽暑的盛夏,我们坐享着它浓翠的清凉;霜寒的初冬,我们感受着它灿烂的温暖,我们是否也能回报以些许诗情画意的感恩呢?
1.对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夸张 比喻 比拟 互文 B.比拟 夸张 比喻 借代
C.比拟 借代 比喻 互文 D.夸张 比喻 互文 借代
2.文段中画波浪的四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但造园家还未曾忘怀。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名作佳作脍炙人口。
B.虽造园家还未曾忘怀,但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名作佳作。
C.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名作佳作,但造园家还未曾忘怀。
D.虽造园家还未曾忘怀,但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名作佳作脍炙人口。
【答案】1.C 2.D 3.B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不向东风怨未开”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②“钟鼓馔玉”代指富贵生活,使用了借代修辞;
③“大珠小珠落玉盘”,把琵琶声比喻为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中,使用了比喻修辞;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是说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又一起上了船,是互文修辞;“管弦”代指音乐,是借代修辞。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杏坛设教,”逗号移到引号外;
②“八、九个月”,概数约数,中间不能用顿号,去掉;
④“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属于直接引用,引号前应用冒号;句末句号应放到引号里面。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从文意看,语句强调银杏不被诗画重视,所以“造园家还未曾忘怀”应作为让步状语从句放在句首,排除A、C两项;
话题是银杏,“名作佳作”不应作主语,排除D项。
故选B。
【易错点警示】
浏览完整试题
不明标点符号用法
标点符号的使用较为复杂,考核经常经常在易混点命题,注意掌握易混点。
【易错点快攻】
对策
1.非疑问句用问号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如果孤立来看前半句是疑问句,但是与后半句一起考虑,前面就不是一个单句,而是主谓词组做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合起来组成一个陈述句,应改为逗号。
2.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这是一个倒装句,“同志们”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3.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即“奋发”之后),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并列短语。凡是并列短语,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4.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并列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淮剧”“黄梅戏”之后应改用逗号。
5.连词前面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或”“和”“及”“与”)前面,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句子的不同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概数之间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三四”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数量。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
7.集合词语误用顿号
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8.句中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9.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应将句号改为逗号,或将分号改为句号。
10.冒号提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修改方法:或将冒号删去,或将“我从中”前面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短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充当“三位女杰”的说明性短语。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本句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前一句中李白的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一句“神形兼备,充满生机”,只是句中的谓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到引号外。
14.不是书名误用书名号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是不能用书名号的,只能用引号。
15.省略号与“等等”并用
事实也是如此,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
省略号与“等等”意思是重复的,二者应该删去其一。
16.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相混淆
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
他培育了许多香花,收养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某个词语的叫句内括号(如前一句),它必须紧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被注释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点号要放在后括号后面。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号除外)应省去。所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及“经、史、子、集”后的句号都应删去,然后在后括号外加句号。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如后一句),应放在句末标点之后。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可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用句末点号。所以应把原来句末的句号移到“小动物”后。
【易错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丙)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城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丁)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的呢?
展开余下试题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坐深林,在幽篁之中弹琴长啸
B.春江花月,伫立如震的江沙之上
C.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答案】1.D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丁处引号末尾的逗号应放在引号外,作者引用的诗句只是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末尾的标点必须放在引号外面。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及病句辨析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该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酷爱”指非常爱好,与“特别”重复,排除B、D 项;二是偷换主语,前半句的主语是“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后半句的主语是“我”,应统一主语,排除A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本题括号后的句子是补写内容的主要依据,下文语境为“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诗仙”对应李白,这句话是对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意境的描绘,D项“峨眉”一词正与之照应。
故选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美学的“灵魂”。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的过程,书法艺术都体现出 的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书法强调审美意境和艺术情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上,书法艺术表现出多重的文化内涵。
书法不仅有书写规律和法则,还有着独特的语言意义。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依靠的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决定的。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结构与章法表现得越好,就越能体现岀作品的意境。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书写的轻重、快慢、强弱在纸上留下浓淡、干湿、刚柔等 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书法的和谐美和动态美。书法家通过线条把真挚、强烈的感情 到作品中去,使观赏者感动,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蕴含着作者深厚感情的作品,深受喜爱,备受 。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估量 五花八门 贯注 青睐
B.不可限量 千变万化 灌注 青睐
C.不可限量 五花八门 贯注 推崇
D.不可估量 千变万化 灌注 推崇
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丛书”的头一本是《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
B.霍金被科学界公认为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
C.“木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作者最钟爱的艺术形象。
D.南仁东因突出贡献被授予“人民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巧妙运用,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决定的
B.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依靠的是书写者的审美水平与娴熟的技巧
C.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巧妙运用,依靠的是书写者的审美水平与娴熟的技巧
D.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决定的
【答案】4.D 5.B 6.C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可估量,难以估计;不可限量,不可限定数量或止境。此处形容“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难以估计,应用“不可估量”。
第二空,五花八门,变化多端或比喻花样繁多;千变万化,形容变化纷繁。此处形容“线条”变化纷繁,应用“千变万化”。
第三空,贯注,精力、精神集中;灌注,把已经拌和好的混凝土浇灌到模子里,常指把感情融入某物中。此处形容把“真挚、强烈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应用“灌注”。
第四空,青睐,形容重视,看得起;推崇,推重和敬佩。此处形容“蕴含着作者深厚感情的作品”备受推重和敬佩,应用“推崇”。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灵魂”中的双引号表示特定含义。
A.“丛书”中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说话”中的双引号表示特定含义。
C.“木叶”中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人民科学家”中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三处错误,第一处,“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语序不当,应改为“巧妙运用”;第二处,“依靠的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决定的”句式杂糅,应改为“依靠的是……”或“是由……决定的”;第三处,“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搭配不当,“娴熟”不能搭配“审美水平”,应改为“娴熟的技巧与高超的审美水平”或“审美水平与娴熟的技巧”。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_______________的大别山区,__________了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太多令人____________的往事,都在这里发生。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革命先辈就开始在大别山区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火种从此开始传递。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汇集了一大批仁人志士,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在这里诞生。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大别山区建立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__________大别山区,掀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大别山精神都在指引我们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踏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我们更需要从历史获得前进的动力,发扬与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努力取得更加辉煌的历史成就!
7.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见证 心潮澎湃 跃进
B.波澜壮阔 见识 心旌摇荡 开进
C.波澜壮阔 见证 心潮澎湃 开进
D.气势磅礴 见识 心旌摇荡 跃进
8.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选文第一段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的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钟扬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D.袁隆平主持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踏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获得前进的动力,继承与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B.踏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我们更需要在历史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发扬与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C.踏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发扬与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D.踏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我们更需要从历史获得前进的动力,继承与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答案】7.A 8.C 9.A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
(1)气势磅礴:气势雄伟壮大。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这里形容“大别山区”,只能用“气势磅礴”。
(2)见证:亲眼所见可以作证。见识:接触事物,增长阅历。
这里突出“作证”,应选用“见证”。
(3)心潮澎湃:心情像波涛一样起伏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无法平静。心旌摇荡:面对自己想要或想得到的东西,心驰神往,不能自制。
此处强调往事“令人激动”,应选用“心潮澎湃”。
(4)跃进:速度很快地前进。开进:军队为进入战斗而向敌趋进的行动。
此处强调“快速”,用“跃进”更为准确形象。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
选文中“28年红旗不倒”的引号都是表强调。
A.“北京话”是表特殊称谓;
B.“大师”和“发扬国光”是表反语讽刺;
C.“种子事业”的引号表强调;
D.“863计划”表示有特定意义的简称,即特定称谓。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个错误:一是介词结构“从……”缺乏相对应的词语“中”,排除D。
二是“发扬和继承”语序不当,排除BC。B项把“从”改为“在”也不合适。
故选A。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播出后,网友用“订书机式演技”来形容出演男主角父母的张颂文与刘琳这两位演员的表现——他们通过细腻的动作、眼神,层次感极强的台词,一出场就把自己和角色牢牢“订”在了一起。更令人惊喜的是,不但这些加入了演员自身判断与思考的精准表达,强化了“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这一核心主题,更跳出了脸谱化塑造,立住了角色。剧中张颂文将一个中年男人在两个家庭间“左右为难”的窘迫表现得淋漓尽致。刘琳则演活了用爱绑架儿子的单亲母亲周春红这一角色。剧中周春红逼儿子喝牛奶的片段,观众对此 。
因为自己煮的牛奶,儿子没有马上喝完,她便觉得对儿子失去了掌控, 起来。待儿子勉强喝完牛奶,周春红便伸手准备为儿子擦去唇上的奶渍,儿子却偏头回避。这一躲让周春红紧绷的情绪彻底崩溃。这场母子间的对峙,情感张力十足:周春红开始试图隐藏情绪,最后 ,将情绪一股脑宣泄到孩子身上,演员通过细腻的情绪过渡,让观众读到了角色对前夫的怨恨,对孩子的悔恨,对自己的失望。演员细致的演绎,让隐藏在悬疑类型化外衣之下的“孩童成长”命题 。
1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B.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C.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D.车子开岀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津津乐道 暴跳如雷 功败垂成 呼之欲出
B.侃侃而谈 暴跳如雷 功亏一篑 跃然纸上
C.津津乐道 歇斯底里 功亏一篑 呼之欲出
D.侃侃而谈 歇斯底里 功败垂成 跃然纸上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这些加入了演员自身判断与思考的精准表达,跳出了脸谱化塑造,立住了角色,更强化了“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这一核心主题。
B.这些加入了演员自身判断与思考的精准表达,不但加大了“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这一核心主题,更跳出了脸谱化塑造,立住了角色。
C.这些加入了演员自身判断与思考的精准表达,不但跳出了脸谱化塑造,立住了角色,更加大了“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这一核心主题。
D.这些加入了演员自身判断与思考的精准表达,不但跳岀了脸谱化塑造,立住了角色,更强化了“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这一核心主题。
【答案】10.A 11.C 12.D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破折号的用法:1、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2、表示声音的延续、延长。3、表示意思的递进。4、表示提示或总引下文。5、表示意思的转折。6、用于事项列举分承。
文中破折号后的“他们通过细腻的动作、眼神,层次感极强的台词”是对破折号前 “这两位演员的表现”的具体解释说明。
A.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B.破折号表示意思的递进;
C.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D.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延长。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谈论。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语境指剧中刘琳的表演生动,观众感兴趣,应使用“津津乐道”,排除BD;
第二空,暴跳如雷: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歇斯底里: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激动、举止失常。语境指她觉得对儿子失去了掌控后的情绪激动,应使用“歇斯底里”,排除A;
第三空,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功亏一篑: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语境指周春红开始隐藏情绪,最后才一股脑宣泄出来,应使用“功亏一篑”;
第四空,呼之欲出:形容文学作品里描写刻画的人物形象特别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跃然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语境指演员演绎生动,应使用“呼之欲出”。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这些加入了演员自身判断与思考的精准表达”做主语应放在“不但”的前面,应改为“这些加入了演员自身判断与思考的精准表达,不但……”,排除A;“不但……更”表递进关系,“跳出了脸谱化塑造,立住了角色”与“‘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这一核心主题”应互换位置,排除B;
二是搭配不当,“加大了……主题”动宾搭配不当,应为“强化了……主题”,排除C。
故选D。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上一篇: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明语句衔接要求
下一篇: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练:语言表达之不明语句补写方法(新高考版)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备战2022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