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17 2022-02-21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21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科 试卷
命题人:蔡秀华 秦旭 黄瑜欢 李琴 审核人: 梁凌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
浏览完整试题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的一个个村庄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固定物。假想一个人能够反观五百年前的景象,追溯现代历史延展的开端,他一定会发现过去与现在相比几无差异。眼前矗立着的住宅建筑物确实没有五百年的历史,但它们与五百年前原址上的建筑物并无二致。一些家庭原来居住在草顶土墙之中,如今则在瓦顶砖墙的房屋里繁衍,而另一些家庭却已经消亡。不时会有新的家庭出现,但这只是不规则和不寻常的现象,那些在大片的土建房屋中生活的人们,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土著居民的后裔,他们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不多不少,也无不同。他们以同样的方式耕种着同一片土地(尽管一些庄稼已换成了新品种);他们以一种不变的次序去赶同样的集市;买卖并消费着同样的物品;按照同一种模式男娶女嫁。
一位哲人有过这么一句明智的告诫:“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民族,我们就应当注意他们认可何种事物。”一个中国村民的向往与其或远或近的祖先的向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乡村中不存在理智的生活。即使偶尔有几个文化人生活在村庄里,他们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与其他邻居有什么往来,与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什么往来,正如有句老话所言:“学究论书,屠夫说猪。”
(摘自[美]明恩溥《中国的乡村生活》,1899.陈午晴、唐军译)
材料三:
作为传教士中的元老级人物,北京的丁韪良博士在古老的东方工作60个年头之后得出这样的看法,那就是,当这个古老的“中央王国”还处于成长期时,中国先人们具有的创造性和发明才能是令人赞叹的,而这样的创新性在现代中国人身上已经很难再找到了。事实上,当代中国人创造智慧的消退更像是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的,而并非是教育体制的原因。
毋庸置疑,中国的文化发展确实在某些阶段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中国社会出现的集体思想停滞并非是因为国民懒惰,而是由于盲信于某些教条。由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这些信条去做总是能够获得成功,因此对这些观念深信不疑。在这些信条的指导下,人们基本能够保持秩序的稳定,并获得一种安全感和一定程度的幸福感。直到最近,这些旧观念的权威地位才受到了挑战,而之前,这些观念的影响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并且从未遇到过能够与之抗衡的新思想体系。中国文化的波及面不断扩大,以至于整个东亚都受到了它的润泽。
(摘自[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1911.李上译)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和法律都属于行为规范,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维持规范的力量。与法不同,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代一代人试验出来的有效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人们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满足需要。
C.任何一种社会都有传统,而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比在现代社会更大,因而它在乡土社会里有更大的效力。
D.礼是按照仪式做的意思,而仪式来自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之感,人们服礼时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去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
B.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观点时,都用到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C.昆明乡下人知道怎样治初生孩子生“假牙”难受啼哭的病症,这个事例说明了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既有经验的有效。
D.偶尔几个文化人生活在村庄里,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与其他邻居或亲戚往来,也反映了中国乡村在精神上是一个固定物。
3.下列内容,不能用来印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用青蒿来治疗疟疾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早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屠呦呦从中得到启发,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B.生辰八字,简称八字,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人们根据生辰八字取名,推算人的命运、婚姻事业等。
C.鲁迅小说《祝福》中,鲁镇的百姓每年年终都要置办“福礼”,致敬尽礼,迎接福神,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D.《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要“我”在正月初一早晨说恭喜的话,吃福橘,这样就能保佑一年顺顺溜溜。
4.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乡村中不存在理智的生活”,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这种情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吴县四柏
梁衡
①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有个大司马叫邓禹的在今天苏州吴县栽了四棵柏树。经岁月的镂雕陶冶,这树竟各修炼成四种神态。清朝皇帝乾隆来游时有感而分别命名“清”“奇”“古”“怪”。
② 最东边一棵是“清”。近二千年的古树,不用说该是苍迈龙钟了。可她不,数人合抱的树干,直直地从土里冒出,像一股急喷而上的水柱,连树皮上的纹都是一条条的直线,这样一直升到半空中后,那些柔枝又披拂而下,显出她旺盛的精力和犹存的风韵。我突然觉得她是一位长生的美人,但她不是那种徒有漂亮外貌的浅薄女子,而是满腹学识,历经沧桑。要在古人中找她的魂灵,那便是李清照了。你看那树冠西高东低,这位女词人正右手抬起,挟着后脑勺,若有所思。柔枝拖下来,风轻轻拂着,那就是她飘然的裙裾。“险韵诗成,挟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③西边一棵曰“奇”。庞然树身斜躺着,若水牛卧地,整个树干已经枯黑,但树身的南北两侧各劈挂下一片皮来,就只那一片皮便又生出许多枝来,枝上又生新枝,一直拖到地上,如蓬篙,如藤萝,像一团绿云,像一汪绿水,依依地拥着自己的命根──那截枯黑的树身。就像佛家说的她又重新转生了一回,正开始新的生命。黑与绿,老与少,生与死,就这样相反相成地共存。你初看她确是很怪的,但再细想,确又有可循的理。
展开余下试题
④北边一棵为“古”。这是一种左扭柏,即树纹一律向左扭,但这树的纹路却粗得出奇,远看像一条刚洗完正拧水的床单,近看树表高低起伏如沟岭之奔走蜿蜒,贮存了无穷的力。树干上满是突起的肿节,像老人的手和脸,顶上却挑出一些细枝,算是鹤发。而她旁边又破土钻出一株小柏,柔条新叶,亭亭玉立。那该是她的孙女了。我细端详这柏,她古得风骨不凡,令人想起那些功勋老臣,如周之周公,唐之魏征。
⑤还有一棵名“怪”。其实,它已不能算“一棵”树了。不知在这树出土的第几个年头上,一个雷电,将她从上至下劈为两半,于是两片树身便各赴东西。他们仰卧在那里相向怒目,像是两个摔跤手同时跌倒又各不服气,正欲挣扎而起。长时间的雨淋使树心已烂成黑朽,而树皮上挂着的枝却郁郁葱葱,缘地而走。你细找,找不见他们的根是从哪里入土的。根就在这两片裸躺着的树皮上。白居易说原上草是“野火烧不尽”,这古柏却“雷电击又生”。她这样倔,这样傲,令人想起封建士大夫中与世不同的郑板桥一类的怪人。
⑥这四棵树挤在一起,一共占地也不过一个篮球场大小,但却神志迥异地现出这四种形来,实在是大自然的杰作。那“清”柏,像是扎根在什么泉眼上,水脉好,土气旺,心情舒畅。那“古”柏,大约根须被挤在什么石缝岩隙间,未出土前便经过一番苦斗,出土后还余怒未尽。那“奇”“怪”二柏便都是雷电的加工,不过雷刀电斧砍削的部位、轻重不同,她们也就各奇各怪。真是天雕地塑,岁打月磨,到哪里去找这有生命的艺术品呢?而且何止艺术本身, 你看她们那清、奇、古、怪的神态,那身扎根而挺其力的功力,那抗雷电而不屈的雄姿,那迎风雨而昂首的笑容,那虽留一皮亦要支撑的毅力,那身将朽还不忘遗泽后代的气度,这不都是哲理、思想与品质的含蓄表现吗?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的教科书,我们面对她常常是一个小学生。我想应该让一切善于思考的人来这树下看看,要是文学家,他一定可以从中悟到一些创作的规律,《唐诗》、《聊斋》、《山海经》、《西游记》不是各含清、奇、古、怪吗?要是政治家,他一定会由此联想到包公那样的清正,贾谊那样的奇才,伯夷、叔齐那样的古朴,还有扬州八怪等那些被社会扭曲了的怪人。就是一般的游人吧,到此也会不由地停下脚步,想上半天。云南石林里那些冰冷的石头都会引起人种种联想,何况这些有生命的古树呢?她们是牵着一条历史的轴线,从近二千年以前的大地上走来的啊!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邓禹和乾隆的历史故事落笔,表现古树历史悠久,彰显其出身不俗,加深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
B.文章写“奇”树初看很怪,细想又有可循的理,指的是“奇”树既是生命的奇迹,又符合生命循环的规律。
C.文章大量使用象征手法,看似写人,实则写树,由人及树,强调柏树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品,颇具风骨气质。
D.文章写景状物,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获得思考与感悟,行文情景交融,这一点和《我与地坛》是相同的。
6.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包含了哪些深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7.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语段进行赏析评点。(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11小题,44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郁乎苍苍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寄蜉蝣于天地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9.下列句子中,与其它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客有吹洞箫者 B.何为其然也
C.而今安在哉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例句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侣鱼虾而友麋鹿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2~15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B.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C.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D.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皇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为建元。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B.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
C.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有时也可以是十六),“既望”就是小月农历十六日,大月农历十七日。而“晦”是指每月的最后一天。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表示退休或辞官的词语还有致仕、悬车、乞身、告老等。
展开余下试题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成。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 王守仁正直敢言,因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而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到贵州的龙场。任龙场驿丞时,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 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巡抚南、赣,率领弱旅铲除横行几十年的巨寇;宁王叛乱,王守仁采纳属下建议出其不意直捣南昌,逼迫宁王回撤,最终在湖中击败叛军。
D. 王守仁天资聪颖,不只是军事奇才,被人视为神明;在学术方面也颇有建树,悟出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6.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国没有这般月色,真是不能忍受。
C.“朱颜”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作者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把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D.这首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将故国之思、往事之恨,亡国之痛心多种愁思贯穿始终。
17.王国维评价末二句时说:“真可谓以血书者也。”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
(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 , ”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3)《诗经•静女》中,“ , ”两句通过典型动作,将男子赴约等待心上人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得十分生动。
(4)《涉江采芙蓉》中,流露出漂泊他乡,分隔两地的无奈,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的诗句是:“ , 。”
四.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0分)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 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 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矗立 失魂落魄 一成不变 弥散
B.坐落 魂不守舍 亘古不变 弥散
C.坐落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弥漫
D.矗立 魂不守舍 一成不变 弥漫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B.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C.今天天气好冷啊!——你什么时候去北京?
D.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四百多年里,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效果更好?(4分)
22.某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做报告,报告结束前的讲话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你找出并改正。(5分)
这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才,有几幅墨宝奉送给校史馆,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亲临府上,当面聆教。我的发言也许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2021年1月7日,中国科技大学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 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我国建成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中国科研团队在“京沪干线”与“墨子号”成功对接的基础上,构建了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链路和两个卫星对地自由空间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整个网络覆盖我国四省三市,总距离4 600公里。据介绍,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进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
五、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秋天的早晨变化多姿,秋天的正午阳光温暖,秋天的雨夜人车如流……陶渊明一句“天高肃景澈”盛赞秋色清澈秀雅;王维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咏叹秋景幽清明净。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的北国秋色图,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的眷恋之情,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秋天的景色美不胜收,秋天的故事丰富多彩。
秋天,给了你怎样的怀想与感悟?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1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科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 2 3 5 8 9 10 12 13 14 16 19 20
C B A C C A C A B C B C D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故选C。
2.
上一篇: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汕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