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08  2022-01-1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2022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B.儒家主张和而不同,道家主张和则生万物,儒、道两家主张虽说法不同但是在主张和与和谐这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C.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C.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墙上的春天
张金凤
①日头偏过了正中,爹从年集上归来。把别的物品交代完毕,他慢慢地展开了画卷,孩子们的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彩。经过一年烟呛火燎的土屋,此刻被年画这一轮太阳照得亮堂堂的。吉祥可爱的胖娃娃,珠光宝气的仙女,娇艳美丽的花儿,五谷丰登的粮仓,眼前一晃,仿佛都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娘轻抿微笑,画卷被隆重地重新卷起,放在棚子上。
②日子该怎么忙活还怎么忙活,只是这家棚子上的年画让一家人的忙碌都有了底气和希望。“他爹,日子会像画上一样好的。”每年贴年画的时候,娘总是这样说,爹就憨憨地笑。
③贴年画是最隆重的。腊月的最后一天,屋子已经扫过尘,四壁也干净了。晌午头里,娘用小锅煮了糨糊,爹就愉贴地开始糊墙。他用旧报纸把卧室四壁仔仔细细地糊好,独留下贴年画的地方。年画要最后贴,就像戏台上的高潮,总要留在吊足胃口的时刻。爹认认真真地比量好上下左右的位置,小心翼翼地用铅笔在土墙上将画的四角位置描上四个点儿,然后把画取下来,用小刷子在画的背面均均匀匀地呼满糨糊。而后,将新新亮亮的画贴上去,用新的希冀翻过旧的光阴。贴年画的时候爹非常小心,聚精会神地盯着,轻轻柔柔地抻着,一寸一寸地抚平。糊了一上午墙爹都不说累,贴年画的时候鼻尖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儿。贴上新年画,爹用一把新笤帚仔细将年画扑拉一遍,被扑拉过的年画,就像被熨斗熨过的衣裳,平展得一点纹都没有,“他娘,快来看,真哩个好看嘞!”爹又裁好一溜儿二指宽的大红纸,给年画的四边镶上红边,就更辉耀四壁了。
④我家的年画是分主题的。炕头是娘的年画区:手执莲花在水中嬉戏的“荷花娃娃”,骑着小金马的“美好前程娃娃”,背依硕大金元宝摇拨浪鼓的“富贵娃娃”,不管背景如何,主角永远是一个穿红肚兜、胳膊像嫩藕一样的栩栩如生的俏丽娃娃。炕尾的墙是爹的园地,他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它,爹喜欢花鸟画,炕尾年年是花样不同的四季联,画工细腻精致,《梅兰竹菊》清雅高洁,《梅花争春》的花蕊细致生动,《松鹤吉祥》的松树干风骨凛然,而鹤的情态从容谦和,各样水果逼真到似乎能闻到香气,我常常近距离地逼视它们,恨不得趁没人的时候啃一口。
⑤年画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很早就认识了北方乡村没有的花儿,牡丹、荷花、菊花、山茶、梅花、兰花,还认识了佛手、枇杷、香蕉等南国水果,认识了如意等普通老百姓绝没有机会认识的物件。年画这本教科书,给了我美好的想象,还给了我那么多故事。《岳母刺字》《连环计》《西厢记》《西游记》《卧冰求鲤》,一幅幅生动鲜活,我看这些有故事的年画时,总是央求主人给读一下画的题目,讲一下画里面的故事,那些民间故事他们讲得无比生动,给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展开余下试题⑥年画是年最鲜艳的花朵,人们把它擎在炕头上,擎在心里最高的地方。每年到了除夕这天,家家都换了新年画,我最快乐的事就是逐家去看年画,逐一检阅他们的喜庆。爷爷的炕头贴的是《松鹤延年》《太极仙翁》;二叔家的年画是电影剧照加文字,简直是一本墙上的彩色连环画;八爷爷是个老党员,他家的年画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总有李玉和神情里的果敢和智慧,李铁梅手擎红灯的坚不可摧,还有红色娘子军用脚尖点地的舞蹈场面;六奶奶读过学堂,她家的画有《梁红玉》《文姬归汉》《搜孤救孤》等。有时候,走进一户人家,见墙纸是旧的,年画也是去年的,被灶屋流进的烟熏得颜色枯黄、毫无精神,这时候,我会很失落,小小的心里会替他们黯淡一会儿。没有年画的年就像没有花开的春天,那一定是他们的亲人去世不到一年,不贴年画是一种哀思和缅怀。
⑦年画是看得见的好日子,日子不论贫富都要用心挑选吉祥年画。集市上的年画摊子摆着、挂着几十种年画,看着哪幅都好,拿到手里就不舍得放下,她想要《五谷丰登》,也想要《花好月圆》,看好了《凤还巢》,还惦记着《木兰从军》,她喜欢那水嫩嫩的胖娃娃,也想要那生动的四季联。挑挑拣拣,拿起放下,赶集的女人,包袱还轻飘飘的,还有许多东西要置办,却被年画的迷宫缀住了脚步。最后,她舍弃了自己的一双新鞋,又舍弃了一条擦脸手巾,把那些现实日子里的用品变成了她手中多出来的年画。买上自己喜欢的年画,她的脸升上祥云,仿佛那富裕美好的日子从此像手中的年画一样跟定了她。
⑧“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当我遇见这首古诗的时候,几乎是一遍成诵。它说的是我们家家户户墙上的年画啊,那是我们墙上永不老去的春天。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爹“把别的物品交代完毕”,才“慢慢地展开了画卷”,因为年画对全家人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娘说“日子会像画上一样好的”,“爹就憨憨地笑”,表现了爹因自己买的年画得到夸奖而喜悦。
C.年画是乡村社会朴实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可以通过年画涨知识,开眼界,获得文学艺术的熏陶。
D.除夕时“我”“逐家去看年画,逐一检阅他们的喜庆”,展现出一幅欢乐和谐乡村生活图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渲染的笔法,对父亲贴年画的过程进行细致描写,把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B.文章中用了多个比喻来指称年画,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年画的心理感受,揭示了年画对生活的价值。
C.文章运思巧妙,通过大量列举年画名称,体现了年画的时代感和丰富性,也表现了村民生活品味的高下。
D.文章从“我”家贴年画开始,笔触逐渐拓展到邻居、亲戚直至集市,由点到面,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8.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古诗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9.请赏析第三段的语言特色。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
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①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茔:(yíng)墓地。
10.文中画框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B.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C.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D.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左迁”。
C.仁宗,为中国古代王朝君主庙号,最早是由宋仁宗赵祯开始使用。
D.谥,即谥号,古代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去世后,朝廷给予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侍奉父母极为孝顺,因为父母年老,他先是辞不就职,后来又辞官归养。
B.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C.包拯善于辞令,出使契丹时,面对契丹典礼官的诘问,他据理反驳,使对方无言以对。
D.包拯生活简朴,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时的百姓一样。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三、诗歌鉴赏
4.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①畴:田野、田亩。②甑(zèng):煮食用的陶制炊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隔河对话,富有生活情趣。
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15.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四、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3)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列传》中,屈原在回答渔父的话里交代的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5)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44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书,________,陆续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血腥厮杀: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叙事________。孙犁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________。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和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________。天津解放后,孙犁到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通过这块园地,他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发而不可收拾 简捷 匠心独运 风云变幻
B.一发而不可收拾 简洁 别开生面 风云际会
C.一发而不可收 简捷 匠心独运 风云际会
D.一发而不可收 简洁 别开生面 风云变幻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
B.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和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
C.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和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
D.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快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形成了,人们称之为“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B.很快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形成了,该流派被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人物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
C.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该流派被称为“荷花淀”派。
D.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人物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①___________。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②___________,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③________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
近日,钟南山院士先后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形式发声,表达他关于疫情的最新研判。10月30日,他在会议中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美国疫情出现反弹,欧洲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 1000 万例,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已经开始,一些国家已再度强制“封城”,随着天气变冷,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疫情情况都会加重;但是我国有一套完整的群防群控机制,按照目前的防疫制度和措施强度,中国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不过,社会还是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因为最近已约有八次零星的疫情反弹,而且每次的时间间隔都更小。
22、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人为了得到美丽的蝴蝶,便买来一双跑鞋、一张网子,穿上运动服,追逐奔跑了很久很久,终于在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中抓到几只。可是蝴蝶在网子里因恐惧而挣扎,丝毫没有美丽可言。一有机会,蝴蝶就会飞走。
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买来几盆鲜花放在窗台上,然后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品着香茗,望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情格外愉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C; 3.C; 4.①引证法。如引用名句“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笃”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便是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印证。
解析:1.A.“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B.根据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选项正确。
C.“只要……就……”表示的是充要条件,根据材料三“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可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故选B。
2.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故选C。
3.B.“忠良的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21-2022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